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有一次,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赴都城建康,泊船青溪,恰好遇到桓伊乘車從岸上經過。王徽之聽人說這就是知名音樂家桓伊時,不禁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於是叫人過去攔住桓伊的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謝安撫琴傅抱石/作中國嘉德提供
梅花董壽平/作中國嘉德提供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瓊瑤的言情小說三部曲《梅花三弄》,其標題取自古琴名曲。這首曲子的作者,便是東晉時期的音樂家桓伊。
桓伊出身士族大家,《晉書》稱其「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桓伊擅長聲樂,他唱輓歌與羊曇唱樂歌、袁山松唱《行路難》辭,被時人稱為「三絕」。他的樂器演奏水平也堪稱一絕,善吹笛,能彈箏,據說曾得到東漢蔡邕製作的「柯亭笛」(用柯亭的竹子製成的笛子,聲音清越嘹亮)。桓伊苦心鑽研吹笛技法,盡得其妙,名聞天下。
有一次,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赴都城建康,泊船青溪,恰好遇到桓伊乘車從岸上經過。王徽之聽人說這就是知名音樂家桓伊時,不禁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於是叫人過去攔住桓伊的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伊此時已甚為顯貴,而且與王徽之素不相識,但他知道王徽之不僅是大有來頭的世家子弟,更是當時知名的狂士,以行為怪誕聞名,頗有竹林之風,曾經雪夜行船拜訪琴家戴逵,造門不前而返,還聲稱「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桓伊甘拜下風,便很謙遜地下車,坐在一張小馬扎(當時稱為胡床)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之曲,一弄寒山綠萼,二弄姍姍綠影,三弄三疊落梅,笛聲悠揚,曲意深長。桓伊吹完後,一言不發,便直接上車開路,王徽之不明覺厲,連點個讚的機會都沒撈著。這個故事收在《晉書·桓伊傳》和《世說新語·任誕》中,在音樂史上留下一段佳話。當年王徽之邀請桓伊吹笛的蕭家渡渡口,也成為南京一處名勝——邀笛步,民國時期毀於戰亂。
桓伊身居高位,但靈魂深處還是一個藝術家,每次聽到美妙的音樂便陶醉不已,謝安說他「一往有深情」。他與王徽之惺惺相惜,各自欣賞對方的風流才情,而忘掉了地位、禮節這些世俗的東西。唐代杜牧有詩云:
句吳亭東千裡秋,放歌曾作昔年遊。青苔寺裡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秋夜月明,清冷悽迷,忽然傳來《出塞》曲的悲怨笛聲,杜牧由笛聲而聯想起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聲來傳達心中的無限哀愁。豐富的想像,把時隔數百載的人事勾連起來,使歷史與現實,今人與古人,眼前的景物與心中的情事,在時空上渾然融成一體,給人以跌宕迴環、悠悠不已之感。蘇軾《昭君怨·送別》一詞亦有「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春夢,新月與愁煙,滿江天」之句,藉此曲抒發離愁別緒。據清代《蕉庵琴譜》的說法,姜夔描寫梅花的自度曲《暗香》《疏影》,「亦祖此意,較之覺愈奇,有古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