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上周六在家中休息時接到獲獎電話通知的,此前一天,正是袁隆平88歲生日。與他電話連線的是「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項」委員會主席、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駱利群在通知袁隆平獲獎時,自然也沒忘順祝袁老生日快樂。
記者:蔡文清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共設置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獎金為100萬美元,大獎評審體系主要參考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因此也有人將它比作「中國的諾貝爾獎」。
今年,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其中,袁隆平與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家洋、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張啟發,獲得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大為、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和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憑藉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共享「物質科學獎」;臺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從而榮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袁隆平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與前兩屆不同的是,今年的生命科學獎與物質科學獎都產生了三位獲獎人,對此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田剛解釋說,未來科學大獎章程規定每個獎可頒發給不超過5個獲獎人。其實在提名時,就會出現同一個領域的若干科學家被提名的情況。因此在初步篩選時,委員會就考慮到了多人得獎的可能性。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說,單就這屆「生命科學獎」來說,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在不同的年代,從不同的角度,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提高。這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其實也是比較互補的。
多人獲得同一獎項,這於未來科學大獎尚屬首次。但在諾獎評獎中,這種情況已是常態。中國的未來科學大獎除了在獎金總額上現在已經追平諾獎,在獲獎者名額上也快速迫近,這也難怪有人說,把未來科學大獎稱之為「中國的諾獎」,已是「神形皆備」。
為何未來科學大獎有如此聲譽,這與獎項的評獎過程有很大關係——它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也是國內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其獎金是由認同科學價值的企業家定向捐贈。看看這些大獎的捐贈者,個個有名——李彥宏、馬化騰、丁磊、徐小平、王強、吳亞軍、吳鷹……這些捐贈者負責為獎金籌資,每個單項獎獎金一百萬美元,由四位企業家分攤捐贈。為了保證基金的連續性,每個大獎、每個捐贈人都要承諾捐贈10年。
除了財力雄厚,這些捐贈者還有其他的共同點,那就是熱愛科學。李彥宏和馬化騰都曾說過自己小時候有個科學家的夢。沈南鵬則直言,這項大獎的捐贈人多是60後、70後。在他們成長的年代,科學家才是眾人追逐的明星,科學報國是那代人心中的夢想。
雖然企業家出了錢,但一切讓科學說了算,科學家是大獎專業上的把關人。除了出錢和宣告獲獎名單及為獲獎者頒獎外,這些企業家的工作就沒有什麼了。他們沒有提名權、不能干擾評選進程,最終的獲獎者也只有在上臺宣讀獲獎名單時才知道。
誰能獲獎,捐贈的企業家說了不算,那麼誰才決定?來看看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的名單,雖然這些名字可能公眾並不熟悉,但卻同樣星光熠熠,陣容「豪華」——鮑哲南,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丁洪,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董欣年,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何川,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季向東,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勵建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凱,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駱利群,史丹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淑德,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饒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舒其望,美國布朗大應用數學講座教授;田剛,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夏志宏,數學家,美國西北大學終身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謝曉亮,哈佛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由頂尖華人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分為三組,分別評出三個獎項。據說這些評審委員都是自費來參與評審,連開會需要的往返機票都是自己解決,可以說是「情懷驅動」。
「做這件事是把我們的聲譽押了上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說。
記者了解到,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參考了諾貝爾獎等國際著名獎項,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則。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在確定候選人後,由科學委員會確定五位以上該領域的國際專家,對各候選人被提名的工作成果在工作成就、創新性、影響力等方面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而保證公正性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防止利益衝突。比如,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用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主席田剛的話說:「我們評審委員不能互相評來評去。」
最終的獲獎者名單由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參考國際同行評議不記名投票確定。同時邀請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和畢馬威組成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評審的每一個步驟和程序,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公正性。
現在,備受矚目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已公布,今年11月,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將會在北京盛大舉行。屆時,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出席見證。這些平日裡不被公眾所了解和認知的獲獎者將走上舞臺的中央,發表他們的獲獎感言,接受屬於他們的榮耀。
科學家的高光時刻,正是引領中國未來的希望所在!
(原標題:未來科學大獎是如何產生的)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