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清三代」瓷器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燒制的瓷器。在歷史上,這一時期社會相對開放和穩定,經濟繁榮,被稱為「康乾盛世」。成熟的傳統制瓷技法與歐洲彩繪技藝相融合,使中國瓷器製作工藝得到了空前發展,達到了極高水平。現在瓷器愛好者在收藏「清三代」瓷器過程中,往往對琺瑯彩瓷更是情有獨鍾。應該說,清代出現的「瓷胎畫琺瑯」瓷器確實因其做工新穎精緻、彩色清新豔麗,使彩瓷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些經典之作美輪美奐,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李成仁先生有幸收藏到許多「清三代」琺瑯彩瓷器,其中就有這件康熙粉地開窗琺瑯彩花卉紋碗。此碗高70毫米,上口150毫米,底足55毫米。器型規整,端莊穩重、色彩清新,典雅華貴。胎體潔白細膩,輕薄適中。碗壁弧形,上敞口下收腹。碗內及圈足底部均為素白釉,圈足中間用粉彩楷書「康熙御製」兩行四字方形款。碗外壁粉釉上開有四個花瓣形窗,每窗內琺瑯彩繪不同姿色的牡丹、玫瑰、水仙等,盛開的花卉婀娜多姿、色彩淡雅。菊花、蕉葉點綴窗外,鮮豔雅逸,畫法精細入微,美妙動人。
琺瑯彩瓷稱「瓷胎畫琺瑯」,因其「顏料亦用西來之品」,亦稱為「洋彩」。創燒於清康熙時期,雍正時得到極大發展,乾隆時慢慢衰落直至清晚期。雖然僅存世百年左右,但在瓷器上運用舶來的洋彩繪畫,使圖飾更加鮮豔明快,將中國古代彩瓷推到了頂峰。「清三代」瓷器廣泛運用「洋彩」,製作出一大批精美絕倫、聞名於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明代,銅胎掐絲琺瑯彩器盛行。據說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獨出心裁,授意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技法應用於瓷胎上,製作瓷胎琺瑯彩。這種移植幾經周轉,在康熙五十一年終於燒造成功,從而創製了一個新的瓷器品種。康熙朝琺瑯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瑯料描繪各種花卉紋,其色彩、繪畫、款式皆同於當時的銅胎畫琺瑯器。因瓷胎琺瑯彩瓷製作工藝特殊,成本高昂,彩料配製、燒造溫度不易掌握,製作數量有限。所以,琺瑯彩瓷十分珍貴,專為宮廷皇帝、嬪妃玩賞和宗教、祭祀的供品之用。
到了雍正時,瓷胎琺瑯彩器在繪畫風格上有了一些變化,白釉上的彩繪一改前朝飾繁色豔的「俗氣」,以清新明快的景物花鳥構圖,配上雅致的詩文印記,更顯出超凡脫俗的意境和趣味。所以說,雍正瓷胎琺瑯彩達到了鼎盛階段。
乾隆時,瓷胎琺瑯彩瓷器依然是宮廷的工藝珍品。延續了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製作,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燒制的做法。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諸如郎世寧等這樣的宮廷御用畫家作畫的琺瑯彩器。
原中國民間文物保護協會會長姚政先生曾通過對大量清宮檔案的考證探索,解密了清代琺瑯彩瓷器之謎。由此我們知曉了清代琺瑯彩瓷器大體的生產時間、生產量、存世量及其地位。從考察國內多位民間收藏家收藏情況來看,琺瑯彩瓷器數量可觀。而且許多實用器也都是琺瑯彩瓷器,比如梅瓶、玉壺春瓶酒具,用於盛茶葉的各種樣式瓶罐等,這說明琺瑯彩瓷器在清代絕非僅僅是清宮造辦處燒制,景德鎮等窯口也在燒制。
曾見過一件底款為「大清乾隆年制」的「洋彩瓷花瓶」,其器型和彩料均為西洋式樣。唐英在《陶務敘略碑記》中說:「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羽無不精細入神」。無論是本文談的「康熙琺瑯粉底開窗花卉紋碗」,還是「洋彩瓷花瓶」,既佐證了唐英對洋彩瓷器製作水平高超的說法,也說明了琺瑯彩瓷器深受清代皇帝青睞,工藝和產量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