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獲未來科學大獎 有人稱之「中國的諾貝爾獎」

2020-12-05 北晚新視覺網

袁隆平是上周六在家中休息時接到獲獎電話通知的,此前一天,正是袁隆平88歲生日。與他電話連線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駱利群在通知袁隆平獲獎時,自然也沒忘順祝袁老生日快樂。

記者:蔡文清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袁隆平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和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憑藉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共享「物質科學獎」;臺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從而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袁隆平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與前兩屆不同的是,今年的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都產生了三位獲獎人,對此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解釋說,未來科學大獎章程規定每個獎可頒發給不超過5個獲獎人。其實在提名時,就會出現同一個領域的若干科學家被提名的情況。因此在初步篩選時,委員會就考慮到了多人得獎的可能性。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說,單就這屆「生命科學獎」來說,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的角度,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這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其實也是比較互補的。

多人獲得同一獎項,這於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但在諾獎評獎中,這種情況已是常態。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除了在獎金總額上現在已經追平諾獎,在獲獎者名額上也快速迫近,這也難怪有人說,把未來科學大獎稱之為「中國的諾獎」,已是「神形皆備」。

為何未來科學大獎有如此聲譽,這與獎項的評獎過程有很大關係——它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也是國內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其獎金是由認同科學價值的企業家定向捐贈。看看這些大獎的捐贈者,個個有名——李彥宏、馬化騰、丁磊、徐小平、王強、吳亞軍、吳鷹……這些捐贈者負責為獎金籌資,每個單項獎獎金一百萬美元,由四位企業家分攤捐贈。為了保證基金的連續性,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要承諾捐贈10年。

除了財力雄厚,這些捐贈者還有其他的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科學。李彥宏和馬化騰都曾說過自己小時候有個科學家的夢。沈南鵬則直言,這項大獎的捐贈人多是60後、70後。在他們成長的年代,科學家才是眾人追逐的明星,科學報國是那代人心中的夢想。

雖然企業家出了錢,但一切讓科學說了算,科學家是大獎專業上的把關人。除了出錢和宣告獲獎名單及為獲獎者頒獎外,這些企業家的工作就沒有什麼了。他們沒有提名權、不能干擾評選進程,最終的獲獎者也只有在上臺宣讀獲獎名單時才知道。

誰能獲獎,捐贈的企業家說了不算,那麼誰才決定?來看看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的名單,雖然這些名字可能公眾並不熟悉,但卻同樣星光熠熠,陣容「豪華」——鮑哲南,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丁洪,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董欣年,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何川,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季向東,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勵建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凱,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駱利群,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淑德,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饒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舒其望,美國布朗大應用數學講座教授;田剛,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夏志宏,數學家,美國西北大學終身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謝曉亮,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由頂尖華人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分為三組,分別評出三個獎項。據說這些評審委員都是自費來參與評審,連開會需要的往返機票都是自己解決,可以說是「情懷驅動」。

「做這件事是把我們的聲譽押了上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說。

記者了解到,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參考了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則。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而保證公正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防止利益衝突。比如,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用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田剛的話說:「我們評審委員不能互相評來評去。」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同時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和畢馬威組成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評審的每一個步驟和程序,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公正性。

現在,備受矚目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已公布,今年11月,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會在北京盛大舉行。屆時,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出席見證。這些平日裡不被公眾所了解和認知的獲獎者將走上舞臺的中央,發表他們的獲獎感言,接受屬於他們的榮耀。

科學家的高光時刻,正是引領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

(原標題:未來科學大獎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袁隆平、馬大為等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中新社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張素)8日,剛至「米壽」之年(88歲)的中國知名科學家袁隆平接到一通電話:恭賀他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創立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民間科學獎項,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該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成果的科學家。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獎金來自於行業領袖定向捐贈。「這個獎項是對我的鼓勵和鞭策,我會再接再厲。」袁隆平在與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電話連線時說。
  • 網友熱議袁隆平獲未來科學大獎
    郝群英攝(人民圖片)  11月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生命科學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3位科學家,表彰他們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 中國版「諾貝爾獎」發布 張亭棟等4人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6日在京揭曉,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院士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院士獲「物質科學獎」,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院士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未來科學大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
    11月18日下午,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袁隆平等七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用於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今年共有七位科學家獲獎。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未來科學大獎每個獎項單個獎金為100萬美金。
  • 2020「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出爐,有哪些牛人大伽
    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了獲獎人。該項獎由於其難度、含金量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是我國內地首個非官方科學獎項,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共分三個獎項:「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1. 「生命科學獎」獲獎人:張亭棟、王振義。科技貢獻: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頒發:來聽獲獎「大咖」們怎麼說
    這一號稱要做「中國諾貝爾獎」的民間科學大獎,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提出讓「榮耀屬於科學,屬於科學家」。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作為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 這位泰州籍院士,拿下「中國諾貝爾獎」!
    這位泰州籍院士,拿下「中國諾貝爾獎」!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正式公布獲獎者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項大獎獎金均為
  • 邵峰獲獎感言:未來科學大獎不應被稱為「中國版的諾貝爾獎」
    「那麼難的科學問題,全世界和我們競爭的實驗室都被我們擊敗了,那我還不能期待自己減肥這件事情嗎?」11月17日下午,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第一位獲獎者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在獲獎感言中分享,為了站上頒獎臺,他花了3個月的時間減了30斤。
  • 科大訊飛徵集62名小科學家對話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
    「我們希望在孩子中間,掀起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風潮!我們希望看到科學家們穿著燕尾服、打著領結走紅毯,像明星一樣閃閃發光,成為全社會的偶像,這是我們非常願意去做的一件事情」,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如是說。11月17-1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
  • 山東大學教授王曉雲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中國教育在線訊 11月17日,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該獎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4位科學家獲獎。未來科學大獎對為全人類做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學家予以表彰,逐漸成為當今大中華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獎項之一。
  • 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等榮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獎勵在大中華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科研工作,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中國諾貝爾獎」公布:砒霜治療白血病發現者,還有一位副省長……
    昨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獲獎名單。張亭棟和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該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
  • 「中國諾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花落三大領域
    被譽為「中國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7日在北京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所屬獎項包括「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具體來看,邵峰因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 55歲遼寧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
    導讀: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揭曉獲獎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其中,96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9月6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獎金高達一百萬美元的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近650萬人民幣(100萬美元)。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 耄耋之年仍系田間,袁隆平院士,祝賀!
    9月8日下午14時許,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生命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由三人平分,使用方式不受限制。而就在9月7日,中國農藥工業協會高級顧問袁隆平院士剛剛過完他88歲生日。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雷鋒網按: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我認為其實不然,諾貝爾獎是過去科學獎,而未來科學大獎則更有未來。」我們都期待著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有更大的突破,希望中國科學未來更加彭勃發展!
  • 博奧生物程京院士等14位科學家獲中國生命科學「諾貝爾獎」
    11月26日上午,有我國生命科學「諾貝爾獎」之譽的2016年度第九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頒獎典禮在武漢大學隆重舉行,共14位科學家榮獲該獎,頒獎典禮由獎勵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饒子和主持。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很多人認為獲得諾貝爾獎是增加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法。邀請海外專家談經驗、提高科學家研究經費、瘋狂搜集諾貝爾獎有關資料,韓國上下似乎已形成一股追逐諾貝爾獎的熱潮。雖然金大中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韓國人還是希望越多越好。  韓國人痴迷諾貝爾獎  2005年7月,韓國邀請多位被認為有實力奪得諾貝爾獎的海外韓裔科學家訪韓,就韓國的基礎科學發展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