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京城教育圈」(bjeduvision)
芬蘭擁有運行良好、完善、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PISA成績也遙遙領先,甚至讓英美等發達國家自嘆不如。明年芬蘭將迎來最徹底的教育改革。據了解,明年秋,芬蘭將啟動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在保留傳統學科課程的基礎上,向主題教學轉換;在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評估時,學生有發言權等重要變化都引起了全球關注。
學科教學向主題教學邁進
今年三月,英國《獨立報》以「芬蘭即將進行前所未有的、最激進的教育改革——廢除『傳統科目』,用『主題教學』取而代之」的評價報導了芬蘭有關新課程綱要。隨後,芬蘭國家教育局官網上刊出兩篇文章進行闢謠,明確表示:儘管新的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將在2016年為學校帶來一些改變,但學科教學沒有被取消。在此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科合作、學科交叉等領域的學習與訓練。到那時,不同學科的老師互相合作,同時開講的場景將變得司空見慣。
根據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規定,1~9年級學生最低課時數為222課時,更多課時將給予社會學習(增加兩課時)、體育(增加2課時)、音樂和視覺藝術(各增加1課時);1~6年級的綜合環境學習,包括生物、地理、物理、化學和健康研究;更多樣化的語言課程,國家從財政上支持各市提供額外的語言學習。
長短課時學校說了算
根據新課程大綱規定,2016年,面向7~16歲學生的所有學校必須在課程大綱中留出一段時間用於跨學科、基於現象的教學。具體的課時長短、研究主題,由地方和學校層面自行決定。同時教學方式也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學生被動坐在教室面前聽課或者等待被提問。而是有更多合作教學,學生分成更小的組,一起解決問題,同時提高他們的溝通技能。
目前在赫爾辛基——芬蘭首都和最大的地方學校系統正在快速推進此項改革,已經決定要求所有學校、所有學生每年要留出兩個專門的時間段進行跨學科教學。跨學科學習項目可能持續幾周。例如在赫爾辛基一所小學的一節英語課上,首先白板上顯示一幅歐洲大陸地圖。兒童將白板上顯示的氣候條件和不同國家結合。如今天芬蘭天氣陽光燦爛,而丹麥多霧。這意味著學生將英語(精品課)和地理學科結合進行學習。
學生參與課程設計
2016《國家核心課程大綱》規定,學生必須參與基於現象的學習時段的規劃,必須在評估他們所學的內容中擁有發言權。評估的任務是鼓勵學生,推動學習,幫助學生逐漸學會理解和分析他們自身學習狀況的能力,更多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在對學生所學內容進行評估時,學生有發言權。
芬蘭的一些教師將此次改革視為威脅,無法提高學校中的教學質量。而另外一些教師則認為,打破傳統學科的統治地位和教學的孤立化對於學校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機會。
儘管一些學校選擇以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為指導,抓住機會用非傳統的方式重新設計教學。而另外一些學校選擇更為穩健的方法。但無論如何,學科教學將繼續以某種形式在芬蘭大多數中小學存在。
相關連結
芬蘭課程改革歷程
●2004年:《國家核心課程大綱》中提出「綜合」和「跨課程主題」的概念指出,跨課程主題是教育和教學工作的重點。確立了「作為人的發展」、文化認同與國際化」、「媒體技能與溝通」、「積極參與的公民和創業者」、「對環境的責任、福利和可持續未來」、「安全與交通」、「技術與個體」七個主題。
●2011年:制定的《2020芬蘭教育與培訓戰略目標》中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鞏固公民技能和促進「跨課程教學與學習」。指出,芬蘭將成為世界上學習文化構建的領先者,學習和教學將更加強調合作的方法。
●2012年:再次明確提出學校中將會有更多更廣泛的、跨領域的專題教學。《2014國家核心課程大綱》中明確提出了「基於現象的教學」這一新概念,主要將以多學科、基於現象、基於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一些教師認為,這一新改革將對他們形成挑戰,因為他們通常對所教的學科比較擅長,並不擅長與學校中的同輩合作。而另外一些教師認為打破傳統學科的統治地位和教學的孤立化對於學校的根本性變革是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