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每天學點必要的心理學

2020-12-18 豪小辮

註:如果懶得看文字,就去看同名視頻解說

馬太效應一詞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則寓言:我先簡略的給大家講述一下: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走時把錢財按照個人的能力不同分給了三個僕人,第一個僕人分了5千塊,第二個僕人分了2千,第三個僕人分了1千。多日之後國王回來,第一個僕人用5千塊錢做生意又賺了5千,國王很高興便更加的重用他。第二個僕人也做生意,用2千又賺了2千,於是國王也很高興,也要重用他。第三個僕人怕錢丟了則埋在地裡藏了起來,手裡依舊只有原來的那1千塊錢,於是國王很生氣,把他的一千塊收了回來轉送給了第一個僕人,並把他趕了出去。然後說:因為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更多;沒有的,連他現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馬太效應的由來。

好,故事講完了,其實通俗點說就是一個人一旦在一方面做的很成功,擁有很多,其他方面也會很成功,也會擁有很多,也就是你有錢了,就有權了,有了權就有地位,有了地位,有了地位就有聲望了。也就是你越是成功就越成功。英國有句諺語這樣說:成功繁殖成功。也就是說成功是成功之母,所以我們通常說的那句: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用來說那些少數人的。例如:愛迪生在千萬次失敗中發明了燈泡之類的少數案例,其實我們生活中大多數還是你越成功就越容易再次獲得成功,只不過那些案例都不是很吸引人的傳奇故事,所以沒有人流傳,就如同新聞只報導人咬狗,但每天都在發生的狗咬人的事件卻無人理會是一樣的。

失敗確實可以鍛鍊人的意志,激勵自己更加奮進,但這個社會規則就是這樣的殘酷,

馬太效應就是一個在路徑依賴的作用機制下形成的現象,以成功為起點,就更容易成功的走下去,不斷的成功。當你越成功你就越自信,越自信也就越成功。反之,當你越失敗你就越自卑,越自卑也就越失敗。

馬太效應最早是美國科學史研究員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提出的,當時他用這個詞來描述科學史的一種現象就是越是有名望的科學家就越被認可,但越是沒有名氣的科學家無論怎麼努力也不被承認和關注,即使他們做出的成績遠比那些有名科學家要好,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榮譽。後來人們就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簡稱為馬太效應。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如此,例如,很多重點名校,每年都會有更多的資金來發展建設,而那些普通學校則沒有得到多相應的資助則原地踏步,如此一來好壞學校差距越來越大,致使一般學校裡即使有優秀老師也會因為得不到發展而離開,然後越是好學生就越進到好學校,越是社會資源多的家長就越能把孩子送到好學校,最後就是成了,富人的孩子都去了好學校,窮人的孩子都去了普通學校,如此兩極分化,罪魁禍首就是馬太效應,或許你說,這個解釋非常的好,但是真是這樣嗎?我們能避免嗎?我們避免了嗎?您去細細品味吧。

最後提醒一下那些年輕有為的成功人士,根據馬太效應的原理,你們的成功或許和你們所付出的努力沒有半毛錢關係,你們之所以成功只是因為你們有一個成功的爸爸作為成功的起點罷了 ,不是嗎?那些各種行各業,各種領域裡的二代們不都是藉助馬太效應成功的嗎?

好,我就是那個留著小長辮的豪小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故事講解我們必須知道的那點心理學知識,來讓我們能更加清晰地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下期我講《馬蠅效應》

相關焦點

  • 失敗真的是成功之母?心理學告訴你,失敗只會導致下一場失敗
    不論是生活中亦或是職場中,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成功的人總是會成功,而失敗的人總是會失敗。所以今天將和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為何失敗並非成功之母,反而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首先和大家講一個動物世界中的成功者例子,看一下動物中的成功者是如何被塑造的。
  • 心理學: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在愛情中,不自信的人,註定一無所有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馬太效應」,它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得,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馬太效應」,就是越是強者,越會佔有更多資源;越是弱者,越會失去更多的資源,直至沒有。
  • 心理學:「馬太效應」處處存在?了解一點,你的愛情成功一半
    」總結為,無論是個體、地區、群體,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成功與進步,都會慢慢積累優勢,隨著時間的累積會越來越優秀,從未走低過,即便有過低潮點,也是一部分人的最高點。,心理學的「馬太效應」可以給你直觀的答案,你的愛情結果與你的付出其實成正比,你是什麼樣,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愛。
  • 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
    在未知的情況下我們怎麼辦?我們又怎樣才能從未知走向成功?在北師大心理學教授、《最強大腦》科學總顧問劉嘉看來,我們雖是時代的產物,但我們同時也是時代的營造者和舞伴。在未知中,我們仍能通過感受和準確響應,找到突圍辦法。劉嘉還認為,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帶來失敗,連續的失敗只會導致連續的失敗。而要想從失敗的泥潭中爬出來,可以巧用「勝利者效應」。
  • 心理學馬太效應: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和你的孩子都會更優秀
    每天5分鐘,從零學心理,關注「心理筆記」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已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態度積極,主動執著,那麼你就獲得了精神或物質的財富,獲得財富後你的態度更加強化了你的積極主動,如此良性循環,你才能把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 失敗是成功之母,還是成功是成功之母?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智商一般沒什麼實質性差距。造成孩子厭學的原因,很多是孩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上出現了問題,問題發展到厭學層面,那就意味著孩子已經遭遇了很多的挫折或「打擊」,「失敗」吧。現在流行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失敗是成功之母」。孩子怎麼這麼玻璃心,不能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而更好地獲得成功嗎?有那麼多的人從失敗中站起來了,那愛迪生為了找到更適合做燈泡的鎢絲,實驗失敗了幾千次……。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馬太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二篇——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名字是來源於《新約·馬太福音》裡的一句話「多的,可以得到的更多,少的,連原有的也會失去。」經濟學對馬太效應的理解可以概括為「富的人會越來越富,會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斜和更多的機會,窮的人這些條件會越來越少,就會越窮。」而在心理學領域對它的解釋為「越是強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榮譽和讚美。弱者則越來越不被注意,直至被人完全遺忘。」
  • 馬太效應的心理學解釋
    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改變事情的原貌個事物發現的結果,因此,若人們拿出積極主動的態度,那麼就能贏得物質和精神財富,而這些收穫又會反過來激發我們。這就是馬太效應。商人的話來源於聖經的《馬太福音》。心理學範疇對馬太效應的解釋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有積極主動良好心態的人,必定會有好的人生。
  • 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馬太效應就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一種現象,這些現象都廣泛的應用於社會當中的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 領域。馬太效應,同時也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主要術語,它們所反映的社會現象就是   原標題:什麼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怎麼來的?   什麼是馬太效應?
  •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失敗的生產者!
    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是,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成功之前必須要經歷幾次失敗,而後從失敗中取得經驗教訓,然後才能再次成功。所以,既然有的成功是從失敗的嘗試中產生出來的,那麼失敗自然就是成功之母。
  • 心理學:兩口子過日子,忌諱「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在心理學上,這是一種形容「強者恆強,弱者更弱」的兩極分化現象,簡單的說就是你擁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你失去一次的東西,也會離你越來越遠,這就是「馬太效應」。
  • 讀書感受:每天學點心理學
    今天推薦給大家一本尹旭升寫的《每天學點心理學》。隨著當今社會發展的日益迅速,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不斷向更高處拼搏,而壓力也與日俱增,伴隨而來的則是眾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出現,而且越來越低齡化。
  • 「失敗乃成功之母」是個謊言-虎嗅網
    為什麼大多數人相信這個辦法會幫助我們擺脫困境?因為他們大多都相信這背後的一個大道理,失敗是成功之母。很不幸的是,這種思維是錯誤的,失敗從來不是成功之母。所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只會導致下一次失敗,只會讓人放棄奮爭,最後麻木不仁。那麼面對具有最大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當我們面對失敗是失敗之母時,又應如何實現破壁?
  • 心理學:夫妻生活中,忌諱「馬太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講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這個原理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夫妻生活中,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夫妻之間付出多的那一方會在相處中付出的更多,從而達到一個不平等的地位;愛得越多的那一方也會變得愛得卑微,兩個人感情在這種效應裡,就會很快崩塌。所以,在夫妻生活中,一定要忌諱「馬太效應」。很多時候,都不是付出越多越好,馬太效應的產生,會讓兩人的感情在無形中慢慢崩潰。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效應——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多得越多,少的越少的現象。也可以總結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區域,一旦在某個方面(如地位、金錢、聲譽、品牌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作為家長,我們要理性去看待「馬太效應」在兒童教育中的影響力,通過人為的預防與幹預來發揮它的正面意義。如何正確將「馬太效應」運用於兒童教育之中強化孩子的心理教育英國的赫胥黎說過:「人生不是受環境的支配,而是受自己習慣思想的恐嚇。」正如我們上面所說,馬太效應影響力的形成,跟孩子個體的心理素質有關。
  • 一些心理學效應在學習中的啟示
    心理學是探索人類行為及心理規律的科學,我們可以從一個個心理學理論中了解人的心理規律,理解人類自身,指導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了解一些經典的心理學效應,不僅可以帶給我們有益的啟迪,而且還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思維,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學習生活。
  • 失敗(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不可更改的真理。因為從失敗中可以總結教訓,避免自己再犯,這樣來促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實際上,這也未必是一個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的也有無數的人在失敗面前倒下,從此一蹶不振。
  • 什麼是馬太效應?普通人怎樣能夠讓自己迅速成長?
    大家好,我是雲飛揚,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遇,今天我們聊的話題是:馬太效應是什麼?普通人怎樣能夠讓快速提升自己。什麼是馬太效應呢?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 「馬太效應」就是贏家通吃嗎?還可以做另一種解讀
    馬太效應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是我們最好的,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藉口。是消極的。馬太效應從微觀角度,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卻是積極的。當你在努力後變強,在變強的過程中你又受到了鼓舞,如此循環,你就在不斷變強。不斷發揮馬太效應的正效果,生活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