打造「博物館群」 留住「文化靈魂」

2020-12-11 騰訊網

  5月18日,位於青島CBD中央商務區核心位置的海右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山東省內展館面積最大的專業陳列古字畫的博物館。這個以「建傳世百年的博物館」為理念的博物館,由實業家、收藏家趙敦玲投資創辦,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博物館展館面積2100平方米、展線260米,雅藏齊魯文化瑰寶,一覽書畫藝術珍品,管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古字畫和古代收藏品為展出主題,主要有《古今壽屏止觀》《孔子故裡墨寶遺存》《青島世紀墨寶薈萃》《狀元翰林書法佳作真跡》四個展覽系列,館藏千餘件歷代書畫珍品。博物館除日常展覽活動,還將舉辦書畫交流、文創衍生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驗活動,以此展現青島的百年歷史文化脈絡,弘揚古字畫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海右博物館是青島市北區眾多博物館其中之一。近年來,市北區挖掘區域特色歷史文化,打造了一個個主題內容豐富、模式多元的博物館,形成了門類齊全、形式各異的博物館群帶。成為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名片」。

  依託深厚文化底蘊

  營造豐富多彩博物館主題內容

  青島陳氏鋦藝的第五代傳人陳大雷,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已身處一個區域文化博覽圈的核心地帶。他的工作室位於合江路和嫩江路的交叉路口,以他的個人收藏為主要展陳的青島鋦工工藝博物館在工作室樓下正式對外開放,與周邊的松江路社區博物館、青島復源永古家具博物館、青島葡萄酒博物館以及「一戰」主題青島山炮臺遺址博物館、規劃中的「三江」歷史展覽館和名人故居群落一起,共同構成市北區延安路街道轄區的一條豐富的「博物館帶」。

  他深有感觸地說:「這些博物館更好地保護了老城區文化底蘊,為我們留住了記憶,讓我們可以尋找自己曾經看過、走過的蹤跡,非常有價值。」

  目前,市北區內分布著21座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文史館以及紀念館,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博物館群」現象。據不完全統計,該區博物館群目前共收藏有10萬餘件歷史珍品,每年逾百萬的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記錄了青島黨組織艱苦卓絕奮鬥歷程的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聞著麥芽的芬芳並能親身體驗啤酒生產工藝的青島啤酒博物館,匯聚老城區不同年代民俗風情、風貌的青島民俗館,展現青島軍事歷史的青島山一戰遺址博物館……」說到轄區裡的博物館,市北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於鏡龍如數家珍。

  紅色文化、工業文化、民俗文化、軍事文化……在市北區,每一種值得說道的特色優勢文化資源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博物館將之收藏其中。門類齊全、內容豐富、主題迥異、特色鮮明。

  構建以國有創辦為主體

  民間參與為補充的「市北模式」

  市北區為何會形成「博物館群」現象,這有賴於「以國有創辦為主體、民間參與為補充」的博物館建設體系。從服務形式看,既有社會開放類博物館,也有基層共享式博物館,一定程度滿足了多元化的社會需求。

  其中,僅2017年,就有青島紡織博物館新館、貝林自然博物館和海泊河文史館3家博物館投入運營,博物館群的規模仍在發展壯大。而這些博物館的建設,普遍採取了「政府搭臺、藏家管理、市場化運營、社會力量進入」的「市北模式」。

  以2017年10月投入使用的貝林自然博物館為例,這座佔地面積約7200平方米的博物館,由市北區政府、美國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中國科學院青島科學藝術研究院合作共建,不僅依託美國著名慈善家貝林無償捐贈的400多件珍稀野生動物標本,由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創建,還有科研機構給予技術支持呈現,此種模式也開創了青島博物館建設運營模式的先河。

  青島啤酒博物館、紡織博物館、道路交通博物館、葡萄酒博物館等都是由企業進行日常運營,其中的裝修布展、展品收集提升、消費式體驗、文創產品開發以及主體活動與展會等相關文化產業延伸,完全按照市場化模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此外,市北區的博物館群建設正逐漸向街道社區拓展。據統計,集結了市民個人收藏的社區博物館就至少有五六處。鋦工工藝博物館正是由延安路街道聯袂民間手工藝傳人個人收藏共建的成果。這一個個博物館串起了「十分鐘文博圈」,讓居民在家門口就可輕鬆體驗參與。市北區臺東街道文化站負責人宋琳說:「有文化,城市才有底氣。從某種程度上說,保留好一棟古建築比建設一座摩天大樓更可貴。」

  據悉,下一步,市北區還將出臺鼓勵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辦法,區域博物館聯盟也將進一步整合各類博物館之間的資源,建立館藏資料庫,推動博物館群服務升級,在城市化的浪潮中,不迷失,不急躁,留住記憶,留住美好。

  打造地區文化名片

  發揮教育群眾的功能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名片。」提及「博物館群」現象,市北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樹成表示,博物館幫助人們重溫歷史、提高審美,是培養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的理想環境,也帶動了全區文化氣質的提升。

  「基層博物館有兩大類,一類發端於社區,充分展示本地域的歷史文化。」青島市手工藝協會會長魯漢說,「另一類是植入型的專業小型博物館,以專業性為引領,打造獨特的社區文化。」

  市北區的博物館通過研究發掘、陳列展示,在向人們傳播社會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同步進行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思想道德和審美情趣教育。調查發現,市北區博物館群每年接待的百萬居民和外來遊客中,少年兒童佔比30%,中青年佔比達50%以上,踐行了「讓文物流動起來,讓文物到群眾中去」的目標。

  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青島延安二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了解了黨的創建歷程、先輩的英雄事跡、青島的黨史發展等,許下了「誠信友善、拼搏進取、勤儉節約、綠色生活、延安精神代代相傳」的錚錚誓言。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利用館內資源進行黨史宣傳教育,截至目前,共接待機關、企業、社區、學校以及部隊的黨員幹部群眾70餘萬人次,觀眾留言20餘萬字。該館還與50多家企業、院校籤訂了共建協議,建立德育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基地等;同時,還在學校、企業、社區建立黨史工作聯繫點,初步形成了輻射社會各個層面的黨史工作網絡。

  位於市北區館陶路49號的中國道路交通博物館是我國首個以道路交通為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該館不僅講述著道路交通發展的過去,也通過一系列體驗連接著今天和未來。依託該館成立的交通安全體驗館現已成為學生學習交通安全知識的研學基地。

  (來源:經濟日報 記者:劉成 圖片綜合:劉成、修相科 、馮浩等)

相關焦點

  • 青島市北區:打造「博物館群」留住「文化靈魂」
    近年來,市北區挖掘區域特色歷史文化,打造了一個個主題內容豐富、模式多元的博物館,形成了門類齊全、形式各異的博物館群帶。成為了獨具特色的地區「文化名片」。依託深厚文化底蘊,營造豐富多彩博物館主題內容青島陳氏鋦藝的第五代傳人陳大雷,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已身處一個區域文化博覽圈的核心地帶。
  • 我市計劃建設類型齊全、多元多樣的博物館體系 打造博物館群 留住...
    創建「博物館之城」,我市計劃建設類型齊全、多元多樣的博物館體系打造博物館群 留住城市記憶
  • 大信櫥櫃全屋定製打造博物館群 全面弘揚民族文化
    為尋找工業設計再造原始碼,大信櫥櫃全屋定製一直搜集與自身業態關聯的歷史文物和大數據信息內容,致力於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公益性專業博物館群,包括大信廚房博物館、大信家居博物館、非洲木雕藝術博物館、東方色彩博物館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在作為企業專業研究基礎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共文化傳播與分享平臺。
  • 「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特別報導丨山西文化產業園:「留住...
    保護傳統古村落,留住鄉愁,其實就是留住我們的根。傳統村落是農耕社會的遺產,同時又飽含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它們實質上是一種露天博物館。今天,「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帶你走進一處具有露天博物館性質的地方——位於晉中市太谷區的山西文化產業園。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新聞特寫:梧桐樹村民俗文化博物館為村民留住鄉愁
    近年來,依靠農業產業富起來的梧桐樹村村民,在村委會的組織下捐出了家中收藏的老物件,成立了梧桐樹村民俗文化博物館,通過集中展示從農耕文明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展品,為村民們留住了鄉愁,留住屬於他們的共同記憶。
  • 南博龔良院長:引入「創意+」 把環濠河博物館群打造成南通歷史文化...
    豐富文化內涵、提升環濠河博物館群功能是其中重要內容。近日,市文廣旅局特邀省文旅廳副廳長、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來通授課,為南通把脈支招。龔良認為,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旅遊資源,南通都是一個特色明顯的城市,抓住這些「全國唯一」「江蘇唯一」特色資源做文章,將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南通也能「圈粉」無數,吸引更多遊客。
  • 三明市著力打造「閩學三明」品牌 留住文化根脈
    7月6日,三明市成立閩學研究會,著力打造 「閩學三明」品牌,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留住文化根脈。 三明與閩學淵源深厚,是閩學代表人物楊時、羅從彥、朱熹的出生地、居住地,也是他們習道、研道、傳道的主要活動地;三明是閩學的發源地,也是閩學孕育、形成、發展的核心區域;境內閩學文化遺蹟眾多,近年來,三明市主動將閩學文化融入城市建設、景區開發。在三明市區,規劃建設沙溪河西岸「十裡閩學文化長廊」,重點建設「閩學四賢文化園」、「閩學文化廣場」等項目,著力將三明打造成為「閩學聖地」。
  • 自流井區:老城復興 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西秦會館——中華路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巋然屹立著西秦會館、市人民電影院、桓侯宮、老金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既延續了歷史、留住了鄉愁,也為自流井留下了獨具的歷史文化符號。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訪現場特色街區滿滿鄉愁走進中國唯一一座井鹽史專業博物館所在地的西秦會館——中華路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巋然屹立著西秦會館、市人民電影院、桓侯宮、老金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既延續了歷史、留住了鄉愁,也為自流井留下了獨具的歷史文化符號。
  • 世界最大的沉香博物館及香文化博物館群將落戶福山
    據悉,海墾集團、九州農業將攜手眾商打造「海墾九州香園」,其中包含全球最大的沉香藝術收藏博物館及香文化博物館群將落戶澄邁福山。項目選址澄邁福山,其中香業五大博物館,總體建築面積佔地5.7萬平方米,包括亞萍沉香收藏藝術館、聖品沉香收藏館、海南沉香及黃花梨收藏博物館、歷代香器香具香爐文史博物館及香火人物歷史博物館。
  • 泰山鄉村文化博物館——只為留住泰安鄉村記憶
    泰山鄉村文化博物館,位於省莊鎮嶽莊村,這是個回漢族兼容的村子。博物館自從2005年起免費向社會開放,由最初的460多件藏品,到如今展覽藏品5200餘件(套),全部是金國自己一件件搜羅起來的,而且自負盈虧。開館以來,這裡累計接待了416個社會團體、10萬多遊客,掛牌成為很多單位的學習交流基地。
  • 【記者走江淮】「一站一品」,留住鄉土文化根脈
    」站長殷俊民已逾知天命之年,1987年高中畢業後就進入磚集文化站,擅長書法、國畫、攝影、剪紙,既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又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我們鎮是遠近聞名的農民書畫藝術之鄉,擁有3名中國書協會員、1名中國美協會員。如今,文化站已成為展示書畫藝術魅力、教授農家孩子學習書畫的重要平臺。 」 基層是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文化站則是紮根基層的文化陣地。
  • 視頻|60秒看山東:黃河之濱的文化豐碑,揭開齊河博物館群的神
    直徑1.5米的巨大夜明珠,1.7億年歷史的千噸樹化玉,歷代名人書畫,半人高的官窯瓷器、兩人合抱的沉香木……近日,記者出差邂逅正在建設中的齊河博物館群,館藏奇珍異寶令人大開眼界、拍手稱絕……據悉,齊河博物館群項目是山東省坤河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投資
  • 富樂國際陶藝博物館群分館暨國際當代陶藝展活動啟動
    10月2日,西安融創·曲江印聯袂富陶國際打造富樂國際陶藝博物館分館揭幕儀式暨國際當代陶藝展正式開啟。富樂國際陶藝博物館群,是國內首家以現代陶藝為主題的陶藝博物館群,現已收藏來自56個國家和地區的579位陶藝家的近萬件作品。此次,融創·曲江印現代藝術中心與富樂國際陶藝博物館群跨界聯合,意味著雙方將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帶動作用,以當代藝術精神之間的先見與共鳴,為西安帶來一座劃時代的藝術館。
  • 貴州梭戛鄉生態博物館留住「千年苗族原生態文化」
    貴州梭戛鄉生態博物館留住「千年苗族原生態文化」 2014-12-05 11:03:5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楊光振 攝   中新網六枝12月5日電 題:探訪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千年苗族文化在開放的村寨裡傳承  楊光振 吳丹丹  1998年,因居住在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梭戛鄉石山頂上的長角苗族一直延續著古老、完整的民族文化,被中國和挪威兩國合作建成亞洲第一個生態博物館。
  • 打造鹿邑798,留住最後的工業遺產
    ,對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應同時將工業遺產和文化提升到文化遺產的高度,打造「後工業景觀」。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全國湧現出一大批仿效798模式改造的著名工業遺產景觀,如:長沙曙光城市體驗區(原曙光電子管廠),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原市發電廠主廠房及煙囪)、南京晨光1865創意園(原金陵機器製造局)、呼和浩特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原市洗滌劑廠與制鎖廠)等。
  • 南通市公布環濠河博物館群整體提升實施方案
    本網訊 (記者龔丹)為了精心組織實施環濠河博物館群整體提升工程,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12月25日下午,環濠河博物館群聯盟正式成立,同時公布了《環濠河博物館群整體提升實施方案》,在未來5年時間裡,環濠河博物館群將加強博物館核心競爭力建設,實現環濠河博物館群資源優化整合。
  • 儋州海花島旅遊之博物館群
    海花島博物館群是恆大集團傾力打造的大型海上現代化博物館,由藝術文化博物館、科技體驗博物館、世界之最博物館、影視體驗博物館、海洋文化博物館、兒童體驗博物館、奇趣體驗博物館和世界民俗文化博物館八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7.4萬㎡,總建築面積約2.3萬㎡,由八座現代建築組成。
  • 國際博物館日,來安吉看「中國最美鄉村生態博物館群」
    2018-05-17 07:1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陳玉蘭 見習記者 肖淙文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最近,安吉梅溪鎮馬村蠶桑文化展示館人氣飆升。慕名而來的都市客「泡」在館內,欣賞「非遺」傳承人的技藝展示、參與體驗蠶桑生產、品嘗蠶桑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