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2020-12-18 時光了了

01.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

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

這個效應的出處,是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就像窮人因為窮,沒有辦法上學,他們就會因為知識匱乏、經驗過少,找不到好的工作,從而越來越窮。

02.

這種心理學效應,不但在企業的發展上很是明顯,其實在戀愛中也存在「馬太效應」。

觀察發現,生活中不少夫妻因為這個效應,感情極其不平衡,且越來越極端化,從而導致兩口子的關係越來越差。

所以,我們在婚姻中,一定要忌諱出現這種極端效應,讓感情更加純粹。

幾位讀者,就用他們真實的婚姻經歷,證明了這一點。

因為愛對方,所以就想要把自己更多的愛放到對方身上,從而導致兩人關係失衡,婚姻走向破裂。劉暢前段時間「被」離婚了,他言辭懇切的求妻子再考慮考慮,到拿到離婚證時痛哭流涕,這就能看得出他愛妻子愛得有多深。

但是,這種愛也讓他和妻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他的祈求在妻子眼裡是一文不值的。

本來,他們結婚時關係是平衡的,劉暢是苦追了兩年才把妻子追到的,雖然他愛得更深一些,但是妻子在生活中也是願意付出的。

而劉暢本身就深愛著妻子,對於她的要求更是言聽計從,妻子想要什麼,他就盡全力去滿足。

於是,妻子越來越享受劉暢付出的好,自己更是疲於去回報這份愛。

就這樣,兩口子之間竟然也有了高低之分,愛得多些的那個人,就會把自己的愛加倍給到對方身上,而愛得少些的那一方,甚至不需要付出,就能夠得到另一方的寵愛。

時間久了,兩口子之間就會因為失去原有的平衡,從而兩人生活在互相埋怨之中。

不求回報的付出,雖不一定能得到對方的愛,但無條件付出的你,肯定是處在卑微的境地。林花音認為,愛一個人就是應該無條件的付出,哪怕對方當時不回應你,總有一天自己是肯定會感動對方的,到那時自己付出多少,就肯定能得到另一半差不多的愛。

然而,事實上,林花音結婚這麼久以來,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婚姻裡,幾乎付出了所有,但她並沒有得到丈夫同等的愛。

她很愛丈夫,在丈夫工作中她幫不上太多的忙,當初也是她先表白的,所以林花音就在生活裡花心思。

她每天除了上班,就圍著丈夫轉,把丈夫衣食住行打理得井然有序。

然而,丈夫卻把她當成工作中的出氣筒,總是挑三揀四,林花音就這樣默默的承受。

正因如此,林花音在婆家成了人人能可以衝她發脾氣的人。

在婚姻中,無論男女最不應該的就是不求回報,讓你的另一半輕而易舉地就可以得到你全部的愛,自然而然他就不會把自己的愛回報給你。

從而,不斷付出的你,就會想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獲得對方的愛,這樣只會讓你落入更加卑微的境地而已。

愛應該是相互的,無論你做什麼,都能得到同等的回報,這樣的關係才是積極的。

與上相反的是,鍾欣和彭濤他們的婚姻生活裡就不存在「馬太效應」,兩個人從談戀愛到現在都是十分的恩愛。

就算是爭吵他們也會在自己冷靜下來時進行溝通,把兩人之間的問題解決掉,絕對不會留到以後的生活中去。

所以,直到結婚了幾年,兩人的相處模式依舊是談戀愛的那般恩愛的模樣,白天一起出門上班,午休時會進行視頻通話。

彭濤總是會在下班時去接鍾欣,然後兩人有說有笑的回家。他們會一起做飯,一起收拾碗筷,然後在家中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偶爾有一茬沒一茬的聊著天。

婚姻良好的狀態,就是兩口子在生活中總是互相理解、互相需要,付出了多少的愛意就能得到同樣的回報。

這樣的感情,才能夠長久且持續的發展,只要男女雙方在生活方方面面都做到「相互」二字,那你們的婚姻就會得到你們想要的幸福。

03.

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是你們對彼此忠誠的重要承諾,是兩口子在一起的保證,這些許多人都明白,但是在生活中卻無從下手,兩口子的生活就過得越來越糟糕。

所以,在一段婚姻中,一定要杜絕「馬太效應」的存在,要學會去看到對方為你所付出的一切,不能只是享受了之,還應該用自己的愛積極去回應對方,只要做到這些,所謂的「馬太效應」就會從你們的婚姻中消失。

其實說到底,在一段好的婚姻關係中,男人和女人應該是勢均力敵的,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裡,兩個人一起進步,差距不要太大,日子就能過得很好。

有太多的夫妻,因為戀愛時誰先追求或者結婚後誰掙錢比較多這件事情上,就把關係割裂開來,一方高高在上,而另一卑微到了塵埃裡,那麼這段婚姻就不可能真正的幸福。

要想把日子過好,從青絲走向白頭,就一定不要讓雙方關係失了衡,互相尊重,彼此扶持,放下心裡的傲慢或是自卑與懦弱,不卑不亢去與愛人相處才行。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夫妻生活中,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夫妻之間付出多的那一方會在相處中付出的更多,從而達到一個不平等的地位;愛得越多的那一方也會變得愛得卑微,兩個人感情在這種效應裡,就會很快崩塌。所以,在夫妻生活中,一定要忌諱「馬太效應」。很多時候,都不是付出越多越好,馬太效應的產生,會讓兩人的感情在無形中慢慢崩潰。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廣泛運用與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著名理論,是由美國科學家莫頓發現並命名的。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馬太效應的心理學解釋
    這就是馬太效應。商人的話來源於聖經的《馬太福音》。心理學範疇對馬太效應的解釋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有積極主動良好心態的人,必定會有好的人生。
  •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時間:2016-08-24 12:32   來源:百山探索編輯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 在婚姻的世界裡,最忌諱「馬太效應」:盲目索取,又盲目給予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太效應」,就是越是強者,越會佔有更多資源;越是弱者,越會失去更多的資源,直至沒有。
  • 心理學馬太效應: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和你的孩子都會更優秀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其名字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效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也可以總結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區域,一旦在某個方面(如地位、金錢、聲譽、品牌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 心理學:「馬太效應」處處存在?了解一點,你的愛情成功一半
    這些現象都可以稱之為——馬太效應01馬太效應的來源「馬太效應」起源於一個寓言故事,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講的是一個國王吩咐三個僕人做生意的事情.當然做生意就需要成本,分別給了三個僕人一錠銀子,過了些時日,三個人帶著不同的結果向國王匯報。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02, 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可以簡略的解釋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要的心理學
    註:如果懶得看文字,就去看同名視頻解說馬太效應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則寓言:我先簡略的給大家講述一下: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走時把錢財按照個人的能力不同分給了三個僕人失敗確實可以鍛鍊人的意志,激勵自己更加奮進,但這個社會規則就是這樣的殘酷,馬太效應就是一個在路徑依賴的作用機制下形成的現象,以成功為起點,就更容易成功的走下去,不斷的成功。當你越成功你就越自信,越自信也就越成功。反之,當你越失敗你就越自卑,越自卑也就越失敗。
  • 心理學: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在愛情中,不自信的人,註定一無所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太效應」,就是越是強者,越會佔有更多資源;越是弱者,越會失去更多的資源,直至沒有。
  • 異性之間,要拒絕「馬太效應」
    或許心理學上的「馬太效應」,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不顧一切為感情付出的一方只會越陷越深,而那個只知道索取的一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淡化對感情的態度。所以,要想和你身邊的異性相處的好一點,時間久一點,就得學會拒絕馬太效應。
  • 心理學「馬太效應」:孩子優不優秀,差距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一、 認識"馬太效應"的雙面性 所謂的"馬太效應",就是指好的變得更好,壞的變得更壞,多的變得更多,少的變得更少的一種現象。 "馬太效應"在教育中的雙面性是很常見的,家長們無意中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孩子之間的差距也是這樣慢慢拉開的。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雙面性的確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家長無意識的表揚、批評形成了馬太效應,從而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馬太效應?誠然正如這位朋友所說,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會受到「馬太效應」的影響。凡事都有特殊個例,這與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原因有著莫大的關係。例如一些孩子的心理素質強大,他們自信心足,哪怕是在某一方面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有其他出色的地方,所以批評、責備並不能對他們形成「馬太效應」。
  • 馬太效應是什麼?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即兩極分化現象。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1]中的一則寓言。這本來是一則古老的寓言,而寓言本身就包含著某種生活的哲理,也就是說它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精華。
  • 馬太效應與窮富命
    馬太效應與80/20定律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富的更富,窮的更窮,出自聖經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體現了殘酷的社會現實,社會永遠是窮的越窮,富的越富,雖然窮的也會變富,富的也會變窮,但是這種浴火重生或者急轉直下的蛻變畢竟是少數。那麼這種現象能不能從命理上進行解釋呢?一個人如果命局組合特別好,大運又走的特別好,這種人的財富會持續的增加,豔煞旁人。
  • 你見過但可能不了解的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十大效應 常見心理學效應 一、木桶效應 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 「馬太效應」就是贏家通吃嗎?還可以做另一種解讀
    人們把它稱為馬太效應。這種「贏家通吃」的現象,讓人覺得很絕望,是嗎?不一定。我們先來聽一個兩棵蘋果樹故事:有兩棵蘋果樹,它們經歷風吹、日曬、雨淋、蟲害,終於開始掛果了,它們各自結了10個蘋果。但是,其中9個都被主人拿走了,自己都只剩下了一個。
  • 這7條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也太加分了吧!
    我從一堆的心理學效應裡,找了下面這7條最高頻出現的,看看哪個戳中了你!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此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 馬太效應給你致富能力,張弓效應給你致富機會
    張弓效應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馬太效應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是哲學、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的一對範疇;馬太效應有效率,贏家通吃;張弓效應講公平,機會平等。據此看來,世俗經濟社會的法則,與馬太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驚人吻合!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馬太效應來自於《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