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的關係

2020-12-13 生活快報大仙

一、 中國的舞蹈歷史,伴隨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發展不斷發展。中國戲曲的起源,要追溯到它古遠的源頭——原始舞蹈。遠古時期,人類就開始使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之後的各朝各代中,隨著歷史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繁榮,舞蹈都有各種各樣的發展。遠古時期的舞蹈,重點在於實用性,它是人們表達對神靈的崇拜之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在漢唐時期,中外文化發展程度繁榮,舞蹈隨之也就借鑑吸收很多外來元素,例如胡旋舞之類。在宋元時期,戲曲開始逐漸發展起來,舞蹈的獨立表演藝術手段,在此時逐漸的停滯不前。在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新型的舞蹈表演形式,戲曲舞蹈。戲曲舞蹈使得舞蹈藝術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舞蹈藝術也不再是單純性的肢體表演和祭天娛神,而是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增添抒情敘事的功能性。後來,從戲曲舞蹈中又誕生出了中國古典舞,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借鑑,相互吸收。本篇論文著重研究戲曲與舞蹈之間的相互聯繫,若要真正理清戲曲與舞蹈之間的融合與區分,那就必須要從舞蹈與戲曲的源頭入手。關於戲曲與舞蹈之間相互融合與區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方面,戲曲藝術的產生是以舞蹈藝術為基礎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於平於 2011 年發表的《戲曲音樂、戲曲舞蹈、戲曲舞美樜論》中指出:「戲曲舞蹈的基本範型來自於崑曲藝術,京劇藝術表演的「身段」作為崑曲範型的延伸,也一併決定了今日「戲曲舞蹈」的形態。」在它所發表的《戲曲音樂、戲曲舞蹈、戲曲舞美樜論》,他指出戲曲舞蹈與戲曲音樂都是戲曲這門藝術的分支,恰當的把握這些分支的關係,可以更好的提高戲曲這一綜合藝術的水平,也就是他認為舞蹈是包含在戲曲藝術之中的。聊城大學音樂學院的李雯在發表的《分析「戲曲舞蹈」的由來》中指出:「戲曲舞蹈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借鑑並改進了中國傳統舞蹈的優缺點以及其他其他一些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戲曲舞蹈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經過融合變化,經過藝術長河的洗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它的發展離不開舞蹈藝術。」蔣中崎 2004 年在中國戲曲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中國最早成熟的戲曲形式》一文中指出,「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最早是在宋代,戲文是中國最早成熟的具有完整戲劇意義的戲曲形式,它通過對音樂,舞蹈,說唱等藝術的綜合運用,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宋代戲文的出現,使戲曲進行到嶄新的發展時期,戲曲舞蹈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大的發展。」洪春華在《戲曲舞蹈發展》淺析中寫到:「中國戲曲是綜合藝術,戲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戲曲舞蹈,舞蹈藝術為戲曲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促進了戲曲藝術的發展。」李華平在山西師大學報上發表《戲曲舞蹈與古典舞蹈的融合與分離中》寫出:「戲曲與舞蹈是中國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明珠,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一個錯綜複雜的融合演變過程,戲曲舞蹈是以中國古代舞蹈為基礎而產生的。」......這些學者的觀點表明,戲曲的產生與發展是在中國古代舞蹈藝術發展的基礎上創新與發展的,戲曲藝術的發展是離不開舞蹈藝術的,二者相互吸收,相互借鑑。

第二方面,舞蹈藝術的豐富發展離不開戲曲藝術。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向雲所發表的《論戲曲旦角身段在舞蹈作品<青衣>中的運用》中通過對具體的舞蹈作品《青衣》進行分析,把作品中的吸取身段加以研究從而得出舞蹈藝術中融入戲曲元素,可以是舞蹈更好的在舞臺中煥發光彩。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董超所發表的《淺談戲曲元素在舞蹈中的運用》一文中指出:「當今社會舞蹈展多種多樣,創新的舞種數不勝數。戲曲是中國傳統戲劇形式,是一種綜合性的表現藝術。舞蹈繼承了戲曲的風格和特點再加上突破與創新,形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型舞種,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之路。」董江河在其發表的戲曲舞蹈在《中國古典舞發展中的價值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國戲曲藝術通過獨特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審美觀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具有深遠意義,戲曲舞蹈在中國古典舞形成發展歷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基礎性作用。」劉黎芹在《在中國戲曲舞蹈中探索中國古典舞》中研究表明,「中國古典舞發展離不開戲曲舞蹈」。現當代舞蹈藝術的發展是以戲曲藝術作為根基的,在中國古典舞的編創表現手法中融入了大量的戲曲元素。

第三方面,戲曲藝術與舞蹈藝術的融合與分離。張融發表的《淺談在中國戲曲舞蹈中探索中國古典舞》中通過對《愛蓮說》等古典作品的研究與分析說明了在藝術發展過程中舞蹈藝術與戲曲藝術相互吸收與融合共同發展。袁傑雄譚欣宜在《淺談戲曲舞蹈在舞蹈藝術領域的衍生與發展》一文中,「說明戲曲舞蹈與中國舞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戲曲舞蹈保存古代舞蹈的傳統,舞蹈藝術在艱難中發展,戲曲在滋養中升華。舞蹈藝術與戲曲藝術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衝刷不斷的豐富與完善,深深地印下民族的烙印,不斷的向前發展。」銀川藝術劇院的姬常虹所發表的《淺談中國古典無語戲曲舞蹈之間的相互關係》一文中說道:「中國古典舞蹈與戲曲舞蹈之間相互聯繫並相互區別,中國古典舞蹈從戲曲舞蹈中吸收大量戲曲元素,例如身段、技法、水袖、臥魚等。戲曲舞蹈也從中國古典舞蹈中吸收大量精華。舞蹈在戲曲藝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戲曲藝術中舞蹈表演形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 中國舞蹈為戲曲舞蹈之源泉 原始舞蹈的起源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探索,是人類滿足生活所需的象徵性或動作性的模仿。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為生存進行長期的共同採集和狩獵活動,以及他們對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感應,使他們在生產生活中漸漸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我國的古書籍中對於圖騰崇拜有很多的記載,相傳伏羲的後裔在管理部落時以鳥名來作為官名,有鳳鳥氏、青鳥氏、玄鳥氏等二十多種,這是以鳥為圖騰的典型代表;又如遠古時期皇帝部落同蚩尤部落作戰時所使用的野獸參戰戰術,這實際也是對野獸的圖騰崇拜。在圖騰崇拜制度下,氏族會舉行祭祀儀式,舞蹈便是圖騰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手法。「鳥獸蹌蹌」、「鳳凰來儀」的舞蹈表演形式和「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舞蹈表達活動,都是最早的舞蹈雛形。在原始舞蹈中還存在著很多種類,生殖崇拜也是其中一種,與圖騰崇拜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人類面對不可預測的自然、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兇猛殘暴的野獸,必須壯大自己的種族,才能壯大自己的生存實力。由於生存使然產生了生殖崇拜。陰山崖畫中,就有女性舞者為求生育舞蹈的記載;在青海大通出土的彩陶盆上也有關於生殖崇拜舞蹈的記錄等。當部落開始出現時部落樂舞也隨之產生,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樂舞,像神農氏的樂舞《扶犁》它讚頌了神農氏發明農耕用具、教百姓耕地種田的卓越功績,陰康氏之樂是一位氏族首領為強健氏族民眾體魄而創造的舞蹈,葛天氏之樂是上古氏族葛天氏部落的歌舞,它一共有八段表達了歌頌祈禱氏族繁榮昌盛、祭祀氏族圖騰崇拜,祈求風調雨順、祈求農作豐收、祭天、祭神、祭祖等。通過這些對原始祭祀活動的文字記錄與圖像記載,我們可以發現,在原始社會舞蹈僅僅作為生產生活的一部分,是原始部落和原始人類強烈的情感表達。要說具備完整意義的舞蹈戲曲表演活動,就得從夏商周開始說起。

相關焦點

  • 淺談:戲曲形體與舞蹈
    戲曲源於百戲,它的特徵就是歌舞演故事。歌就是戲曲的唱。舞便是戲曲的形體動作。戲曲歷來是載歌載舞演繹各種故事,因此而受到大眾的青睞,經久不衰。隨著戲曲聲腔的不斷演變,特別是戲曲唱詞之格「放流"即「滾唱」的形式出現,使戲曲的唱與舞的結合關係有了很大的改變。
  • 古典舞和戲曲舞蹈的關係
    古典舞和戲曲舞蹈,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中國古典舞的建設,很多取自戲曲的元素和風格,這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但是古典舞是我國獨立的一個舞種,似乎跟戲曲舞蹈太黏稠也不太好,古典舞的專家舞者們又開始走創新獨立的道路,自我反思。
  • 戲曲舞蹈與傳統舞蹈的聯繫,中華藝術的瑰寶!
    例如,戲曲舞蹈和中國古典舞蹈都有雲間轉腰,戲曲的雲間轉腰講求內涵,手、眼、身、法、步乾淨利索,但不講求飽滿與延伸性。一點一線一板一眼,該到哪就是哪,而沒有延伸、飽滿、做到極致。而中國古典舞的雲間轉腰要求和其有所不同,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上放大園的運行軌跡,講究空間的無限誇大與無限佔有欲,不管在路線和動作規格上都講求延伸、飽滿,追求舒展與美的審美特徵。
  • 淺談:戲曲舞蹈的藝術特性釋解
    戲曲舞蹈的表達手段戲曲舞蹈的表達手段,常見總共有四大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唱、念、做、打」,這是戲曲表演的一項基本功,人們通常稱這四種表演方式為「四功」。戲曲舞蹈的藝術特色1.戲曲舞蹈表達了國人對於和諧的追求歐陽予倩曾經對戲曲舞蹈進行了一個準確的概括,她稱戲曲舞蹈是一種畫圓圈的藝術
  •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二) 、武術是在中國陰陽、八 卦、太極、五行等古典哲理、尊師重道的仁義倫理和中醫理論與古典兵學戰略戰術指導下,創建自己的技術理論的。同時武術與舞蹈、雜 技等傳統表演藝術有著血肉相連的共生關係。武術對戲曲、文學都有深遠影響。
  • 淺析:中國古典舞蹈看舞蹈與音樂的同構關係
    舞蹈和音樂的結合,共同塑造了鮮明、富有感染力的形象。音樂藝術性的本質,決定了舞蹈的風格品味。研究舞蹈與音樂之間的同構關係,對創作中的虛實、抒情的表現、敘事的情理等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音樂具體化、使舞蹈更外化,從而實現舞蹈藝術的生命價值。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取得成果,及關於舞蹈藝術問題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幾年來,通過以藝術革新為中心內容的綜合治理,增強了戲曲藝術自身發展的活力,調整、改善、密切了同新時代群眾的關係,推動了戲曲藝術事業的前進和發展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關於戲曲舞蹈問題,及它的多樣性
    我們的舞蹈要追求詩化,但絕不追求那種既玩弄自我感情也玩弄觀眾感情的所謂朦朧詩化。如果是這樣,便是對舞蹈詩化的歪曲。「在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所必須具備的諸條件中,生活實踐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藝術家進行創造的源泉和根據,關係到藝術家的創造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 戲曲舞蹈是戲曲用來搬演故事的肢體語言,是戲曲藝術的表現手段
    中國古代舞蹈史源遠流長,從大約一萬年前的原始祭祀舞蹈,發展到唐代舞蹈達到古代舞蹈的高峰,再到宋代傳統舞蹈走向衰落而民間舞蹈盛況空前,古代舞蹈融入戲曲乃順理成章。宋、元、明、清時期,戲曲舞蹈逐漸成為古代舞蹈的主流,而傳統的獨立的古代舞蹈走進尾聲。明人姚旅在《露書》中指出,古代歌舞乃「今戲場歌舞之遺意也。近世歌舞,道絕直雲戲劇耳。」
  • 淺談:中國古典舞蹈藝術的現狀和未來
    「中國古典舞」在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革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對於「中國古典舞」的解釋,比較眾多說法,比較完整的論述是指古代中國舞蹈文化中具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舞蹈和現代人以全新的視角與觀念創造的具有古典風格韻味及審美意向的舞蹈。
  • 江蘇戲曲舞蹈亮相柬埔寨海洋節,貢布勁吹「中國風」
    精彩紛呈的戲曲舞蹈串燒,喜慶熱鬧的傳統古典民樂,在柬埔寨貢布省體育場內,中國演員們用原汁原味的「中國風」表演,博得了現場近4000名觀眾一陣高過一陣的歡呼,和經久不息、響徹夜空的掌聲,這正是開幕式上師生表演戲曲舞蹈節目《雛鳳凌空》時的場景。柬埔寨旅遊部長唐坤介紹,包含今年在內的8屆柬埔寨海洋節中,有7屆都邀請了中國演出團隊。
  • 舞劇《粉墨春秋》:獨特戲曲舞蹈展現晉風晉韻
    獨特的戲曲舞蹈、大起大落的跌宕劇情、精美多變的舞美設計,無不讓現場觀眾如痴如醉、擊節叫好。  《粉墨春秋》敘事起於清末民初,北國梨園3個武生起起落落的戲曲人生串聯起整部作品。小師弟「黑豆」從一個天賦不濟的撇子武生歷練成武旦新派「美猴王」的經歷,傳遞出中華文化中堅韌拼搏的精髓。晉地的文化神韻和晉人的淳樸民風匯入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長河之中,激蕩出舞劇創新的浪花。
  • 戲曲·四川儺戲|漢族古老的娛神舞蹈
    儺戲,又稱鬼戲,是的漢族最古老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廣泛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陝西、河北等省。
  • 舞蹈融合戲曲 舞劇《粉墨春秋》首獻刺桐城
    泉州大劇院 供圖東南網12月20日訊(通訊員 龔書韶 本網記者 謝玉妹)20日晚,由國內著名舞蹈編導邢時苗與香港著名編劇李碧華聯合之作——山西華晉舞劇團大型原創舞劇《粉墨春秋》在泉州大劇院上演。演出前一天,山西華晉舞劇團書記劉文、山西華晉舞劇團副團長、二師兄扮演者任中傑、山西華晉舞劇團排導老師翟榮芳等來到泉州師範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舉辦了大型原創舞劇《粉墨春秋》品鑑及互動分享會,以講、演、互動相結合的形式,與廣大的師生們一起解讀《粉墨春秋》。
  • 戲曲·四川儺戲 | 漢族古老的娛神舞蹈
    戲曲·四川儺戲 | 漢族古老的娛神舞蹈 2020-12-09 1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之舞蹈「體現」
    在我國,傳統文化所反映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文化對於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意識、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關聯度,它不僅揭示了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關係、與社會整體的關係,而且涉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和領域。 舞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舞蹈藝術是傳達或表現文化的一種特殊的方式。
  • 舞蹈音樂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係
    作者:新風學術網 1.音樂段落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係。音樂段落使舞蹈的情感表達更為清晰、舞者表演更加順暢、觀眾理解更加深刻。使得音樂段落與舞蹈段落形成了呼應,促進了情感表達並可以達到不同的段落表達相同主題的效果。 2.音樂旋律結構與舞蹈表演的關係。
  • 淺談戲曲打擊樂
    淺談戲曲打擊樂 2018年03月27日 09:46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淺談戲曲打擊樂 中國現有許多劇種使用打擊樂器,在伴奏技法的運用以及伴奏模式等方面,大多緊隨京劇的步伐,尤其是棒子戲居多。
  • 淺談:神韻--- 舞蹈中眼神的運用
    「身法」屬於外部的技法範疇,「韻律」則屬於藝術的內涵神採,它們二者的有機結合和滲透,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換句話說「身韻」即「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內外統一」這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誌,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雖然風格源是明顯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戲曲舞蹈」之名,它的從戲至舞的蛻變已基本完成。
  • 淺談:各類舞蹈呼吸的特點與運用
    正確的調節呼吸為跟隨動作的變化來變化呼吸,可以使動作具有生命力,增強舞蹈的魅力。 二、各類舞蹈呼吸的特點和運用(一)中國古典舞中的"氣"和"身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涵義異常豐富,不懂得"氣"就不能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