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際交往中的詼諧效應

2020-12-10 百科雜談1234

林語堂在《論幽默》中解釋: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幽默,能帶動歡悅的氣氛,更能使你很快成為眾人的焦點。

陳毅元帥,有一次出訪亞洲某國,在公眾集會上,一位宗教界的長老代表僧眾向陳毅贈獻佛像。大家都想看看這位新中國的元帥,無神論者,怎樣接受這件帶有宗教色彩的禮物。

只見陳毅高高興興地接過佛像,大聲說:「靠老佛爺保佑,從此我陳毅再也不怕帝國主義了!」一句話引得全場笑聲四起。

陳毅元帥的幽默不僅化解尷尬,而且令在場眾人肅然起敬。

當我們在表達不滿的時候適當的幽默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寬容的變現

著名主持人孟非,有一次跟朋友就在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咖啡店的老闆一眼認出了孟非,於是就請孟非為自己的咖啡經營提點建議,孟非看了看服務員剛上的咖啡,只有半杯的量,靈機一動,對他說:「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立馬多賣出兩杯咖啡。」

老闆趕緊問:「是什麼方法?」孟非說:「你只要把杯子倒滿即可。」老闆聞言,不好意思地笑了。

孟非幽默地表達了自己對服務的不滿,也沒有讓老闆感到丟面子。可謂化幹戈為玉帛,一舉兩得。

幽默的另一種方式是自嘲,而且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有這麼一則關於沈從文的故事,上世紀20年代末,徐志摩推薦沈從文去上海中國工學教書。

上課前,沈從文進行了認真的備案,由於沈從文當時已小有名氣,於是來聽課的學生特別多。

走進教室,沈從文抬頭看見滿教室的學生,心裡驀然一驚,緊張之下,大腦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話題一下拋到了九霄雲外了。時間一點點過去,他還是沒有說一句話,五分鐘過去了,他依然不知從哪裡講起,眾目睽睽之下,他竟然呆立了十幾分鐘。

最後好不容易開口了,他一面匆忙講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提綱,原來預備一小時的內容,課還沒上到一半便匆匆講完了。

沈從文再次陷入了尷尬之中,他無助地望了望同學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這樣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全場爆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

由此可見,溝通遇到尷尬,適當的自嘲,會有很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詼諧效應。

與人交往時如果處處顯示自己的優秀,慢慢就會失去朋友,而相反,一個優秀的人如果適當的自嘲,暴露一下自己無關緊要的弱點,不僅不會失去朋友,相反還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

有一家公司,應聘了許多大學畢業生,這些新來的員工都在卯足勁的明爭暗鬥,有的吹噓自己名校經歷,有的暗示自己文學素養。但是有一名大學生卻很另類,平時他常跟同事們說:「我一個不入流的畢業生就是來打雜的。」而且他在聊天的時候經常說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尷尬的事,惹得大笑。

結果,同事們非但沒有不喜歡他,而且跟他的關係越來越好,有什麼工作安排都先考慮他。就算他沒做好,批評他的時候也沒有心理負擔。因為大家都覺得他,善解人意,就連公司經理都跟他有了不錯的私交。

不難發現,適當的自嘲,放低自己,更接地氣,更有人味兒。

自嘲也是人生的智慧,是自信的表現。

黃渤是著名的影視演員,但他的長相卻不敢恭維,有一次小s說他長得很特殊,他自嘲到:「一開始長得還挺委婉的,後來就越來越抽象了。」

黃渤幽默自嘲的表現不僅化解了尷尬,而且還贏得大家的尊敬。

在心理學上,幽默,自嘲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詼諧效應,用得好不僅能打破僵局,還能化解尷尬。大家以後在溝通交往過程中,不妨多加用一下。

相關焦點

  • 人際交往中的9個心理學效應,一旦掌握,走到哪裡都無往不利!
    人際交往中的9個心理學效應,一旦掌握,走到哪裡都無往不利!跟大家分享9個關於管理,人際交往,做生意有關的心理學效應,一旦掌握了,你便佔據了主動權,更加容易獲得成功!第五,刺蝟效應刺蝟在天冷的時候,為了能夠互相取暖,會靠在一起,但是他們會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大家身上的刺會傷害到彼此,這個效應提醒我們:與同事朋友相處過程中,雖然可以關係很好,但一定要注意保持距離;如果不分距離
  • 心理學筆記六:如何與人打交道?社會心理學中的人際交往
    目光接觸可以增強人際交往中是舒適感,表情的表達可以被用來實施有效的印象管理,身體接觸是表達某些強烈情感最有效的方式,佩戴首飾、整容、化妝也是一種特殊的身體語言溝通方式。02人際關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穩定情感聯繫。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鄰裡效應」01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此話的確不假。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
  • 心理學:三個心理學效應幫你在人際關係中事半功倍
    在人際交往中有三個心理學效應對我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今天科普僧就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提個醒",希望可以幫到大家。首因效應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 學會受益一生,人際交往最常用5大心理學定律,個個很實用
    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處處隱藏著心理學原理,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心理現象發現行為規律,從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以下是人際交往中的常用5大理論。交際之中適當給予對方讚美是十分必要的,通過讚美可以讓人幻想覺得,自己的追求已經得到實現滿足,鬼谷子《飛鉗》高度讚揚在人際交往重要性「空往而實來。」
  • 掌握說話分寸 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見風使舵,察顏觀色,留人顏面,掌握說話分寸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 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臨街的樓上,見到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臺上打水,於是便大聲譏笑了一番。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老是說這三種話,很容易顯露一個人的膚淺!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老是說這三種話,很容易顯露一個人的膚淺!人際交往是一種需要慢慢磨練才能逐漸走向成熟的知識。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商作為人際交往技能的重要體現,通常是通過不斷的生活體驗來鍛造的。
  •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什麼東西?
    社會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心理學將人際關係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1、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馬太效應也是經濟學家常用的術語,反應社會現象的兩極分化。戀愛中的馬太效應表現為:投入越多的人越不容易被珍惜,越自利的人吸引力反而越高。03,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可以說以心理學方式揭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指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其本質是一種對於不同輸入順序而產生的優先效應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老是說這三種話,最容易暴露一個人的淺薄!
    你好,我是陸人葭,應用心理學在讀,專業愛情諮詢師,點擊上方「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人際交往是一門需要慢慢打磨才能逐漸邁向成熟的學問,它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情商作為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通常都需要經過生活的不斷歷練才能鍛造而成。《小王子》一書中,小王子曾問小狐狸,「什麼是養你呢?」狐狸回答:「養我,就是我們一起建立關係。」人與動物之間的是通過餵養建立依附而產生連結,而對於我們來說,人際關係同等重要,成功人士往往會因為其良好的人際關係而受益無窮。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厲害的人都善於用這兩種方法揣摩人心
    人的這一生,避免不了要與人交往,但是人心都是複雜的,所以我們必須稍微懂點心理學的技巧,以便能夠更好的認識他人,有一個更好的人際環境。帶著這樣的初衷我們就來看一下,那些厲害的、聰明的人是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揣摩人心」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看看對我們會有怎樣的幫助。1、從其內心欲望看其心理狀況心理學上專門有學者研究的一個心理學的分支,叫欲望心理學。
  • 人際溝通,悟透兩個效應、一個定律,贏得別人喜歡,混出頭就不難
    人際溝通,悟透以下兩個效應、一個定律,贏得別人喜歡,混出頭就不難。一般來說,路程越遠,工蜂跳的圈數就越多,頻率也越快……蜜蜂這種通過舞蹈來溝通的現象後來被演繹為心理學中著名的「蜂舞效應」,這條效應揭示的道理是:信息是主動性的源泉,加強溝通才能改善人際關係。溝通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際交往的生命線,因此,要想搞好人際關係,溝通能力是極為重要的,我們要像蜜蜂一樣,吸取各種高效的溝通方式,把「蜂舞效應」融入到人際交往的實踐中去,贏得別人喜歡,使自己儘早混出頭。
  • 教師招聘:心理學中的效應
    在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和我們生活實際非常相近,今天我們就來看其中一個小的知識點,就是心理學的效應。這部分的學起來非常的有趣,並且依據往年的各地考情來看考試頻率並不低。我們主要來看最近幾年重要的考到的幾個效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在例子和試題之中注意區別。首先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社會刻板印象。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不止「投其所好」,若懂三條法則,處處遇貴人!
    話說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要和人打交道,常常有人感嘆,人際關係太複雜了!那麼,有沒有好的辦法讓人際交往變得順利、暢快一點呢?有!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也一樣,不先把人「搞定」,就不會把事擺平。而「搞定」人的方法有很多,「投其所好」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投其所好結交人脈,也是要講究技巧的,不能貿然行動,一定要懂得下面這三條人際交往法則,要有分寸,否則過猶不及。
  • 怎樣克服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還有人會問:「我為什麼體會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際交往中頗受好評,很得「人緣」的人一般具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誠、有幽默感、能為他人著想、充滿活力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特點都具備才能有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人歡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自私、心眼小、斤斤計較、孤傲、依賴性、自我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
  • 人際交往中的讓步原則
    長此以往,我們將無法享受給予和付出的真正快樂,正常的人際交往與互動都會淪為一種負累,又何有快樂可言呢?仔細回想一下,生活和工作中遭遇到的種種挫折與不如意,有多少是因為我們礙於情面,過於草率地答應了他人的要求,事後卻發現自己力不能逮而造成的呢?
  • 心理學:皮格馬利翁的愛情,羅森塔爾的人際期望效應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人際期望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為什麼它又被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呢?答案源自這樣一個愛情故事。皮格馬利翁之戀賽普勒斯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是一位雕刻家。他的雕刻技藝遠近聞名,但是他卻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就是他決不雕刻女人。
  • 每天幾個心理學小效應
    打卡第二天 早安,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成長認知的心理學效應 2.皮格馬利翁效應(所願即所得) 亦稱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很多當下所得其實是過去的「未來期待」產生的結果。
  • 人際交往心理學:如何讓別人尊重你
    從人際交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下。兩個陌生人一開始見面,彼此之間不熟悉,不了解彼此的性格秉性,一開始都是互相尊重的,除非有一方本身就是一個頑固不化不懂基本社交的人,不然一開始都是平等溫和的。後來逐漸的在交往交流過程中,慢慢的發生了變化,要麼對方變得更加尊重你,要麼變的不再尊重你。
  • 人際交往心理學: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這3點足以
    人際交往心理學: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這3點足以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尊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想要贏得別人的尊重還是需要努力的。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得到別人尊重的。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得先尊重別人。小編根據人際交往心理學,覺得以下3點可以學習以下,幫助你在交往過程中得到別人尊重:1:寬容待人人們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想要與別人和諧相處,贏得別人的尊重,那麼就必須寬容待人。只有對待別人寬容了,自己才會別善待。只要人與人之間都寬容一點,關係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