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化,人類進入了文高科技時期,電子信息化給原本劇場的舞蹈藝術插上了翅膀,通過電視舞蹈這樣一個新生事物,把舞蹈這個人們熟悉而不了解有著深層內容及意義的藝術拓展了她的功力,達到有效的普及。本文通過這麼一個有效的比較與研究,闡述了二者不同的藝術效應,也反映了舞蹈藝術信息化的重要性。
舞蹈作為一種身體語言,它的傳統傳播方式主要是依賴於劇場,去表情達意,抒情狀物,它歷來被認為是「瞬間的藝術」和「流動的雕塑」。原因是它在舞臺的有形空間中,是不可重複的。由於電視技術的出現,尤其是電視和舞蹈的結合,為舞蹈提供很多的可能性,並且創造出了很多的可能性,它通過影視語言的手段,成為舞蹈多層面,多角度藝術展示的載體。
電視舞蹈不僅比劇場舞蹈擁有無限大的藝術空間,在聲、光、構圖、畫面、人物造型、以及蒙太奇手法的運用方面,在藝術的表現上更具視覺的衝擊力,容易讓觀眾得到更大的滿足和舞蹈的審美感受。我認為,這主要來於電視和舞蹈這兩種藝術語言所構成的多元語言的高度和諧。即肢體語言和聲畫語言,在舞蹈的內容和形式美感上達到了完美的統一,體現了二度創作中極高的「創造性」。
舞蹈電視(WTV )的悄然而至,對舞蹈文化的提高和普及開闢出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以電視為載體的各種反映舞蹈藝術的舞蹈舞臺紀錄片、舞蹈專題片、舞蹈藝術片、舞蹈教學片、舞蹈風情片、舞蹈故事片等體裁不同的電視舞蹈形式,讓人目不暇接。比如被人稱道的1988年由鄭鳴編導的舞蹈藝術片《楊麗萍的舞蹈藝術》和由騰俊傑導演的舞蹈舞臺記錄片《東方夢圓――楊麗萍和她的舞蹈》等都成功的運用電視的藝術手段,從不同的角度,全面的展示了楊麗萍的舞蹈藝術人生和舞臺上的亮麗的風採。
有人對舞蹈過多地依賴於電視、表示擔憂,認為不利於舞蹈自身的發展與創新。事實上,這種擔心也是不必要的。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舞臺藝術,它和話劇、歌劇、音樂劇、戲劇都離不開舞臺,離不開觀眾的直接參與和劇場這一特定的環境,反之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的生命力。我們知道在中國「荷花杯」舞蹈大賽上獲得金獎的大型原生態舞集《雲南映象》,以其濃鬱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蘊,在首場演出時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據有人統計,上半場觀眾的掌聲達到了十五次,下半場達到八次,加上謝幕的五次,總計竟達到有二十八次,可以說創出了中國舞劇史的一個記錄。
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正是因為舞蹈這種典型的劇場藝術的特殊性和舞蹈自體語言的解讀上的一些原因,以及目前舞蹈藝術多樣化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在現實生活中舞蹈成為了人們心中的「陽春白雪」,原因是「看不懂」,使得舞蹈演出的上座率越來越低,進入劇場的觀眾越來越少。以中國的文化中心北京為例,據筆者調查,在北京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舞團演出的經典劇目不少於100多場。但是實際上每部舞劇或舞蹈晚會的演出,平均只能維持在三場左右,而觀看這些演出的觀眾卻大部分是北京各文藝團體的專業舞蹈演員和藝術院校的學生,真正的觀眾卻寥寥無幾。中國劇場舞蹈的狀況與美國紐約每晚百老匯二百多個劇場上演的五十多臺演出的盛況相比,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中國劇場舞蹈的現狀不能不讓人擔優。任何藝術的發展和其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是緊密相關的,一方面是觀眾整體的文化素質偏低,對藝術鑑賞水平相對滯後;另一方面是舞蹈自身的市場運行級別(包括演出和各種比賽)的問題。
比如起始於1985年的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至今已舉辦了九屆(每三年一屆),可以說參賽的人數越來越多,舉辦的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泛。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全國規模的舞蹈大賽,竟成了藝術院校之間金牌的爭奪戰,其激烈程度可以說是殺的「天昏地暗」,而舞蹈舞臺下卻連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觀眾也沒有,有的只是各藝術院校的觀摩團和啦啦隊,這種關起門來,純粹為了比賽而比賽的「孤芳自賞」的背後,我們看到另一番情景,舞蹈這個歷來被認為是「一切藝術之母」的老祖母,一落千丈的淪落為「歌伴舞」的境地,成為了其它藝術的飾品。這與舞蹈自身的推廣普及和不能夠在藝術領域的文化中佔據主導地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電視舞蹈的出現,無疑為舞蹈藝術的傳播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又一次拉近了舞蹈與觀眾的距離。從多屆的全國CCTV舞蹈大賽上,在評委席上出現了久違了的觀眾評委的身影,在比賽的現場上觀眾可以按自己意願按出表決器,以自己的方式,評選出自己所喜歡的舞蹈作品。電視觀眾還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的形式參與比賽。比如在現代舞的比賽中,全國各地的觀眾一次次向現場的專家評委們頻頻發問:什麼叫做現代舞?現代舞與當代舞究竟有什麼區別?表現出了廣大觀眾對舞蹈藝術極大的關注和熱情,使觀眾在電視與舞蹈的充分結合中,完成了對舞蹈的欣賞與普及。由此可見,電視之於舞蹈,真可謂功莫大焉,也真可謂不可缺焉。
在所謂的電視舞蹈中,舞蹈是主體,而電視只是舞蹈表述的一種方式。有人認為形勢的變化會造成主體語言的弱化。實際上,電視舞蹈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舞蹈,而是越來越注重舞蹈本體與電視鏡頭之間的關係,越來越注重運用電視語言來詮釋和升華舞蹈的語言。記著白志群編導過的電視藝術片《夢――劉敏舞蹈藝術擷莫》和十年後再次由他編導的電視藝術片《扇舞丹青》,讓人「一次又一次感到了電視舞蹈語言帶給人的無窮魅力。
電視舞蹈與劇場舞蹈是兩種不同文化載體並存的藝術形式。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了對這兩種藝術形態進行更好的比較,筆者在網上進行了一次調查。現實錄如下,以此來說明廣大觀眾對劇場舞蹈與電視舞蹈的不同看法和認識。並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A 我很贊同把電視舞蹈看成新生事物。舞蹈需要別的藝術來溝通、發揚光大,特別是現代社會現代科技成果豐富的時代。
B 劇場舞蹈的舞臺效果,是電視轉播無法比擬的,電視可以把舞蹈重複的美化,而舞臺上的每次演出都是絕版;現場的氣氛、燈光、舞美、音響效果更是電視舞蹈所無法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