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八年生,福建泉州人。國家一級美術師職稱,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貢獻津貼。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二屆漆畫藝委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全國漆畫高研班導師。曾受聘為多屆全國美展漆畫展區和全國漆畫展評委。
一九八九年,漆畫《皓月紅燭》榮獲當代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枚《全國美展》漆畫金牌,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作品曾參加《中國美術60年》;《20世紀中國美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漆畫展》;《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廈門漆畫雙年展》;《福州漆藝雙年展》等藝術展事。
作品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國現代美術全集》、《20世紀中國美術》、《中國美術60年》等國家重要的美術典籍。
現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福建師大美術學院特聘碩導 ;國立華僑大學客座教授;泉州師院美術學院特聘碩導 。
《市井十洲人》 200x80cm 大漆 銀
——陳立德藝術創作芻議
藝術家陳立德在訪談中談到:「以天然大漆為媒材作藝術的當代性表達是藝術先賢們對弘揚中國傳統漆文化高瞻遠矚的探索和倡導。」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給自己確立的目標和言說方式,也可以領悟到他在訴說和承擔的時代責任,這個責任在於如何承接中國傳統大漆的藝術語言,並使之納入當代藝術觀念詩意而隱性的表達環節中,在此框架中融入個人和時代的元素,是他的表達方式的形成過程和所蘊含的價值意義所在。在此,漆畫語言獲得了獨立,傳統文脈在當代也得到了延續。
《側臥的女人》 60x80cm 大漆 銀 1999年
《臥女 》 120x80cm
《白色人體》 60×80cm 木本 大漆 蛋殼 2006年
《坐著的女》 60x80cm
一、漆畫藝術語言的構建
福建是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區之一,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使陳立德更加熟悉大漆的天然秉性,其集優雅、靜穆、神秘、莊重、典麗於一體的視覺美,以及天然的含蓄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在他的視野表達中得到了最恰當的形式呈現,而他作品中特有的存在主義哲學氣質又增添了畫面隱喻的詩意美。
《蟳埔女》 60x80cm
藝術家將漆畫視為一種獨立的畫種,不但關注傳統天然大漆的材質特徵與技藝的醇熟運用,更注重大漆作為繪畫語言的獨立性構建。將作品置於繪畫的專業化訴求和審美特性的框架下,結構、色彩極其講究,節奏與肌理的設置地道而精美,個人的思想理念流貫穿其中,從內容到形式都鮮明地表達了時代特色,同時也大大拓展了漆藝的內涵,賦予傳統文化符號新的生命力。
《塔吉克族女子》
在將漆畫帶入現代繪畫領域,探索獨特的藝術語言方面,陳立德自始至終都走在時代的前列。1989年七屆全國美展上,他的漆畫作品《皓月紅燭》獲得當代中國美術史上第一枚全國美展漆畫金牌,開創了他獨特的視覺藝術特徵與風格迥異的漆畫本體語言特點。此作品與其他繪畫作品一樣以精神表現為第一,卻又獨具天然大漆的質材美,東方意蘊十足。
《手抓飯店女老闆》60x50cm 大漆 銀 綜合技法
畫面空間以喜慶的紅色為基調,故土老宅中暮年聚首的一對老人木然相依,高燒的紅燭和夜空的滿月是象徵團圓的傳統符號,但燭光的暖紅和月光的清涼產生的強烈對比卻無聲訴說這位海外老華僑和在故土苦侯的結髮老妻難以言傳的心境,這並不是個案,而是閩南僑鄉在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特殊歷史現象。顯性和隱形的繪畫空間分割形成一種時空晃然的惆悵的感覺。這些抅成元素較準確的表現了這件作品悲欣交集的精神情緒。也比較準確地表達了藝術家在那個階段的人文思考,以此為開端,促成了他在藝術語言表現方面的轉換,此後一系列作品的問世標誌著他藝術成熟期的到來。
《皓月紅燭》80x80cm 1988年
在80年代創作的作品中,畫家大多充分發揮大漆藝術的本體語言特色,將深層的思想性理念與簡潔的藝術表現手法融合為一體,觀者根據題目的引導找到與自己經驗世界相重疊的物象,也可以從畫面本身延伸想像,補充、參與閱讀,由此生成作品的張力和多意性,將傳統文化融入當下時代的構想在這些作品中體現的越來越明顯。
《追日》60x80cm 木漆 銀 蛋殼 1985年
《追日》是一幅以「夸父追日」為母題的創作,畫家嘗試以直接的藝術形態將人的意志對象化。畫面天與地的部分運用了堆漆、蒔繪、貼金、罩明的技法;人形用朱磦調紅錦推光多道髹塗,然後以透明漆復蓋,幹固後磨顯,豐富的肌理效果使畫面充滿厚重感。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尋求平衡統一,作品存在著現實與夢想的纏結於對照,整體結合周密完好。
《女演員》 60x40cm 大漆 銀 木本 2013年
進入21世紀以來,陳立德在發展中國漆畫藝術的探索中,愈發注重漆畫藝術邏輯語言的進一步開拓建構問題,並歸納出了自己的理解與認識:「我的漆畫創作基本選擇『二維』和『淺箱式』空間。在《拉》、《巨人夸父》、《歐行札記之雙子教堂》等漆畫作品中,我用富有質感的漆語構建不同的語境呈示不同的精神氛圍。」邵大箴曾這樣評論陳立德:「他的漆畫創作用『漆語』的語法創造語境。漆畫空間多是二維或『淺箱式』空間,色彩是歸納性、構成性的,物像輪廊被賦予更多的空間結構上的意義,這使漆畫本體語言的運用獲得必要的自由。」在以漁女拉網為題材的作品《拉》中,畫家用簡約的幾何形態構成惠安漁女、漁網及魚在「二維」空間的視象,借空間分割,形體錯位等手段創建視心理力場。用黑白對比和肌理衝突強調運動節奏。運用鑲嵌、堆漆、蒔繪、貼金、罩明、磨顯等傳統大漆技藝,借金、銀、鋁、蛋殼、螺鈿等材質創造出獨具質感的肌理效果,微妙細膩卻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
《拉》 180x70cm 木漆 蛋殼 1982年
《歐行札記之雙子教堂》 120x80cm
陳立德的寫實作品造型準確生動,色彩醇厚豐富,近乎完美,在肖像、人體、建築和風土人情等題材方面都留下了中國漆畫最具說服力的寫實經典。色漆不具備油畫顏料筆轉變色的灑脫和表現冷暖色調微妙推移的自如,但是,大漆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語言特色和得天獨厚的創造肌理的能力,因此,在表現性和呈示性的繪畫領域裡,漆畫創作享有充分的自由。陳立德在《歐行札記》系列作品中通過繪畫空間邏輯語法的探索性抅建,揉入主觀色彩欲望,隱喻的去表達某種微妙而豐富的體驗,作品《歐行札記之雙子教堂》,視覺對空間縱深無限延伸的自然渴望被阻斷,左側建築群略向中心傾斜的結構直線與右側樹木曲展著向上延伸的枝幹呼應了哥德式教堂仰望穹蒼的召喚,斑駁的碎金與灰色基調或微妙或強烈的對比多層次的烘託了歐洲宗教文化典型苻號的滄桑與凝重。
《歐行扎記之金秋公園》 120x120cm 漆畫
路面上的車流無聲的提示了時空節點。這件作品的媒材為大漆與銀。技法運用上較為率性自由,建築,樹木與路面的表現技法為堆漆與蒔繪交替運用,天地同步貼金和罩明,畫面具有渾然天成的整體感。用傳統的漆藝技法融合西式的形色和「淺箱式」透視打造出的畫面充滿磨顯的肌理和溫潤含蓄的質感,傳統材料的美感連同藝術家點石成金的智慧完全被固結在畫面中,在此,當代思想融入傳統大漆,構建了他對當代藝術語境的鮮活感受與經驗的一種表達方式。
《歐行札記之街頭漫步》
二、當代觀念性的實驗
紮實的寫實功底使陳立德有理由做一個優秀的寫實畫家,但是他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一條路上,其內在藝術基因和外在影響決定了他的選擇--走在時代的前沿,從題材到手法,從油畫到漆畫,探索大漆的物質性與精神性融合為具有東方詩意美感的當代藝術形式。早在「85美術新潮」時期陳立德就開始了當代觀念的實驗,1985年,他與十幾位泉州藝術青年成立了"泉州BYY視覺藝術研究會",簡稱「BYY畫會」,吹響了泉州響應全國「85美術新潮」運動的一隻號角。時任會長的陳立德投入到現代藝術的創作實驗當中,積極探索藝術的現代精神屬性,當時對當代藝術理念的探索一直影響到他今天的漆畫創作。
《歐行札記之小街》 80x60cm 大漆 銀 2004年
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當代觀念因素,不是純粹物質性的陳述和裝飾,也並不是在意一種材質或是表現形式,而是不斷延伸和深化自己的創作,使大漆材料的獨特性成為維持表達方式和文化差異的物質基礎,巧妙融入當代藝術的敘事性、抒情性中,物質性在陳立德的作品中顯現了更大的精神性特徵。在《荷塘》中,用傳統大漆材質來視覺形象化,在情景中折射出傳統文化的隱喻聯想出東方的詩意。藝術家的立意構思與表現技巧結合得天衣無縫,使天然大漆工藝材質的細膩與肌理利用的恰到好處,漆彩的塗抹所具有的寫意性也得到了發揮。
《傲然挺立的荷》 120x120cm 大漆 銀 蛋殼
「荷」與「和」、「合」諧音,中華傳統文化是「荷(和)為貴」的,經常以荷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以荷花象徵高潔事業、和諧世界,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組成了高潔的和諧世界,傳統寓意在這件漆畫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現。作品《元》中,極簡形態的人物被安排在三個片段式的抅成空間,增添了畫面的敘事性..運用鑲嵌、堆漆、蒔繪、貼金、罩明、磨顯等傳統大漆技藝,將蛋殼、瓦灰等材質創造出獨具質感的肌理效果,黑白灰的關係,線的交匯,色彩肌理的對比與統一均得到了很好的處理。
《楚漢相爭》 120x120cm 大漆 銀 蛋殼 2017年
「我一直對戰國,秦漢漆畫的語法邏輯和抽象構成形式深感興趣。把長期對某些當代繪畫形態的關注思考與源自傳統文脈的啟迪放入我這混沌大缸裡沉澱發酵蒸餾,興許能釀成一壺風味獨特的好酒。」這是藝術家的一種自我期望,《巴別塔情結》《楚漢相爭》《藝術江湖》《形態研究系列》等作品將這種期望展現的淋漓盡致,從平面構圖、色彩搭配、抽象造型到自由透視的構圖的規律都獨具戰國、秦漢漆畫藝術的特色,表現出戰國、秦漢漆畫藝術的高度抽象和主觀表現特徵。用抽象表現靈魂,正如美國現代美學家蘇珊朗格所言「他是生命的形式和情感的形式」。通過這一系列的當代藝術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陳立德對古代大漆藝術的深入研究,這種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與高超的當代藝術造詣是他讓大漆穿越時空,與當代藝術產生共鳴的緣由。
《藝術江湖》 120x120cm 大漆 銀
《藝術江湖》以黃色為主色調,其流動而富有韻律感的線條深賦戰國、秦漢的韻味,點、線、面及色塊的搭配也頗具當代繪畫意味。雖然沒有運過多的大漆技藝,但藝術家將粘稠的漆液調入色料,並能夠用筆蘸取變得更加粘稠的漆液,而畫出行雲流水卻獨具意味的線條已著實令人感嘆。畫家在戰國、秦漢漆畫瀟灑豪放的氣度感召下,《形態研究》系列作品用白、紅、黑、黃等中國漆藝的代表色營造一種虛幻而神秘的氛圍與奇特的境界,色彩簡練,造型抽象,似什麼卻又非什麼,畫家遵循著古人一定的規律卻又自由發揮著更大的空間。《楚漢相爭》以傳統大漆的經典紅色為底色,如絲綢織錦般細緻的肌理,金屬色的鋒利感使爭鬥的寫意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用傳統大漆技藝將蛋殼、銀的肌理,形色的塊面結構與線條的交織融合處理得和諧有序,喧鬧與寧靜,虛幻與現實的界限消融於此。
《形態研究K》 100x100cm 大漆 2014年
《巴別塔情節》充分運用大面積藍色,運用貼銀、磨顯等傳統漆藝技法,將深層的理念與隨意簡潔的手段融為一體,引導觀者根據題目尋找到與自己經驗世界相重疊的影像,也可以從畫面本身延伸想像,補充參與到畫面的再創作之中,作品的張力和多義性解讀得到了更明顯的體現。看懂了是意義看不懂是神秘,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特徵之一,潛在的暗示統一了傳統藝術語言和當代的隱喻性,為觀眾提供了想像的曖昧空間,帶來鮮活的感受並激活觀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如果說《元》還帶有對繪畫語言的眷戀,繪畫材料的熱衷,那麼《楚漢相爭》《巴別塔情節》則基本完全藉助於傳統材料本身構建形式美感,更為大膽的追求當代藝術觀念的視覺新異,前者是古典情境之中增添當代感,後者則完全是一種當代形式,突破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層朦朧含蓄的面紗,卻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形式美感。
《形態研究Q》 120x 80cm 大漆 2015年
大漆所表現出來的天趣盎然的樸素意味,與西方造型色彩的創作的手法自然相遇渾然一體,不同的東西卻又如此和諧的呈現在一幅具有哲學敘事色彩畫面中,可以看出陳立德對於傳統大漆藝術語言的深厚造詣,以及紮實的西方繪畫功底。即使是抽象作品,也可以窺探到畫面結構的嚴密性、起承轉合的有序性以及構思與設計並的隱喻性,使作品帶有獨特的詩學意味和形式美感。
《烏託邦情結》 120x120cm 大漆 銀 2018年
以東方大漆材質的特性和傳統文脈為依託,在當下生活中尋找靈感,表達對生命的思考,經過提煉改造採取當代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哲學思辨角度,使作品表達當代某種存在主義人文精神是陳立德漆畫藝術語言構建的恰當方式;他的智慧和執著在於充分發掘傳統大漆材質的特徵,卻超越材料本身,將大漆自然生長起來的特性,帶入一個開放性、多義性的當代語境中尋求一種觀念的探索,從而推動當代中國藝術多元化的構建,這是陳立德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的關鍵所在.這對於出生在四十年代的漆畫藝術家來說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攪動星空的大鳥》 120x120cm 大漆 銀 2018年
大漆既是他的藝術表達工具也是表達本身,將其注入思想性,沒有使材料語言的特性成為符號標籤,在含蓄與直白的表現中恰到好處的表達著自己的情感也,是將西方繪畫方式的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材質當代化結合的一個成功個案。
藝術批評家、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 王明賢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 :任麗娜
《故土老厝系列之十五 》 60x60cm 大漆 銀 木本
《西遞宏村》 120x120cm
《閩南紅磚老厝》 200x100cm 大漆 銀 2016年
《閩南紅磚老厝》 60x40cm 樹漆 銀 木本
《閩南紅磚老厝》120x90cm 木漆 銀
《夏諾多吉雪山》 120x60cm 大漆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