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學習體系的有效性來說,芬蘭一直以來高居全球前列,多次在全球教育中排名第一。
曾有傳聞聲稱「芬蘭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
原來這僅是一次誤讀,對於擺脫學科教育這種說法,芬蘭官方已經闢謠多次。
目前,芬蘭中小學日常教學仍然以傳統學科教學為主,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打算要廢除學科教學。
01
被誤讀的現象教學
被誤讀是芬蘭的現象教學,起因源於芬蘭的新一次教育改革。
早從2016年秋季起,芬蘭的綜合學校(註:相當於小學和初中)就開始採用新的核心課程綱要。
這種改革已經遭到了某些批評家的指責,稱這標誌著世界最佳教育體系正在走向衰落。
芬蘭教育專家對這些批評之聲作出了回應,並一一分析了其中的真偽。
採用新的學習和教學方法,有可能會讓芬蘭從國際Pisa教育體系排行榜的榜首寶座上跌落下來,然而這不是芬蘭人真正關心的事情。
芬蘭人認為,最重要的目標是要教會年輕人未來生活所需要的技能。
中國駐芬蘭大使館教育組負責人曾說,芬蘭基礎教育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採取何種具體的教學方式,更在於一切教學活動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而設計的。
要知道,芬蘭中小學生曾在「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測試中連續名列前茅。
芬蘭教育的特點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為塑造適應未來社會的實用型人才而不斷創新教學方式。
02
什麼是現象教學?
所謂「現象教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中以實際生活中某個話題、某個現象為主題,讓學生對該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主動思考能力,避免單向知識灌輸,並在一堂課中將多個學科的內容包含其中。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芬蘭的一些老師就會在傳統學科教學之外,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開展教學。
比如,把孩子們帶到森林裡,辨認植物、用繩子丈量步伐、把撿到的松果按照大小分類等,回來後還會用撿來的樹葉和松果做手工。
參與策劃和教學的包括數學、自然、美術、體育等科目的任課教師。與之類似,老師圍繞很多類似話題來組織歷史、地理、外語、宗教等科目的教學。
開始時,這只是作為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或者是跨學科教學的嘗試,後來被教育研究者進行系統性研究和總結,從而更容易操作、複製和推廣。
很多芬蘭學校每個學年都會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來展開這種「現象教學」,從一個星期到三個星期不等。這種教學實施的時間、頻率、範圍完全由授課教師和學校決定。
03
現象教學法在芬蘭推廣普及
芬蘭從首都赫爾辛基率先開始了「現象教學法Phenomenon Method」的試驗,從根本上,這種方法顛覆了原有的分科教學方式,把學生的認知作為教育核心,而非傳授的教學內容。從事教育行業的人都明白,這是一個多大的根本性改變。
從此,學校教育不再是數學、物理和化學,而是如何幫助學生,認知並形成自己的主見。
以「古希臘歷史」這個主題為例,傳統的教育方法,給你幾本參考書,有條件地帶學生去參觀一下希臘,寫篇文章,就結束了。
來看看「現象教學法」是怎麼做的:
1.詢問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對以雅典城邦、斯巴達為代表的文化歷史感興趣的,另一組則是對以希臘神話、奧林匹斯等神話故事著迷的。
2.在兩個組內,讓孩子自由討論產生組長,產生想要研究的話題。
3.匯報想要研究的話題,考慮具體的方法、路徑和形成方案,制訂學習時間表。
4.教師提供指導和資源支持;按規定時間,學生交付學習的發現成果報告,並與大家進行分享,學生互相評分,教師僅充當裁判,評分包括自評20%,他人評分80%。
這像不像企業裡做項目?
在實施「現象教學法」3年後,芬蘭教育部對6萬名學生進行了回訪,是否對於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感到滿意。
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甚至希望更多的互動教學,徹底告別傳統的知識灌輸,而變成主動的學習能力提升。
04
從學什麼到怎麼學
新芬蘭教育大綱要求,老師不再是站在課桌前傳授知識,學生們也不再只是坐在課桌後面被動地接受知識,老師要與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
新大綱還取消了一部分標準化考試,代之以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從強調「學什麼」到強調「怎麼學」,體現出芬蘭基礎教育工作者注重孩子心理認知規律、個性化發展及遵照教學規律的科學理念。
關於這次教改的目的,芬蘭議會教育文化委員會副主席桑娜·勞斯拉赫蒂說:「世界變化太快了,中小學今天教的知識,幾年後可能就會過時,誰也不知道孩子們參加工作時的世界是什麼樣。」
芬蘭每十年一次的課改,是基於本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國家整體發展戰略而制定的。
此次課改核心是從「教什麼」到「怎麼教」和「怎麼學」的轉變,其核心並非強調學習哪些知識,而是強調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和自我學習的能力。
傳統的導師與學生的溝通形式也將改變,學生將不再坐在學校的書桌之後,並焦慮地等待被點名到回答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在小團體中共同努力並討論問題。
這樣的教學方式,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更多以諮詢顧問的身份參與教學,而不是以前的掌控者。
05
強大的芬蘭教師隊伍支撐
在芬蘭,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如何利用教學資源,教師有很大的自主權。
不管是政府還是家長,對老師都非常信任,這不光是源於芬蘭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及長期形成的信任文化,更是源於芬蘭高質量的教師培養和培訓體系。
芬蘭中小學的受聘教師都必須具備所教授科目或教育學相關的碩士學位,還要接受專門的教育培訓。
尤其是小學老師,一般都是全科教師,他們全面掌握各學科知識,同時還懂得如何用孩子們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實施教學。
芬蘭的老師多數都是研究型的老師,他們都能把握國家及地方的課程體系,因此具備很強的教育教學能力。
全科教師為開展「基於現象的教學」奠定了基礎,老師們可以充分合作,甚至某一個老師就可以獨立完成跨學科教學任務。
芬蘭教育系統鼓勵集體作業,學校改革將需要大量不同科目教師間的合作。
大約70%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老師已經允諾為下一階段的新體制進行呈現信息的預備工作,並且,他們的薪水也將因此而增加。
目前,芬蘭中小學日常教學仍然以傳統學科教學為主,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打算要廢除學科教學。因為並不是所有教學任務都能用「現象教學」來實現的,比如學外語要背單詞。
芬蘭9年制基礎教育的9大事實真相
1.兒童從滿7周歲開始開始接受義務教育,直至完成全部9年基礎教育課程、或者滿17周歲為止。另外,所有兒童都有權接受一年的學前教育。
2.學費全免,書本、學習材料和設備等全部免費提供。
3.所有學生在每個上學日都能享用免費午餐。
4.一、二年級學生每個上學日不得超過5節課,三至九年級不得超過7節。每節課45分鐘。
5.不設全國範圍的考試或評級測試。
6.芬蘭一學年共有190個上學日。學年從八月中旬開始,至五月底結束。芬蘭兒童有大約10個星期暑假,另外還有秋假、聖誕假,寒假通常在二月。
7.在芬蘭,幾乎所有青少年(99.7%)都完成了基礎教育課程的學習並從綜合學校畢業。
8.師範專業十分熱門,很難被錄取。2014年參加赫爾辛基大學師範專業入學考試的申請者中僅9%被錄取。
9.1-6年級教師必須至少擁有教育學碩士學位。7-9年級教師必須擁有所教科目的碩士學位,並獲得教育學高級資格證書。
圖文來源於網絡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