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你越擁有愛,就會有越多的愛,而感情貧瘠的人,則會越得不到。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太效應」,就是越是強者,越會佔有更多資源;越是弱者,越會失去更多的資源,直至沒有。
在愛情之中,「馬太效應」也同樣解釋的通:優秀且自信的人,總會獲得更多異性的喜歡,而普通且自卑的人,也不會有異性願意去主動追求。
01、兩性相處過程中的「馬太效應」
在吸引力法則中,提到一個聚焦價值:聚焦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在戀愛中,你想吸引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感情社交的大背景下,強者吸引強者。在進入一段感情之前,要讓自己變得優秀且自信。
自信是一個人軟硬價值的綜合體現,是一種能量氣場。自信優秀的女人,更容易受到男人的青睞,更容易被情感包圍,這是一種愛情的吸引力。
當融入一段感情時,就要注意,不要由單身時的強者轉化為雙方中的弱者。弱者就是卑微的那一方,全心全意地為對方付出,但卻沒有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而是過分看重對方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
《安家》劇中闞總和他的太太就是典型的例子,闞太太在年輕的時候,陪著闞總打拼事業,為他生兒育女,照顧年邁的母親;盡心盡力地打理好家裡大大小小的事物。
可等到了中年的時候,丈夫用自己的錢給知否買房,卻絲毫不顧及自己的感受。
在你的身邊或許也存在有拼盡所有的為對方付出,最後換來的是對方的一句「對不起,我們不合適」。
由於單方面的一味付出,過分看重愛情,也過分看重對方。而一味地委屈自己,忘了探尋自我本身的價值。
但在婚姻的世界裡,最忌諱的事就是「馬太效應」。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盲目索取,又盲目給予,
如果你仍然盲目地要求或給予,你可能不得不改變這種方式。否則,你的感情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移動,不知不覺地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問題。
因此,在和異性相處的時候,不管有多麼愛對方,都要讓自己的付出在一個「限度」裡。
02、愛情裡的付出,也要講究平衡
在與異性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把握尺度,無論是付出,還是接受。
一旦失去了彼此關係的平衡點,成了一場永久的單向追逐與付出,最終會讓愛的人失去自我,讓被愛的人失去自由。
儘管情感世界根本不平等,不是需要完全平衡,這樣的平衡是相對的。好的感情也不是你尊我卑,而是旗鼓相當。
三毛曾經說過,「愛情是一場博弈,必須保持永遠與對方不分伯仲、勢均力敵,才能長此以往地相依相惜。因為過強的對手讓人疲憊,太弱的對手令人厭倦。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這麼一對夫妻,袁詠儀和張智霖。他們在節目中做著蛋糕,蛋糕上面寫著:「0.5+0.5=1」
張智霖解釋說:「我們常常說,兩個人在一起,不是1+1=2,而是0.5+0.5=1。」這個數字暗含了他們夫妻相處的哲學。
就是把自己一半的想法,一半的尊嚴、一半的東西,拿出來。然後剩下另一半,去迎合另外一半的一半,就合為一體了。
舒適的愛情往往是兩個人的勢均力敵,沒有輸贏和強弱,雙方各付出一半,這意味著一種權力關係的動態平衡。
當一段感情讓你倍感疲憊的時候,希望你可以自信地肯定自我價值,找到愛情的平衡點,並重獲真摯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