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電視舞蹈和劇場舞蹈的比較研究

2020-12-18 綜合快報曉華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進入了文高科技時期,電子信息化給原本劇場的舞蹈藝術插上了翅膀,通過電視舞蹈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把舞蹈這個人們熟悉而不了解有著深層內容及意義的藝術拓展了她的功力,達到有效的普及。本文通過這麼一個有效的比較與研究,闡述了二者不同的藝術效應,也反映了舞蹈藝術信息化的重要性。

舞蹈作為一種身體語言,它的傳統傳播方式主要是依賴於劇場,去表情達意,抒情狀物,它歷來被認為是「瞬間的藝術」和「流動的雕塑」。原因是它在舞臺的有形空間中,是不可重複的。由於電視技術的出現,尤其是電視和舞蹈的結合,為舞蹈提供很多的可能性,並且創造出了很多的可能性,它通過影視語言的手段,成為舞蹈多層面,多角度藝術展示的載體。

電視舞蹈不僅比劇場舞蹈擁有無限大的藝術空間,在聲、光、構圖、畫面、人物造型、以及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方面,在藝術的表現上更具視覺的衝擊力,容易讓觀眾得到更大的滿足和舞蹈的審美感受。我認為,這主要來於電視和舞蹈這兩種藝術語言所構成的多元語言的高度和諧。即肢體語言和聲畫語言,在舞蹈的內容和形式美感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體現了二度創作中極高的「創造性」。

舞蹈電視(WTV )的悄然而至,對舞蹈文化的提高和普及開闢出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以電視為載體的各種反映舞蹈藝術的舞蹈舞臺紀錄片、舞蹈專題片、舞蹈藝術片、舞蹈教學片、舞蹈風情片、舞蹈故事片等體裁不同的電視舞蹈形式,讓人目不暇接。比如被人稱道的1988年由鄭鳴編導的舞蹈藝術片《楊麗萍的舞蹈藝術》和由騰俊傑導演的舞蹈舞臺記錄片《東方夢圓――楊麗萍和她的舞蹈》等都成功的運用電視的藝術手段,從不同的角度,全面的展示了楊麗萍的舞蹈藝術人生和舞臺上的亮麗的風採。

有人對舞蹈過多地依賴於電視、表示擔憂,認為不利於舞蹈自身的發展與創新。事實上,這種擔心也是不必要的。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舞臺藝術,它和話劇、歌劇、音樂劇、戲劇都離不開舞臺,離不開觀眾的直接參與和劇場這一特定的環境,反之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的生命力。我們知道在中國「荷花杯」舞蹈大賽上獲得金獎的大型原生態舞集《雲南映象》,以其濃鬱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蘊,在首場演出時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據有人統計,上半場觀眾的掌聲達到了十五次,下半場達到八次,加上謝幕的五次,總計竟達到有二十八次,可以說創出了中國舞劇史的一個記錄。

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正是因為舞蹈這種典型的劇場藝術的特殊性和舞蹈自體語言的解讀上的一些原因,以及目前舞蹈藝術多樣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舞蹈成為了人們心中的「陽春白雪」,原因是「看不懂」,使得舞蹈演出的上座率越來越低,進入劇場的觀眾越來越少。以中國的文化中心北京為例,據筆者調查,在北京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舞團演出的經典劇目不少於100多場。但是實際上每部舞劇或舞蹈晚會的演出,平均只能維持在三場左右,而觀看這些演出的觀眾卻大部分是北京各文藝團體的專業舞蹈演員和藝術院校的學生,真正的觀眾卻寥寥無幾。中國劇場舞蹈的狀況與美國紐約每晚百老匯二百多個劇場上演的五十多臺演出的盛況相比,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國劇場舞蹈的現狀不能不讓人擔優。任何藝術的發展和其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緊密相關的,一方面是觀眾整體的文化素質偏低,對藝術鑑賞水平相對滯後;另一方面是舞蹈自身的市場運行級別(包括演出和各種比賽)的問題。

比如起始於1985年的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至今已舉辦了九屆(每三年一屆),可以說參賽的人數越來越多,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全國規模的舞蹈大賽,竟成了藝術院校之間金牌的爭奪戰,其激烈程度可以說是殺的「天昏地暗」,而舞蹈舞臺下卻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觀眾也沒有,有的只是各藝術院校的觀摩團和啦啦隊,這種關起門來,純粹為了比賽而比賽的「孤芳自賞」的背後,我們看到另一番情景,舞蹈這個歷來被認為是「一切藝術之母」的老祖母,一落千丈的淪落為「歌伴舞」的境地,成為了其它藝術的飾品。這與舞蹈自身的推廣普及和不能夠在藝術領域的文化中佔據主導地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電視舞蹈的出現,無疑為舞蹈藝術的傳播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又一次拉近了舞蹈與觀眾的距離。從多屆的全國CCTV舞蹈大賽上,在評委席上出現了久違了的觀眾評委的身影,在比賽的現場上觀眾可以按自己意願按出表決器,以自己的方式,評選出自己所喜歡的舞蹈作品。電視觀眾還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的形式參與比賽。比如在現代舞的比賽中,全國各地的觀眾一次次向現場的專家評委們頻頻發問:什麼叫做現代舞?現代舞與當代舞究竟有什麼區別?表現出了廣大觀眾對舞蹈藝術極大的關注和熱情,使觀眾在電視與舞蹈的充分結合中,完成了對舞蹈的欣賞與普及。由此可見,電視之於舞蹈,真可謂功莫大焉,也真可謂不可缺焉。

在所謂的電視舞蹈中,舞蹈是主體,而電視只是舞蹈表述的一種方式。有人認為形勢的變化會造成主體語言的弱化。實際上,電視舞蹈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舞蹈,而是越來越注重舞蹈本體與電視鏡頭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注重運用電視語言來詮釋和升華舞蹈的語言。記著白志群編導過的電視藝術片《夢――劉敏舞蹈藝術擷莫》和十年後再次由他編導的電視藝術片《扇舞丹青》,讓人「一次又一次感到了電視舞蹈語言帶給人的無窮魅力。

電視舞蹈與劇場舞蹈是兩種不同文化載體並存的藝術形式。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了對這兩種藝術形態進行更好的比較,筆者在網上進行了一次調查。現實錄如下,以此來說明廣大觀眾對劇場舞蹈與電視舞蹈的不同看法和認識。並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A 我很贊同把電視舞蹈看成新生事物。舞蹈需要別的藝術來溝通、發揚光大,特別是現代社會現代科技成果豐富的時代。

B 劇場舞蹈的舞臺效果,是電視轉播無法比擬的,電視可以把舞蹈重複的美化,而舞臺上的每次演出都是絕版;現場的氣氛、燈光、舞美、音響效果更是電視舞蹈所無法複製的。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的關係
    戲曲舞蹈使得舞蹈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舞蹈藝術也不再是單純性的肢體表演和祭天娛神,而是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增添抒情敘事的功能性。後來,從戲曲舞蹈中又誕生出了中國古典舞,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本篇論文著重研究戲曲與舞蹈之間的相互聯繫,若要真正理清戲曲與舞蹈之間的融合與區分,那就必須要從舞蹈與戲曲的源頭入手。
  • 音樂劇《天堂樹》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公演
    (原標題:音樂劇《天堂樹》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公演) 新華社北京
  • 2019舞蹈人春晚全國大型美育展演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圓滿舉辦
    為增進舞蹈事業的學術交流,促進舞蹈事業發展,在正值金豬年到來之際,2019年1月24至25日,全國舞蹈人春晚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隆重舉辦。本次晚會由優酷視頻獨家直播,中國教育電視臺2月6日至9日晚21:00播出。來自全國各地的舞蹈人齊聚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為舞蹈人帶來一次行業年度盛典。
  • 陽光少年"美育耀我新時代"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圓滿結束
    「美育耀我新時代——2019陽光少年全國中小學美育展演」於8月16日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劇場圓滿結束,200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陽光少年在「舞蹈家搖籃」上演一場少兒藝術盛筵,並接受一次業界知名專家教授的專業洗禮。
  • 臺灣無垢舞蹈劇場
    團體簡介:  1995年臺灣無垢舞蹈劇場以一場史詩般的舞作《醮》,掀起臺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場革命,開創了臺灣儀式劇場之先河,並成為50年來首次受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臺灣舞團作品,深深觸動了難以被取悅的法國觀眾。隨即「林麗珍」三個字,如旋風般的橫掃歐洲各大知名劇院與藝術節。
  • 《舞蹈風暴2》:極致的舞蹈節目與舞蹈的極致之美
    我們在做《舞蹈風暴》這一塊堅持了這一點,是做比較、做比拼、做對抗,但是純粹建立於舞蹈本身。」洪嘯認為,就像舞者千百次練習想把作品做到最好最精,打造《舞蹈風暴》這樣一檔垂直類節目,也必須走到金字塔尖,對舞蹈保持敬畏之心,用熱愛傳遞真善美,是節目始終貫徹的創作理念。
  • 「9個劇場」開英國戲劇舞蹈工作坊
    這個涉及當代舞蹈和戲劇方式的工作坊計劃,是由在北京舉行的「英國戲劇舞蹈節」主辦方英國文化協會策劃主辦、朝陽文化館「9個劇場」、生活舞蹈工作室協辦。借四個目前在英國當代劇場具有影響力的戲劇、舞蹈演出團來北京演出之際,為有興趣於當代劇場新的表演方式的人士提供的一次涉及當代劇場舞蹈表演方法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 楊麗萍的「舞蹈劇場」是啥?
    《十面埋伏》劇照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王峰    7月10日、11日,舞蹈劇場《十面埋伏》將在河南保利藝術中心上演。    「舞蹈劇場」突破傳統    楚漢相爭是流傳千年、家喻戶曉的故事,垓下之戰更是楚漢相爭中的經典篇章,這一次,楊麗萍和葉錦添、田沁鑫等大師合作,將兩千年前的一組人物從故事中提煉出來,放在更廣闊的時空概念裡,運用舞蹈和綜合舞臺手段,刻畫每一個角色在特定時間、空間、處境下的內心衝突與糾葛。
  • 從舞蹈風暴中的《長相思》到舞蹈劇場的《一刻》 青年舞蹈家華宵一...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0月25日訊(記者 葉梅)本屆「深圳舞蹈月」國內優秀舞蹈作品展演特邀劇目《一刻》於10月24、25日晚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由青年舞蹈家華宵一領銜主演,再現了經典舞劇的新編版本。薈萃海內外當代舞編導名家的原創力作、融合當代舞與舞臺裝置等多種藝術表達形式,舞蹈劇場《一刻》源源傳遞著對生命的感悟。
  • 《舞蹈風暴2》製片人:要讓舞蹈藝術擁抱大眾
    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共同探討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 新制播技術和新舞蹈技術在《舞蹈風暴》實現了雙向合流
    如此高的收視,在舞蹈類電視節目中實屬例外。不依託導演組的「劇本」博眼球,不借用評委的「舌戰」來製造話題,《舞蹈風暴》通過新的電視舞蹈製作理念,將一眾極為出色的專業舞者推至節目的環形舞臺,讓一位又一位舞蹈家走進了大眾視野。
  • 《舞蹈風暴》研討會在京舉行 挖掘舞蹈藝術生命力具有永恆價值
    1月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舞蹈風暴》研討會於北京召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祝燕南,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剛,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處長馬晶,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祝平良,湖南衛視總監
  •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推出「國舞私教課」,貼身教你學舞蹈
    日前,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推出「YIP!國舞私教課」,為舞蹈愛好者們送上一份集教學、互動、展示的線上服務。每周一,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微信公眾號上會發布教學視頻。2月25日,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觀眾微信群迎來了一位特別嘉賓——上海芭蕾舞團青年編導陳琪。
  • 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為案例探究舞蹈藝術新發展
    12月5日,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舞·界——一場舞臺上下的對話」的藝術對談,邀請舞蹈編劇張昊對話沈偉、譚元元、洪嘯、黎星、華宵一、李昂、楊好等,共同探討如何採用電視、網際網路等形式拓寬舞蹈藝術呈現和激發公眾美育潛能的新可能。
  • 《舞蹈風暴》研討會在京舉行 挖掘舞蹈藝術生命力
    《舞蹈風暴》研討會在京舉行挖掘舞蹈藝術生命力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陳薇 通訊員 梁鈴豔1月9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和湖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舞蹈風暴》研討會於北京召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認為,中國現在到了一個可以仰望星空的時代,《舞蹈風暴》的出現恰逢其時,它真正抓住了舞蹈的核,創新在電視上的呈現方式,給大眾搭架了一座進入舞蹈世界的橋梁。
  • 華宵一舞蹈劇場《一刻》將登臺深圳保利劇院 全新一刻再度綻放
    作為深圳最高規格舞蹈盛事,「深圳舞蹈月」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深圳市舞蹈家協會承辦,於金秋十月拉開帷幕。華宵一舞蹈劇場《一刻》作為本屆舞蹈月國內優秀舞蹈作品特邀劇目,將於10月24日至25日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
  • 舞蹈劇場《在遠方在這裡》佟麗婭寫給故鄉的一封情書
    佟麗婭(中)與舞蹈劇場舞蹈演員代表合影。據悉,舞蹈劇場《在遠方在這裡》將於11月9日-10日在國家大劇院正式上演。在最初創作中,佟麗婭和導演董傑一直在提「創新」這個詞,希望能夠在舞蹈劇場中打破傳統的一些概念,在保留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做一些大膽嘗試。「尤其是錫伯族的部分,在新疆人數比較少,我們參考的東西也特別少,只能深入生活,看一些文獻資料,了解歷史。」
  • 「藝惠劇場」丨打破常規的舞蹈劇場,舞劇《微縮空間》開票!
    打破常規的舞蹈劇場,用⼀種整體的連結性,碎片試的呈現方式。嘗試找到⼀種全新的動作語⾔。融⼊百老匯式歌舞、當代舞、喜劇和戲劇風格元素。獲全額獎學⾦畢業於紐西蘭藝術學院舞蹈編導專業。在校期間他曾獲得「當代舞舞蹈英才獎」和「全才學生獎」。曾受到澳洲和歐洲舞蹈評論家的高度評價,稱他是不可忽視的天才。到訪超過20個多個國家的藝術節交流。
  • 澳門當代舞蹈團舞蹈劇場《弓》在北京首演
    來源:海外網11月22日晚,澳門當代舞蹈團走進北京舞蹈學院實驗劇場,首演原創舞蹈劇場作品《弓》。國家一級導演、總政歌舞團原團長、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左青,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茅慧,文化活動策劃人、音樂製作人曹曉明,著名服裝設計師陶蕾,著名舞蹈家劉巖、駱文博 、唐詩逸等業界專業人士出席當晚演出。舞蹈劇場《弓》由著名舞蹈家萬瑪尖措任總導演,評論家梁戈邏任編劇。
  • 淺談:中國朝鮮族舞蹈服飾和朝鮮族舞蹈的融合發展
    與那個時代的主題相符和的朝鮮族的舞蹈服飾,也具有簡單、有曲線美的、便於體現勞動人民的特徵。10年動亂期間,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都受到的重創,朝鮮族的舞蹈藝術也處於了停滯的階段。1976年到1989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事實,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舞蹈作品謳歌了這一主題,謳歌新的時代中新人物的新的精神面貌,描繪改革開放的新變化。白色服飾顯現朝鮮族人民堅韌不拔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