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江陵秦墓出土的木筐上有一幅漆畫——《角牴圖》。角牴就是摔跤,圖上兩名摔跤手赤身裸體,僅系腰帶,著短裙,頭上扎沖天辮。東漢墓壁畫中亦有類似圖畫。有趣的是,當今日本盛行的相撲,運動員亦赤身著短褲,頭扎沖天辮,與秦漢文物中角牴形象如出一轍。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講我國的「角牴」與日本的相撲、柔道。
唐詩人李商隱《雜纂·不相稱》條記:「窮波斯,病醫人,瘦子相撲,肥大新婦。」說的都是反話,可見唐代相撲手個個肥胖。有趣的是,日本相撲手個個胖得出奇。難道日本相撲與我國角牴有淵源關係?是的,正是這樣,除上述文物文獻資料外,還可以提供許多佐證。
日本學者今村嘉雄的《日本體育資料年表》記,日本相撲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3年,時值西漢末年。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時候,日本已遣使中國,中日有了正式的官方往來。民間交往比官方往來必定早得多,中國角牴於公元前傳入日本是完全可能的。
南北朝時,我國又稱角牴為「相撲」。唐朝帝王多喜歡相撲,音中有職業的摔跤隊,稱「相撲朋」。宮廷筵宴有相撲、馬球活動助興。
日本全面學習唐朝文物制度,日本稱摔跤為相撲,應在其時。明末,文武相全的陳元贊東渡日本定居,一面提倡詩文,一面傳授武術。他有三位日本武術高足,叫次右衛門,磯貝次郎左衛門、福野七郎右衛門。此三人後來成為日本柔道的鼻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人工筆彩繪巨幀《塞宴四事圖》,畫的是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行的四項活動,其中之一是相撲比賽,所繪相撲形象極為生動,運動員裸體赤腳,一人已倒地,但仍昂首挺胸,肩背懸空。一人則俯身,伸掌按頭。他還要幹什麼呢?乾隆帝在描寫相撲詩的序文中告訴我們:相撲有條規則,即使把對方摔倒,還不能算贏,必須使對方雙肩著地,才算勝利。這種決定勝負的辦法,正是今日日本柔道決定勝負的辦法。日本柔道的淵源也在中國。
從現代日本相撲者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我國古代角牴手的身影;從熔擒拿、角力為一爐的日本柔道,我們可以發覺中國武術摔跤的明顯影響。
像摔跤一樣,拳術、劍術、刀術、棍術等十八般武藝,是中國國術。1936年柏林奧運會期間,中國國術隊進行了刀槍、劍戟、踢打、摔拿、擊刺表演,十八般武藝令人眼花繚亂,歐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喝彩不已。外國體育專家稱讚中華武術具備奮鬥精神,極富健身和審美價值。如今中華武術已走向世界,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讚嘆。
在日本柔道已列為奧運會項目的今天,遺憾的是精彩的中華武術至今尚未成為國際性競技項目,原因是中華武術流派眾多,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難以制定統一的比賽規則。若以實戰較量高低,必致人傷殘,違背體育宗旨,使得對抗性的武術比賽困難重重。小編企盼這個問題早日解決,讓中華武術之花在國際體壇開放。大家之前了解角牴的歷史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