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之茶——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延續

2021-01-15 網易新聞

中國茶文化

從茶文化的角度看,茶並不只是一片樹葉,也不只是一種飲料。茶,源於自然,貴乎人文,植根中國,風靡世界,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兼有物質性和精神性(文化性)兩大特性,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養性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譽世界的文明象徵,又是東方生命倫理和生態哲學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一個能見度很高的國際化話語體系,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綿延數千年,融於儒釋道文化,中醫藥文化和農耕文化之中,與人類生活相伴隨。她起步於物質形態,升華至哲學境界,滋養人的身心,涵養人的品格,豐富人的精神,啟迪人的智慧,慰藉人的心靈,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的自我心靈的整體和諧與統一。茶乃萬物之精,萬品之華,清而不浮,靜而不滯,淡而不薄,是進入人精神的通道,是打開人的智慧、健康和幸福之門,是人類僅次於水的健康飲料。

當前,擁有4千多萬畝茶園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一產茶大國,擁有13億7千多萬人口的中國應是世界第一茶消費大國,多茶類、高品質、富文化、養身心正成為中國茶和茶文化的重要特徵,蓬勃發展的中國茶和茶文化日益成為民生產業、綠色產業、文化產業、服務產業、健康產業,越來越受到中國茶人和世界茶人的喜愛。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唐宋元明清,自古喝到今」。數千年來,人們以茶為飲,以茶為緣,以茶會友,以茶禮敬。香道、茶道、花道、琴道、書道五韻並蓄,營造了底蘊深厚,歷久彌新的中華茶文化,在茶香的氤氳之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人生體味、審美意境和價值理念。此時的茶成了儒家的正氣茶、道家的養生茶,僧侶的平安茶,茶人的雅氣茶,百姓的生活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為尋常百姓的家事,香醇的茶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發揮著茶和天下、健康身心、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茶運連著國運。當前,中國茶產業和茶文化發展正處在盛世興茶的歷史機遇期。「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都為此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開啟了新徵程。中國茶人一定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從全球視野望茶,從立足國內看茶,從目標導向觀茶,從問題導向探茶,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謀茶,認真思考和謀劃茶文化茶產業科學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重大舉措——品牌和標準是立茶之兩足,科技和文化是強茶之兩翼,創新和綠色是強茶之動力、開放和共享是茶和茶文化走進時代、走向世界的法寶,滿懷誠信當茶人、別具匠心演好茶和極致發揮茶文化是成就茶業之秘笈,茶為國飲、茶資源綜合利用,提升國內國際茶市場話語權和競爭力是茶業全面、持續、健康發展的三大路徑。

十三五時期,特別要大力推進「喝茶、飲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六茶共舞,三產交融,跨界拓展,全價利用,充分發掘茶和茶文化的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科學推進茶和茶文化的全面、持續、健康發展。

聞道之茶

朝聞道,夕死可矣。明道若昧,大方者無稜無角,大器者厚積薄發,大音者難聞其聲,大象者難得其形。萬物皆道之所成,而不見道之形。遵循道,才能善始而善成。

聞道之茶是一種優質的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聞道之茶講究衝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聞道之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聞道之茶採用獨特的加工工藝,使鮮葉中的化學成分發生了複雜變化。科學研究表明,聞道之茶在降低血脂與膽固醇、抗動脈硬化、抗氧化作用等方面效果明顯,且具有降糖、消滯、去膩、減肥、抑菌、暖胃、生津、止渴、助消化等多種功效。聞道之茶的特殊保健功效,順應了當今人們追求健康生活、養生長壽的時尚潮流,使之成為最具魅力和最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的保健飲品。

(原標題:聞道之茶——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延續)

本文來源:中國財經時報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國國民的特性與中國茶文化精神
    中國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幾千年來,茶文化之花之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常開常新,就因為茶能符合中國國民的內在追求,從而茶文化精神成為中國國民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同佯,茶文化精神也反映了中國的囚民性。
  • 從唐朝茶之初興,到宋代茶之強盛,凝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
    從唐朝茶之初興,到宋代茶之強盛,凝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國茶「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從唐朝茶之初興,到宋代茶之強盛,凝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茶文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更加豐富、更加深刻了。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至今,中華同胞一直都有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同時,茶也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眾化、最受歡迎、最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綠色飲料。中國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時,中國茶文化也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 千秋大業一壺茶之中國茶文化
    據說從古代神農氏開始就已經有茶葉了,已經有4500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茶葉的國家,是茶葉的故鄉,中國茶葉文化源遠流長,直到今天還一直延續著茶葉的使用跟文化的塑造,是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相碰撞最有代表性之一的產物。
  • 中國茶文化精神
    茶文化盛行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為何茶文化能在歷史中淵源流傳呢?這與人們長期形成的茶文化精神脫不了關係;今天就來跟大家討論茶文化精神在人們的心中佔據了怎麼樣的位置。 茶葉在中國從最初的發現和利用至今已有5000年歷史.經歷了藥用、食用而進入飲用的漫長發展時期。
  • 禮盒裝,是茶文化精髓的延續
    結合半生曲折,更有希望點綴,茶與思想如此契合,方有茶文化的衍生與傳承。如果說茶文化是感思及人、享時光慢慢腳步的直接提現,那麼對於禮盒裝,更是茶文化精髓的延續。茶文化講究和、靜、怡、真。其中,「和」是茶之靈魂。
  • 中國茶文化茶知識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茶藝博大精深,品茶悟道,修身養性中國文化悠悠五千年,沉澱了璀璨的華夏文化。中國文化映射著歷史的光輝,展現著民族之魂。這種寄於民族之魂的華夏文化,在歷史中不斷積澱,不斷變得博大精深。中國文化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文化精神,每一種文化都體現著各異的社會風情和漫漫的歷史道路。其中茶文化作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象徵之一。
  • 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中國是茶及茶文化的發源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乎魯周公」,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科學專著。中國茶道所講求的清、靜、和、美與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完美契合。天人合一,清靜和美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期、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宋代茶文化的興盛期
  • 中國的茶文化是茶之道,而日本則是與法緊密相連的茶道
    中國的茶文化是茶之道,而日本則是與法緊密相連的茶道日本「茶道」定型於明清時期,具有濃鬱的日本民族特色,也體現著日本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世界觀,它的絕大部分文化內涵和中國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也是有區別的。
  • 茶的起源與中國茶文化的興起
    茶文化在中國源自遠古,興於唐而盛於宋,到晚明又達到另一高潮,一直延續到清朝。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茶葉才開始流傳到長江中、下遊流域。約一千二、三百年前,唐朝時候,飲茶習俗已從中國南方傳布到北方,這時一位出身卑下的特殊文人陸羽,在中國內陸四處考察,總結了千餘年來中國人植茶、制茶、烹茶與品茶的藝術,寫出了全世界第一本茶書《茶經》,其中有一部分內容,至今仍具有相當的啟發性與典範性。
  • 世界茶文化,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各國茶俗豐富多彩
    ,世界上飲茶的國家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新的世紀,隨著世界各國茶葉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茶文化交流日益緊密,使得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國;同時茶文化與各國的文化風俗相融合,呈現出五彩繽紛的世界各國飲茶風俗。
  • 小罐茶:傳承茶的精神 創新不一樣的茶文化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茶文化也有很多年的傳承,小罐茶作為新生代的茶代表,創造出新一代的茶文化,為傳承茶的精神而不懈努力。那麼一起看看作為現代茶葉的代表,看看小罐茶是怎麼創新,怎麼傳承的。先看小罐茶的革新。
  • 茶之書解讀|日本是如何擺脫中國茶文化影響
    關於《茶之書》其中,岡倉天心的《The Book of Tea》(翻譯:茶書;茶之書),讓我對日本審美,東方精神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這本書是岡倉天心在美國波斯頓用英語寫的,1906年出版,本書影響遍布全球,薄薄一百多頁,通過公眾號和大家分享,來填補這個漫長的假期。
  • 吃茶記|淺析中日茶文化差異之「一期一會」與「吃茶去」
    對於我們理解唐宋茶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另一個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實我們可以藉由觀察日本茶道,來審視中國的茶文化,當有一個參照系的時候,也許我們才能更清晰的看清楚我們中國茶文化的實質。要理解日本茶文化,我們先要了解我們為什麼沒有把唐宋時代人文氣息極致表現的煎茶道和點茶道延續下來?而這種文化形態為什麼在日本得到了像木乃伊一樣完好的保存?
  • 傳統文化之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發現並利用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漢族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
  • 茶與隱,物質與精神,茶文化是如何影響到古人的隱逸思想的?
    茶與隱相互影響,共同推動著各自文化內涵的更新和發展,不斷吸收著時代的特色與精華。不論是茶文化還是受茶文化影響之下的隱逸思想都是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大系統之下的子系統代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和文化載體予以一定群體和社會重大影響。
  • 茶文化旅遊是指以茶和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旅遊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以茶文化為出發點,打造出各式各樣的茶產品,也可以構建旅遊活動中的食、購、遊、娛等項目;同時茶文化旅遊的開發,也會促進一切以茶為依託的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茶旅經濟環境的形成。更為重要的是,茶中寄寓的平淡、寧靜、致遠的人生態度,飽含無私奉獻,勤勉以及互敬謙讓的中華傳統美德,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 《茶約》:茶韻禪心的主題背後,是中國茶文化的匠心與傳承
    其次,碎茶盞出現在千年之後的茶館裡,這就意味著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思想,可見如今現代人依舊對茶喜愛無比,因此才會有茶館的出現。總體來說,我覺得碎茶盞宛如電影的點題之眼,帶著靈魂帶著思想。它絕對不是許多人嘴裡無用的喝茶工具。
  • 源成茶業:以茶道精神茶禮培訓成為延安茶文化的領跑者
    中國禮儀拮粹:華夏民族以禮樂為基礎,成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古邦之一。「華夏」一詞最早載於周代的《尚書•周書》,源意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源成茶文化公司(目前在棗園賓館大廳設有茶社):集弘揚傳播中國禮茶文化結合現代經濟發展,專注於——私人茶品茶禮定製,特色
  • 茶文化知識之茶道精神
    自從當代茶文化復興以來,茶文化界有感於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分別提出諸多的四字來概括中國茶道精神。但這些主張僅是現代茶人對中國茶道的理解和闡述而已,並不等於中國古代就有如此豐富、如此完備的關於茶道精神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