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類歷史比作天地間一幕活色活香的大劇,那麼文明就是支撐這幕大劇的四梁八柱。而在中華文明的這個大舞臺上,黃河與其所衍生的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培育出了中華民族堅強的性格。
從治理黃河到保護黃河的人水和諧思想,再到繁衍生息、不屈不撓的奮鬥歷史,以及凝結著厚重人文情懷「上善若水」的哲學理念,譜寫了一部輝煌璀璨的黃河文化史。而在我們縱觀黃河文化延續的歷史文脈時,總能穿越了黃河的浪濤,站在龍門之巔俯瞰黃河兩岸,以河水作墨、時光為筆、黃土當紙,繪出一幅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的光輝畫卷。
於是,在我們常常感慨黃河文化這幅綺麗畫卷時,龍門就成了黃河文化的特殊符號,深深的烙印在華夏文明史詩中。無論是歷史、還是黃河,無論是心靈、還是血脈,它,都是中國文化無法繞開的「渡口」。在這裡,浩浩蕩蕩的黃河文明與悠遠的華夏歷史交集融合,讓承載滿滿的黃河再次躍上了高高的臺階,以昂首挺胸之姿,破龍門而出,揮灑出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流動史詩和氣象萬千斑斕多彩的文明大景象。
——《河出龍門·大河滔滔肇文明》
河出龍門之:
《河圖》《洛書》神秘起源
馮雙民
當我們獨自仰望星空時,總能對浩瀚宇宙的神秘莫測而感到無限嚮往。
然而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先輩伏羲氏也常常會仰望星空。不同之處在於,伏羲仰望星空時手裡有《河圖》《洛書》,根據所思所想懂得了如何一畫開天劃出了八卦,進而探尋天地宇宙的無窮奧秘。
由於遠古時期沒有文字,伏羲手裡的《河圖》《洛書》至今讓後人無法解惑。伏羲異於常人,能夠懂得這其中的奧秘,旁人沒有天賦異稟,看到了《河圖》卻如看天書,更不會與伏羲一起交流感悟心得,所以說,「古來聖賢皆寂寞」。
當長者人面蛇身的伏羲將代表著《河圖》《洛書》研究最新成果的八卦圖送給了另一位聖賢——因治水不得法正手忙腳亂的大禹時,大禹茅塞頓開,很快揭開了其九宮八卦的神秘面紗。之後,大禹就以圖所示,拿上一尺二寸長的玉簡丈量山嶽土地,帶領族人們風塵僕僕、奮鬥在抗擊洪水的一線,最終治水成功。後來又依九宮之體,以山脈原野、江河湖泊等自然屏障為界,劃分了天下九州。這些,在《拾遺記》卷二有清晰的記錄:「禹鑿龍門關山,亦謂龍門,至一空巖,深數十裡,幽暗不可復行」,「又見一神,蛇身人面,禹因與語,神即示禹八卦之圖」,「乃揮玉簡授禹,長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時之數,使度量天地(大地)。禹即執持化簡,以平定水土。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伏羲為什麼要贈圖於大禹,歷史上沒說。我想,這與伏羲兄妹曾經遭受過洪水災害有關吧。傳說在人類剛剛誕生不久,忽然天發大水,淹死了所有生靈,茫茫大地只剩下了伏羲和女媧兄妹倆人。為了讓人類繁衍下去,兄妹倆很不好意思地商量後決定結婚。因上古時代住於山洞,這就有了後代結婚的新人有了入「洞房」一說。又因是兄妹結婚,非常難為情,女媧娘娘就以紅布遮臉,這一行為就演變成了後來新娘的「紅頭蓋」習俗。
於是也就有了千秋萬代流傳的「情哥哥」「情妹妹」,這些讓人臉紅心跳又愉悅非常的親呢稱呼。再看看代代相傳的羲皇與女媧神的合畫像,其不光人面蛇身,而且蛇尾還交纏在一起。
總之,因洪水災害,兄妹婚配,身不由己。伏羲回想創痛,推己其人,贈禹八卦圖及玉簡,幫助其治理洪水亦在情理之中了。
《河圖》《洛書》起源的學說,直到現在也是古今認識不一。
我在追溯《河圖》《洛書》的淵源時,翻閱了大量書籍。在《尚書·顧命篇》看到,周康王在接了周成王的班時,從老父親那裡還繼承了八件國寶,而這八件國寶裡面就首次提到了「河圖」。而在《尚書·中候》中,「元龜負書出」則也與「洛書」有關。
直到孔子的《周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從這裡開始,孔子把河圖洛書並列一起,在古代的文獻中,上自伏羲、黃帝、堯、舜、禹,下至商湯、周公、成王都與河圖、洛書有聯繫。但《河圖》、《洛書》是什麼樣子,誰也沒有說。
以至於到了宋代傳出《河圖》、《洛書》和太極圖時,不但沒有消除環繞在《河圖》、《洛書》的重重迷霧,反而讓一些人認為《河圖》、《洛書》是虛構的,是宋代人在造假。於是在1977年,在安徽的阜陽這個地方,發現了西漢汝陰侯墓,其中出土一件「太乙九宮佔盤」,因其圖式與「洛書數」完全相同,這讓宋代人鬆了口氣,證明了自己並沒有弄虛造假。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神秘而富有魅力。他們是中華文化、陰陽五行術數之源,從漢代開始,儒士們認為,《河圖》就是八卦,歸類五行,是體。而《洛書》就是《尚書》中的《洪範九疇》,是五行絡合,系統九宮,是用。《河圖》、《洛書》最早記錄在《尚書》之中,其次在《易傳》之中,春秋時的諸子百家也多有記述。太極、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風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
可以肯定的是,因為《河圖》、《洛書》與黃河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故而才能使黃河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氣運」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