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巴納姆效應
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
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
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
於1948年由伯特倫·福勒提出,
該效應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人格
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
其實不過是那些星座測試描繪了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況,
只不過是你自己的主觀將你自己代入了。
02,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可以簡略的解釋為: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
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
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
03,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可以說以心理學方式揭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指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
其本質是一種對於不同輸入順序而產生的優先效應。
目前雖成因尚有爭議,
但其確實從原理上說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04,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光圈效應。
指在人際交往中所形成的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在人際交往中,
對方的某個特別突出的特點,品質就會掩蓋人們對對方的其他品質和特點的正確了解。
比如一提起某個省,我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能吃辣,
這就是一種暈輪效應。
05,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指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他叫做熟悉定律。
對人際交往中,
我們如果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
就會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因此,從這重含義上來說,
平時多和朋友聚聚有利於提高親密度也是有心理學理論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