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瓷器#打開乾隆瓷器的拍賣紀錄看,沒想到乾隆的瓷胎琺瑯彩碗獲得的追棒最高,說到最美的瓷器藝術品,瓷胎琺瑯彩的藝術品最美,都說最美的琺瑯彩都在臺北故宮,因為他們宣傳的多,專項展覽做得多,自然認為雍正、乾隆的琺瑯彩好像就是他們的最好。
雍正琺瑯彩瓷藍鵲竹石碗、雍正琺瑯彩瓷五色牡丹碗、雍正琺瑯彩瓷節節報喜把壺、雍正琺瑯彩瓷虎丘山水碗、雍正琺瑯彩瓷玉堂富貴盤、雍正琺瑯彩瓷孔雀圖碗、雍正琺瑯彩瓷五倫圖碗;
清乾隆磁胎洋彩紅地團花山水膳碗、清乾隆琺瑯彩芍藥菊花橄欖瓶、清乾隆 磁胎洋彩汝釉碧桃詩意雙陸瓶、清乾隆琺瑯彩紫地開光靈仙圖瓶。個個價值連城,個個都難得一見。認真地看他們,不如認真地看拍賣行的乾隆琺瑯彩的小碗。
佳士得拍了一個【清乾隆御製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盌】1.5億港元;
蘇富比拍了一個【清乾隆御製琺瑯彩虞美人題詩盌】1.69億港元,雍正的琺瑯彩小碗沒有過億元,可能最好的雍正琺瑯彩小碗還在臺北故宮。
拿出這麼多的價值連城的碗來比較就想說明一件事:
一、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碗
生活用瓷是皇宮用量最大的品種之一,小到牙籤盒,大到龍紋大缸,無一不精,無一不奇。
不同的地位,就有不同的配置,不但數量差距大,畫片也有統一規則!
清代規定,裡外黃釉龍紋為皇帝所用。
皇帝、皇太后、皇后用裡外黃釉器;皇貴妃用外黃內白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地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答應用各雜色瓷器,皇子、福晉用各色瓷器。
皇子側福晉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級,後宮人都可以用。在數量上,等級越高數量配額越多。
皇太后、皇后各擁有1000多件。皇貴妃佔有百餘件,妃、嬪、貴人不足百件,常在就更少了,30餘件。
乾隆藍地黃龍盤,對比一下就知道是誰用的,原來認為龍紋屬於皇帝專屬
,這麼看來妃子也可以使用,可見龍紋的使用器有多少?
《國朝宮史》(卷一七經費條)中曾有如下記載:
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各色瓷盤百;黃瓷碟四十五,各色瓷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貴妃「白裡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裡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裡黃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
各色瓷碟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嬪「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貴人「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
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
常在「綠地紅龍瓷盤二,
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
這幾段文獻記載清楚地說明了清宮等級制度的嚴明,可以看出從釉色、紋飾、數量上都是按等級來分配的。
不同等級用不同的碗,讓我們盡情地欣賞那個時期畫在瓷器上的藝術!
這是誰用的碗?【清乾隆五彩龍鳳紋碗】
敞口,弧形深腹,圈足。內外壁皆施透明釉,其上以五彩描繪,碗心為趕珠龍紋,外壁主題紋飾為龍穿花卉紋,二龍之間以鳳紋相隔。外壁口沿飾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吉祥紋飾,其間以如意紋間隔。五彩濃豔,藍色以釉下青花表現,龍紋主題以紅彩渲染,故此類裝飾有五彩紅龍之稱。
底落「大清乾隆年制」青花篆書款。此紋飾自康熙創燒以來,延續至晚清。
這又是誰用的碗?【清乾隆洋彩月白地錦上添花開光籃花圖茶碗】
洋彩月白地籃花圖茶碗,巧工精繪,華麗典雅,屬乾隆朝早期珍稀洋彩瓷。乾隆帝鍾愛洋彩瓷,多數珍藏陳列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及圓明園的歐式宮殿中。
碗身開光卷草紋及籃花紋周圍,巧紗施以淡雅墨褐彩,增添立體感並顯暖金光澤。
其紋飾風格近似於乾隆六年至十年間燒造之洋彩瓷。
這又是誰用的碗?【清乾隆粉彩五子登科圖盌】
乾隆朝瓷器常飾嬰戲圖,此類題材寓意子孫昌盛,所飾器物尤宜慶典場合進獻天子。所飾童子或提燈籠,或抱盆卉,或持如意,或握筆硯,皆蘊文雅、祥瑞之氣。
自明代以來,嬰戲紋飾多作童子仿效大人舉止,反映書香門第之願,寄望子孫延續家門榮光。
各種各樣的不同畫片,用在不同的場合,有畫必有意,就是中華文化的張力。
【清乾隆藍地琺瑯彩雙龍蓮紋碗】
這一定是皇帝用的茶碗【清乾隆礬紅三清詩茶碗】
撇口,深腹,圈足。碗內壁以弦紋分為三層,中層留白施透明釉,上下兩層礬紅彩為地,留白出如意雲頭紋一圈。
碗心以礬紅彩繪製佛手、松樹、梅花,意指「三清」,與碗外壁《三清茶》詩相呼應,清麗優雅,相得益彰。碗外壁亦是上下兩層為礬紅彩做地,留白出一圈如意雲頭紋。外壁《三清茶》詩云: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淨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雲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餘,敲吟興無竭。乾隆丙寅小春御題」,尾落乾、隆印章。
二、多姿多彩的乾隆茶壺
乾隆一朝是清代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類御用瓷器的製作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形成了最後一個繁榮階段,專供皇家的日常用瓷成為最大的一個品種,按照地位等級,數量、質量、畫片都有不同的配置,由於乾隆皇帝對茶事的熱衷以及宮中茶禮的繁多,景德鎮御窯廠生產出了大批精美的御用茶具,其風格絢爛濃豔,盡顯宮廷用器之奢華。
茶具在此一時期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從收藏的乾隆茶具來看,大部分茶具皆來源於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各種彩釉的瓷質茶器,此外還有一部分來自於江蘇宜興進呈的精美的紫器。
廣義上講,茶具可以包括採茶、制茶、貯茶、飲茶等多種茶事活動中的用具。狹義上的茶具則主要是指人們飲茶時的用具,其實就是茶壺、茶杯等。
乾隆茶具品種之多,做工之美,代表了當時的日用瓷的頂峰!
隨著這套【乾隆的粉彩花卉瓜稜壺及茶具】入藏,我們細說乾隆的日用瓷有了底氣!如果我們把乾隆瓷器的評價分為十個等級,這就是最高的一級品。
品味高雅的【乾隆粉彩雨中烹茶圖茶壺】
斂口,圓腹,圈足。前置曲流,後設曲柄,覆狀蓋頂設有寶珠形鈕。壺身以赭紅彩為地飾粉彩皮球花紋,腹部有正背兩個開光。
正面開光內繪雨中烹茶圖,遠山近水,松蔭掩屋,庭院芭蕉洞石,庭廊中長者坐於長几旁,几上置有茶壺、茶杯、瓶花、書函。一侍童在爐旁伺火燒水,爐上置有水壺。
圖案繪製筆法清秀,意境清幽。圖中的長者,抑或是乾隆帝。背面開光內墨彩楷書乾隆御題七言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
「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碗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
下鈐紅彩「乾」、「隆」兩印。
足內施松石綠釉,上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據《高宗御製詩文集》記載,此詩作於大清乾隆七年,皇帝弘曆祭祀地壇後返回圓明園,途中遇雨,於是改乘「臥遊書室」船,賞西山雨景,並以竹爐烹茶品飲,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清乾隆 御製洋彩御題詩「雨前茶」瓜稜式茶壺】,一把壺就是1495萬人民幣。論藝術價值應該更高!
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常常依照自已的喜好,指導茶具的設計與生產,可以看出乾隆帝對茶具的生產極為關心。在他的倡導下,御窯廠不惜工本,不惜代價,集中了最好的材料與匠師燒制出大批精美的御用茶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乾隆皇帝的審美情趣。
乾隆時期所產瓷茶具主要有壺、蓋碗(盅)、罐、茶盞、茶盤、茶船等,其中以瓷茶壺最多。
瓷茶壺的壺體飽滿渾圓,器型較前朝增大,有提梁式、直流式、桃形倒流式、竹節式、石榴式、佛手式、菊瓣式、瓜式、梨式、蓮子式等。
瓷茶壺的釉色幾乎涵蓋了當時各類瓷器釉彩,有粉彩、青花、鬥彩、礬紅彩、琺瑯彩、霽藍等,其中以琺瑯彩茶壺尤顯珍貴。
乾隆瓷茶壺主要是以粉彩製品最為常見,在用色和施彩工藝上不僅承襲前朝特色,並且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首先,在傳統的白地粉彩以外,出現了各種不同色地的茶壺,大概有紅釉、黃釉、藍釉、青釉、烏金釉、窯變等近十種之多,大大超過前朝。
其次,粉彩與其他彩料同繪於一器,粉彩器中有加繪青花、墨彩,或與五彩、鬥彩並施,充分反映出乾隆朝制瓷工藝的精湛。
其三,在色地粉彩器中常常借用琺瑯彩的「軋道」工藝,使乾隆粉彩茶壺的裝飾呈現出典型的綺麗之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軋道」工藝,清宮檔案中又將其稱為「錦上添花」,即在琺瑯彩色地上用一種像針一樣的工具劃出鳳尾狀紋飾,再在軋道地上加繪洋花圖案。
乾隆粉彩茶壺裝飾圖案將粉彩與琺瑯彩軋道工藝相結合,開創了乾隆瓷茶壺裝飾的新風格。
【清乾隆 御製粉彩百花不落地茶壺】
短頸,溜肩,卵圓腹,曲流,弓形把,拱形蓋頂置寶珠鈕,形似一枚蓮子,整器通體施彩,細緻描繪月季、牡丹、菊花、紫薇花、蘭花、牽牛花、大波斯菊、秋海棠、百合、矢車菊、梅花、荷花、荷葉、虞美人等各式花朵,滿布器身,竟達數十種之多,中外品種聚於一處,相配相伴恰是巧妙。
千姿百態的花朵,競相鬥豔,盡顯嬌媚本色,圃簇繁麗,上下相映,各盡其妍,使人仿佛置身百花叢中,目不暇接。映襯的輔紋也精緻非凡,讓畫面覆蓋全器,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昇平。
其設計獨具匠心,紋樣繁複,色彩絢爛,畫面雖繁密卻不亂,花葉分布各有主次,婉轉舒展,頗見柔美之姿。其筆意精美絕倫,彩料妍亮瑰麗,色彩搭配與轉換之妙處處可見,彰顯出乾隆彩瓷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
底施松石綠釉,上以礬紅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方章款。
百花紋樣稱為「百花不露地」,又稱「百花圖」、「萬花錦」、「萬花堆」、「萬花獻瑞圖」等,即將粉彩與金彩結合,各色花朵將整個畫面填滿,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幹。
百花如同天女散花,各盡其致,繁密之極,浮於空中,故稱「百花不落地」。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述:「瓷器滿畫花朵種種,色色形狀不一者謂之萬花,以黑地者為最貴,即白地者亦可珍。花之形狀大小偏反,各盡其致。」
其四,乾隆粉彩瓷壺另一特點是利用粉彩多變的色彩來摹仿各類工藝品的質感和色調,其效果惟妙惟肖。如仿木器、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屬器、仿玉石器、仿織錦紋及摹仿各種動、植物的象生瓷等,其形態、色澤相同,質地真切,甚至有時憑肉眼都無法分辨。
乾隆瓷茶壺的裝飾主要以幾何圖案為主,如勾蓮紋、瓜蝶紋、螭龍紋以及在開光內繪花卉、山石、人物等題材,圖案寓意喜慶祥瑞,形成了乾隆時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特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景德鎮御窯廠為了迎合宮廷所需,燒制出大量的成套茶具,器身大多題有乾隆御製詩文。
詩云:「才酌中泠第一泉,惠山聊復事烹煎。品題頓置休漸昔,歌詠羶薌亦賴前。開士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筆擬龍眠。裝池更喜商邱犖,法寶僧庵慎弆全。」
此詩為乾隆十六年(1751)所作,因詩文較長,瓷茶壺一般只節選了詩的前半部。此兩首詩被廣泛應用在乾隆時期不同造型、不同材質的御用茶具上,這些茶具已成為宮廷茶具的標準器之一。
同時,瓷茶壺多配有烹茶圖,圖文並茂,集詩、書、畫於一體,形成了乾隆時期瓷茶壺的主要裝飾特色。
乾隆瓷茶壺的款識:有用青花、紅彩、藍料彩等書寫的「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和「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兩種,青花款居多,且不加邊框。
青花篆書款筆畫平直,橫豎粗細一致,轉角熟練,不留停落痕跡。青花篆字呈色早期有暈散現象,中期為純正藍色,晚期則藍中含灰。
茶壺本是民間百姓日常生活用器,但到清朝乾隆時期,因為宮中茶宴、茶禮的盛行和皇帝的喜愛,大批瓷質的茶壺進入了宮廷,成為皇室御用器物。御用茶壺的製作先要由宮廷造辦處出樣,然後經過乾隆皇帝的品評選擇後,方可燒制和使用,其風格受到乾隆皇帝的個人品位的影響,且多有御製詩文的「加持」。
可以說,宮中御用瓷茶壺的製作在工藝、裝飾、審美等方面都代表了清乾隆時期茶具製作的最高水平。
三、宗教用瓷和賞賜瓷
清朝皇帝尊崇藏傳佛教,優待達賴喇嘛,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清帝不惜巨資在全國修建了眾多喇嘛寺廟供大活佛居住,以此表示朝廷對藏傳佛教的崇奉,提高清帝在藏傳佛教領袖中的威望。
清宮佛堂內收藏了大量藏傳佛教藝術品,都是藏傳佛教供奉的聖物。清帝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命宮廷造辦處製造佛教物品。不僅如此,清帝還命景德鎮御窯廠仿製了大量佛堂供器。
1、皇家供器
乾隆皇帝熱心參與禮佛瓷器製作,多次下旨燒造禮佛用瓷,如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十八日,傳旨照銅掐絲琺瑯五供、掐絲琺瑯八供、銀塔、銅賁巴壺、銀寶瓶、金鑲松石甘露瓶、銅鍍金輪等佛堂供器畫樣,同時對五供養、七供、七珍、八寶亦畫樣呈覽,準時交舒善做木樣帶往江西燒造瓷器。
另乾隆二十四年,琺瑯作三月十六日,傳旨:『著照含經堂西樓中間供的照樣做掐絲琺瑯果託八件…』奉旨:『得時送往含經堂供。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