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在《論幽默》中解釋:凡善於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於鑑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於內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的笑話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在人際交往中,適當的幽默,能帶動歡悅的氣氛,更能使你很快成為眾人的焦點。
陳毅元帥,有一次出訪亞洲某國,在公眾集會上,一位宗教界的長老代表僧眾向陳毅贈獻佛像。大家都想看看這位新中國的元帥,無神論者,怎樣接受這件帶有宗教色彩的禮物。
只見陳毅高高興興地接過佛像,大聲說:「靠老佛爺保佑,從此我陳毅再也不怕帝國主義了!」一句話引得全場笑聲四起。
陳毅元帥的幽默不僅化解尷尬,而且令在場眾人肅然起敬。
當我們在表達不滿的時候適當的幽默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寬容的變現
著名主持人孟非,有一次跟朋友就在一家咖啡店喝咖啡,咖啡店的老闆一眼認出了孟非,於是就請孟非為自己的咖啡經營提點建議,孟非看了看服務員剛上的咖啡,只有半杯的量,靈機一動,對他說:「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立馬多賣出兩杯咖啡。」
老闆趕緊問:「是什麼方法?」孟非說:「你只要把杯子倒滿即可。」老闆聞言,不好意思地笑了。
孟非幽默地表達了自己對服務的不滿,也沒有讓老闆感到丟面子。可謂化幹戈為玉帛,一舉兩得。
幽默的另一種方式是自嘲,而且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
有這麼一則關於沈從文的故事,上世紀20年代末,徐志摩推薦沈從文去上海中國工學教書。
上課前,沈從文進行了認真的備案,由於沈從文當時已小有名氣,於是來聽課的學生特別多。
走進教室,沈從文抬頭看見滿教室的學生,心裡驀然一驚,緊張之下,大腦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話題一下拋到了九霄雲外了。時間一點點過去,他還是沒有說一句話,五分鐘過去了,他依然不知從哪裡講起,眾目睽睽之下,他竟然呆立了十幾分鐘。
最後好不容易開口了,他一面匆忙講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寫提綱,原來預備一小時的內容,課還沒上到一半便匆匆講完了。
沈從文再次陷入了尷尬之中,他無助地望了望同學們,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了這樣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人多,怕了。全場爆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
由此可見,溝通遇到尷尬,適當的自嘲,會有很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詼諧效應。
與人交往時如果處處顯示自己的優秀,慢慢就會失去朋友,而相反,一個優秀的人如果適當的自嘲,暴露一下自己無關緊要的弱點,不僅不會失去朋友,相反還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歡。
有一家公司,應聘了許多大學畢業生,這些新來的員工都在卯足勁的明爭暗鬥,有的吹噓自己名校經歷,有的暗示自己文學素養。但是有一名大學生卻很另類,平時他常跟同事們說:「我一個不入流的畢業生就是來打雜的。」而且他在聊天的時候經常說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尷尬的事,惹得大笑。
結果,同事們非但沒有不喜歡他,而且跟他的關係越來越好,有什麼工作安排都先考慮他。就算他沒做好,批評他的時候也沒有心理負擔。因為大家都覺得他,善解人意,就連公司經理都跟他有了不錯的私交。
不難發現,適當的自嘲,放低自己,更接地氣,更有人味兒。
自嘲也是人生的智慧,是自信的表現。
黃渤是著名的影視演員,但他的長相卻不敢恭維,有一次小s說他長得很特殊,他自嘲到:「一開始長得還挺委婉的,後來就越來越抽象了。」
黃渤幽默自嘲的表現不僅化解了尷尬,而且還贏得大家的尊敬。
在心理學上,幽默,自嘲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詼諧效應,用得好不僅能打破僵局,還能化解尷尬。大家以後在溝通交往過程中,不妨多加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