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報·鏡相 | 百年建築上演「太古遺音」

2020-12-27 濟南時報

12月27日晚,在膠濟鐵路博物館,一場「太古遺音」——古琴全國巡演(濟南站)音樂會隆重上演。120多名古琴音樂愛好者現場聆聽了這一文化盛宴。現場邀請到了梅庵派、廣陵派、浙派和吳門琴派名家以及山東諸城派名家王笑天先生同臺獻藝,他們今晚演奏所用的琴均是他們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傳世名琴,可謂名副其實的「古琴」。名家配名琴,琴音嫋嫋,現場觀眾靜心聆聽來自年代久遠古琴的「太古遺音」,領略不同古琴流派的獨特魅力。

膠濟鐵路博物館是建於1904年的膠濟鐵路濟南站原候車室修繕改造,是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建築。

來自宜興陽羨古琴社社長邵楚淇展示自己彈奏的用蠶絲做琴弦的元代古琴

在厚重的老建築舉辦古典音樂,讓音樂更有韻味。據了解,今年以來膠濟鐵路博物館舉辦各種音樂會6場,非遺文化市集8場次,舉辦「行走的濟南」文化講座12期,讓老建築成為濟南的文化高地。

圖片報導:郭堯

編輯:劉然

相關焦點

  • 「弦上百年」紀念怡園會琴100周年暨「太古遺音」 古琴名家巡演
    百年知音 經典迴響——「弦上百年」紀念怡園會琴100周年暨「太古遺音」古琴名家巡演系列活動回顧金秋十月,天高雲淡,丹桂飄香,姑蘇城迎來了一年中最美的時光;金秋十月,位於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內的怡園迎來了全國琴界的盛會
  • 中國古琴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太古遺音」古琴巡演音樂會盛大舉行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是以傳播古琴文化藝術為己任的全國性組織,自2018年初創以來,聯合國內外各地琴人琴家,展開「太古遺音」系列巡演音樂會、學術交流、線上音樂交流等活動,在傳統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果。
  • 2020中國古琴文化藝術交流會暨「太古遺音」古琴巡演音樂會盛大舉行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古琴文化藝術委員會是以傳播古琴文化藝術為己任的全國性組織,自2018年初創以來,聯合國內外各地琴人琴家,展開「太古遺音」系列巡演音樂會、學術交流、線上音樂交流等活動,在傳統古琴文化事業的傳播與發展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果。
  • 琴譜類.太古遺音.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歡迎閱讀.卷一卷二
    非完整版 完整版111頁 非常好的古本琴譜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琴譜類.太古遺音.明精鈔彩繪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歡迎閱讀非完整版 完整版111頁 非常好的古本琴譜書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琴譜類.太古遺音.明精鈔彩繪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 琴譜類.琴譜合璧.明楊掄撰.太古遺音.伯牙心法.2種.明萬曆
    非完整版 完整版700多頁 非常好的古本 收藏不易 展示為部分頁面琴譜類.琴譜合璧.明楊掄撰.太古遺音.伯牙心法.2種.明萬曆琴譜類.琴譜合璧.明楊掄撰.太古遺音.伯牙心法.2種.明萬曆琴譜類.琴譜合璧.明楊掄撰.太古遺音.伯牙心法
  • 靜殊古琴專場音樂會——《太古遺音》成功舉辦
    2019年4月20日晚19:30,長清琴室創始人,廣陵派靜殊老師古琴專場音樂會《太古遺音》在北京成功舉辦。本次音樂會由靜殊老師主要演奏,重慶文理學院古琴專業廣陵派楊子飛老師為特約演奏嘉賓,另外,在音樂會尾聲,李祥霆老師學生,中央音樂學院古琴老師趙金陽作為驚喜嘉賓即興彈奏,為太古遺音錦上添花。
  • 南京古琴傳人揭秘奧運會太古遺音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自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太古遺音」吸引了全球觀眾的眼球,那一指撥弦使人靈魂震顫,將中國文化蘊含的素雅之意發揮到極致,其表演者陳雷激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是您知道陳雷激與南京琴人有什麼淵源嗎?在中國古琴文化發展史上,南京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有多少歷史佳話發生在南京?
  • 樂器趣聞丨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太古遺音」嗎?
    身穿白袍的琴者悠然地演奏著一張名為「太古遺音」的古琴。現場十多萬人靜靜聆聽著那一聲又一聲的琴弦波動。散音清亮,按音悠揚,似有清風拂過山崗,又有飛瀑直衝而下,仿佛洞穿了時空,置身宇宙天地之間。奧運會上演奏的這張 「太古遺音」是斫琴師王鵬仿照唐琴製作的古琴。北京奧運會第一次讓古琴這件從中國上古時期流傳至今的樂器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太古遺音,形制為師曠式,傳說為晉國琴師師曠所創製。
  • 「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9月26日,「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此次展覽以「絲桐合為琴」、「但識琴中趣 」、「天人合為一 」三個板塊,展出近40件(套)作品,涵蓋古琴、書畫、瓷器等各種類別。
  • "太古遺音"展唐宋古琴:呈現古人"生活四藝"
    9月26日,「太古遺音——龍美術館藏唐宋古琴與文人清趣特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此次展覽以「絲桐合為琴」、「但識琴中趣 」、「天人合為一 」三個板塊,展出近40件(套)作品,涵蓋古琴、書畫、瓷器等各種類別。
  • 太古洋行:百年商賈巨擘的中國發家史
    這段話出自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為《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一書所做的序言。董先生這番中肯的言語也是對太古集團百年歷史的一個客觀總結,而這家洋行的發跡史要從上海開始講起。左起第一幢建築為英國共濟會拜經堂(Masonic Hall)現在外灘中山東一路29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位置(現為光大銀行使用),第二幢就是早期的太古洋行辦公樓,此處原是英商公平洋行(Probst,& Co)辦公樓,後由太古洋行拆建新樓。
  • 「太古遺音」猶存 莆田守護民樂「莆仙十音八樂」
    原標題:「太古遺音」猶存 今朝文藝花開  「莆仙十音八樂」,以其豐富的傳統曲牌、獨特的演奏方式和古老的傳統樂器,成為綻放在莆仙大地上的一朵傳統民間音樂奇葩。其中,荔城區黃石「惠洋十音」和涵江「文十音」,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時,「莆仙十音八樂」多為迎神賽會和婚喪喜慶演奏。
  • 漳州竹馬戲與臺灣布馬陣一脈相承 共譜唐宋遺音
    同騎千年竹馬 共唱唐宋遺音  據專家考證,竹馬戲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大陸戲曲劇種,起源於漳浦,歷經數代傳承與革新,依然在兩岸擁有眾多戲迷。  竹馬戲《唐二別妻》劇照。因此,漳州竹馬戲,素有「唐宋遺音」之譽。  「相傳200年前,泉州梨園戲班乘船遇險,被漳浦六鰲半島的漁民救起,便留下教戲傳藝,當地竹馬燈藝人跟隨學習了梨園戲的劇目和曲調。因此,漳浦六鰲半島被認為是竹馬戲的發源地。」 漳浦縣竹馬戲傳承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曉榮說。
  • 新時報·鏡相|回眸2020年 攝影記者鏡頭定格的記憶
    新時報記者將一年來拍攝的新聞圖片進行盤點和精選,展現泉城故事,見證精彩瞬間,一起回首2020年,更好地展望2021年。
  • 成都遠洋太古裡的形態與建築哲學
    成都遠洋太古裡區位及交通     開放快慢相融 古今裡巷相通    「開放街區、新舊融合、快慢呼應、文化傳承、空間共享、永續都市」,是成都遠洋太古裡的核心規劃理念。   而借住四川傳統建築的靈感,成都遠洋太古裡更恰當地詮釋了「古」與「今」的完美融合——通過保留古老街巷與6處富含歷史底蘊的院落民居,再融入兩至三層的獨棟建築,並配合優越的景觀設計,打造出了城市中央商業區獨樹一幟的復古街區購物地標。
  • 九霄環佩,大聖遺音,唐代傳世古琴簡介與欣賞
    太古遺音琴是中央音樂學院的一件藏品,唐初貞觀年間斫制,長122cm,額寬22cm,尾寬14cm,中央音樂學院藏,師曠式。原黑漆,大流水斷紋。背面龍池上方刻行書"太古遺音",池下刻篆書"清和"印,左側刻"吳景略重修甲子中秋"。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曾由已故山東琴家詹澄秋珍藏。
  • 查公館重生揭幕:一個百年建築的57.3米
    在香港興業國際大中裡項目,集團對地塊上的百年建築進行平移,亦如發射航天飛船倒數計時般一絲不苟。在移位過程中,實時監測變形、應力、荷載、動力特性及沉降數據,並精確測定各點位移,同濟大學建築物移位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藍戊己表示,查公館是一個很不規則的建築,平移過程中受力不均勻也增加了平移的難度。2010年2月7日12時06分,歷時13天,這幢老建築平穩移至終點——興業太古匯威海路入口道路一側,完成了57.3米的重生之路。
  • 太古裡.成都.四川
    太古裡坐落在成都市中心地帶,緊鄰人潮湧動的春熙路商業區,毗鄰歷史悠久的大慈寺,盡享優越交通和人流優勢,是一種低密度的、新型開放式街區型購物中心。
  • 200年前的太古洋行,曾富甲天下,殘存的記憶匯入長江
    太古洋行宜昌舊址1918年,太古洋行設立輪船公司,在今紅星路13號修建辦公樓,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棟歐式建築。解放後收歸國有,改用作糧庫30多年,後作為宜昌市市委機關樓。解放後作為糧庫使用了30多年,後來被用作宜昌市委辦公樓,現為宜昌市招商局辦公樓,其建築物已逾百年。今天我們主要介紹的就是這棟建築的來龍去脈。
  • 城市建築 「 潛望鏡 」
    (Studio Fuksas)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國際建築事務所之一,其最為有名的代表作是位於格魯吉亞的Rhike公園音樂劇場與展廳建築,充滿了雕塑感的造型使其像一件巨大的藝術品,因此它也有了另一個名稱——「城市潛望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