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可否論述一下未來幾年和十幾年洛陽、南陽、襄陽三個城市發展情況,從產業、交通、人口、政策等方面講講。謝謝。
這個問題有點大。我簡單說個主題吧,就是這三個城市,拼的是什麼。
1. 洛陽和襄陽的短兵相接:既拼傳統工業,又拼新產業。
都是老工業基地。都有軍工。談歷史各自都很自豪。
襄陽連續十年來一路追趕,可以說在2019年人均GDP已經追上洛陽,這一點我覺得在於地方上襄陽政策比較連貫,沒走什麼彎路。
襄陽的發力點優勢在汽車和軍工的轉型,在於如何利用好漢江—長江經濟帶,襄陽邊上還有宜昌,是湖北的「一芯二帶」支撐。
洛陽相比襄陽,周邊沒有同級別城市,三門峽不足為談,南陽的數字看起來很漂亮,但算算人口,只是宜昌的一半。洛陽其實在河南是落單的一個城市。和鄭州不是一個體量,沒法比,同體量的城市,沒有。
洛陽在十字樞紐方面,也落後襄陽,南北走向的呼南高鐵,一時半會兒無法落實。而襄陽已經建成鄭萬、十武襄城際。
但是洛陽有個優勢,就是離鄭州近,是真的近,只有140公裡左右,而襄陽離武漢距離在300公裡以上,洛陽顯然比襄陽在分享省會資源上,佔優勢。
這也就是為什麼,洛陽敢提雙核,而襄陽只能和宜昌並提「兩帶」。
拼產業方面,個人覺得襄陽工業轉型快洛陽一步,汽車產業和新能源有很長的產業鏈,做好了養活一座城毫無問題。洛陽在汽車發展上比不上襄陽,中信重工一個廠也難撐局面。一拖在轉型方面很艱難,就不說了吧。
不過洛陽的文旅產業做得不錯,從名氣上講,勝於襄陽,畢竟古都的底子真的有,洛陽也在這方面發力,我挺看好。洛陽很宜居,是個有溫情的城市。
2. 三座城市,拼的其實是省會競爭力
鄭州和武漢死磕多年。2018年數據,鄭州首位度只有21%點多,武漢是37%點多。
論交通,武漢當前的米字基本建成,鄭州還有西北、東北的兩條沒建,況且,鄭州少了長江這條經濟走廊,跟沿海城市群、上海的距離遠一些。
所以,鄭州要拼命追趕,才能追趕上武漢。畢竟,武漢是重工業重鎮,鄭州長久以來是紡織業、能源、輕工業、電力的定位,也就是近20年來才開始追趕。
鄭州和武漢的拼殺,更多層面是國家戰略的拼殺。未來十年,誰能得到更多戰略紅利?各有千秋。兩座省會的膠著會一直持續。
3. 南陽:需要持續穩定的政策支撐
南陽與洛陽、襄陽相比,不是一個段位,單列出來說。
南陽處於兩大城市群邊緣地帶,交通落後,各方面都提不起來。
作為「爛尾之都」,也折射出地方財政的困局。
南陽這類的城市,資源很多,但受困於地理格局和交通劣勢,難以發揮產業優勢。外部資本怎麼可能捨近求遠,投資什麼都不沾的南陽呢?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策不穩,你方唱罷我登場,二十年來的發展,全靠一把手的推動。
來個好書記、好市長,能轟轟烈烈前進個四五年,之後走馬觀花,來把南陽當跳板的官不少,應付一下了事,下面的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相互打哈哈,應付一下,地方發展就擱淺。
外來的官管不住地方的派系,好的政策,推行不下去,外來的官無心思發展地方,只求不出事,這是南陽這類三線城市的困局。
二十年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各種「文明」、「衛生」創建,做做表面文章,卻連個城市車位的規劃都做不好,道路交通標誌不清晰,滿街都是地樁,路牙很高,根本沒考慮疏解城市交通。
南陽很宜居,如果20年前能夠按照之前市長的定位,實實在在發展製藥、養生、旅遊、食品加工等產業,不會是如今的模樣。如果20年前何市長的思路能一直延續至今,南陽也不會是如今的模樣。
全國都在吐槽水氫汽車,其實水氫汽車的概念並不土,西方主流是氫能源,氫能源汽車是新能源汽車很大的一個方向。
龐青年這人也是個實幹家,雖然有賴帳騙補前科,但哪家汽車企業不是這樣過來的?
南陽引進這樣的企業,也在於想整合汽車配件製造商,無奈輿論如洪水,當水氫鬧成一個現象級事件,成了騙補的代名詞,就無所謂理性可言了。
也許龐青年是個騙子,但南陽引進整車的努力,因此夭折,被一刀切,挺可惜。
我記得有人說過,三線城市如南陽的發展,就是一把手的推動。這也是南陽發展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舉個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權當閒談:開發商的投資,盯著某片區是否落地完全學校,但是又擔心書記和市長半途調走,項目瞎了。
這樣的地方發展,真的很難,很難。
這屆南陽領導班子,做得不錯。建完全學校、發展新區、舊城改造、推動爛尾樓解決,成績有目共睹,如果關注臥龍區和宛城區的建設,兩個地方的區長也可圈可點,而且很重要的一點,這五年來,南陽有了明確的產業定位,也有實際動作。
但會不會人走茶涼,誰知道呢?三線城市的困局,從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