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4年不能回家過年:故鄉的意義像牽動風箏的線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故鄉的意義就像牽動風箏的線

  樊梓昭

  沾襟辭闕淚,回首別鄉情。未知的世界雖然充滿驚喜,但也遍布荊棘。無論在外風霜多少年,我眷戀的永遠都是那分「根」情。

  作為留學生,今年是我不能回家過年的第四個年頭。這些年,微信取代了走親訪友,電子紅包代替了面對面的饋贈,讓我感到既驚喜又陌生。

  不能回家,年還是要過的。我在異國他鄉的過年經歷,屢屢刷新自己對年的認知。

  在法國,我結識了許多老華僑。他們漂泊在外三四十年,鄉音無改,鬢毛已衰,滿堂子孫無一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但是,他們對中國傳統禮儀和傳統文化的堅守,從來都沒有放鬆過。

  在國外華人區,我們也能體會到「年味兒」。比如,舞龍舞獅的遊行活動,街道兩側掛滿橫幅標語和大紅燈籠,挨家挨戶貼上對聯和「福」字。大家都穿著唐裝、旗袍、大紅色的禮服,哪怕是和外國人結合的家庭,也有著很特殊的「中國風」。

  很多國內觀眾通過新聞畫面看到海外華人過年,或許會感到詫異:哪怕在國內,我們過年也越來越少地看到如此傳統的場景了,為什麼在海外定居的華人還堅守「老一套」?

  有一個單親家庭,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近60歲的阿姨,來自北京。她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公派留學生之一。大學畢業後,這個阿姨選擇了在國外攻讀碩博學位。她為了申請助學金,經歷了「大起大落」。兩次談好資助後,人家又反悔。學費和生活費的落空,讓本來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幸好還是有很多好心人士,幫助她戰戰兢兢地完成學業,並留在了法國工作和生活。

  海外華人的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光鮮亮麗。一些地方的種族歧視很嚴重,亞洲人又是出了名的能忍,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欺負是常有的事兒。除此之外,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外國人也大相逕庭。所以,華人都是相互抱團取暖,只有如此才能找到「親人」的感覺。

  法國雖然是個浪漫的國家,但法國人的「不靠譜」也是出了名的。在這位阿姨的女兒兩歲的時候,她便離了婚,開始了單親母親的生活,一晃就是20多年。為了能把父母接到身邊,為了能給女兒更圓滿的家庭氛圍,這位阿姨多年兼任幾份工作,放棄了假期。

  近10年,阿姨有了可觀的收入。每逢假期,她都會帶著家人回國探親訪友,還帶著女兒回中國學習中國文化。

  她女兒從小就練習用筷子吃飯,並按照中國的餐桌禮儀就餐,從10歲起開始學習中文和國畫,從15歲起開始學習古箏。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就像中國的符號,也是中國歷史傳承的象徵。作為一個中國人,唯有延續這些傳統,才真真正正讓我們離「家」更近。這位阿姨說,每年回國,國內都會給她帶來驚喜。她看到國內對於國學文化的重視,看到年輕人的多才多藝,也看到了學校和家長對文化素質培養的關注。

  近兩三年,她的女兒有了法國男朋友,她們也經常帶著這個男孩子和他的家人來中國參觀。他們一起爬長城、逛故宮,一起去山西、陝西旅遊,自駕到四川、西藏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觀。

  她告訴我,法國人其實很少有真正了解中國真實生活的機會,只能靠媒體報導和中國遊客形成印象,但這並不真實。只有親身體驗了繁華和便利的當代中國社會,才能真正明白中國變化有多大。

  今年春節,這位阿姨帶著父母回國過年。這也是她近40年來第一次回國過春節,在北京,參加廟會活動,到雍和宮上香,遍嘗傳統小吃,讓她感慨萬千。她每天在朋友圈「刷屏」,就像一個孩子,拿著相機,走走拍拍,生怕落下哪個角落,留下遺憾。

  這雖然是一個很小的縮影,但對於所有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他們相似的過年方式仿佛組成了一幅群像。故鄉的意義不僅是兒時生活的地方和熟悉的氣息,而像風箏的線,永遠牽動著漂泊的「風箏」。

相關焦點

  • 中青報:故鄉的意義就像牽動風箏的線
    原標題:故鄉的意義就像牽動風箏的線   沾襟辭闕淚,回首別鄉情。未知的世界雖然充滿驚喜,但也遍布荊棘。無論在外風霜多少年,我眷戀的永遠都是那分「根」情。   作為留學生,今年是我不能回家過年的第四個年頭。
  • 故鄉——我的「放風箏的人」
    來源:八一評論微信公眾號 作者:馮鹹魚牽掛,像線牽著風箏,線的那一頭握在故鄉的手中。不論風箏飛得多高、多遠,總有這樣一股特殊的羈絆拴在心頭。「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這些思念往往被具象化為媽媽做的拿手好菜、親朋好友的熱絡歡聚、戀人的溫情呢喃、家鄉一兩處留下美好記憶的風景……故鄉——人們(尤其離家多年的人)提及這個詞語時,往往是帶著溫暖的笑容的。我們都知道,當哭泣的孩子撲入母親的懷抱時,就會得到極大的安慰,故鄉就是遊子們廣義上的母親,不管離家多遠,不管年齡多大、甚至發白齒落,只要投向故鄉母親的懷抱,一顆在外遊蕩、漂泊的心靈也會像行船入港一樣得到安慰。
  • 過年不能回家的心情說說
    很多人都會因為出來打拼,遠離家鄉,但是因為生活,我們很想家又不能回家。今天小編整理了過年想家又不能回家的句子,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都說,家是心靈的港灣,家是人生的避風所,家是溫暖的代名詞。真的!當一個人心理極其脆弱的時候,唯一想到的便是家。
  • 這首寫給遊子的《回家的路》,讓留學生聽出《故鄉的雲》不同的況味
    「我知道哪裡是來時的路」——最近,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演繹的新歌《回家的路》,讓不少留學生和他們的家長聽出了眼淚:「歌詞娓娓道來我們經歷的喜樂與憂傷,音符凝結著我們情緒的高低起伏。我們心底的溫暖,就在於回首時總能看到來時的路。」
  • 故鄉在長籲短嘆中與我們道別
    只有那些我們共同熟知的舊人、舊物和舊事,可以像風箏線一樣,把我這顆四處遊蕩的心拴住。2012那年春節,父親捎來的信息是,對門的牛爹在鎮上買了房子,他們一家搬到了鎮上住;我們家那座牆上用白石灰寫著「為普及大寨縣而努力奮鬥」的老房子,雖岌岌可危多年,還是挺過了2011年;倒是鄰居和鄰居的鄰居那兩座黑瓦土房倒掉了。
  • 感情裡的風箏線不必拉太緊,飛出去的風箏總有一天也會飛回家的!
    風箏線不必拉太緊,飛出去的風箏有那細細的線帶它回家。春風暖暖的吹進心裡,放風箏的季節也到了,你是不是也是個風箏的忠實粉絲呢?懂得放風箏的你在感情的生活裡是不是也收放自由呢?「小靜啊,你的命咋這麼好呢?心裡有你就會想把什麼事都告訴你,因為不想讓你擔心,無論他去到哪裡做什麼都會第一時間向你「匯報」,因為他知道照耀回家的路就在前方。「你咋是這樣一個人呀,我怎麼說你都聽不進,簡直就是四季豆不進油鹽…」「你到說說我究竟怎麼了,不就是請三五朋友吃一頓咋的了」「這也不算什麼那也不算什麼,那在你那什麼才是那麼一回事呢?」
  • 今年你回家過年嗎?不能
    又到春節春運的高峰期了,可是很多人卻不能回家過年。前幾天有一條問答刷爆朋友圈:今年春節你回家嗎?一個小時就有4千多條留言。看完真的心酸。一、想回家過年,卻不能回一位大姐說:今年春節我不打算回家了,因為疫情的原因,去年就沒好好掙錢,今年日子不好過,過完年孩子又要交學費,再說春節回家又要花錢。
  • 這個春節,我們能不能回家過年?多地密集通知
    近期,國內多地出現散發病例,疫情動態再度牽動人心。 臨近春節,能不能回家,春節返鄉有什麼要求,成為很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連日來,多地發布通知,倡導務工人員非必要不回鄉、在務工地點過年;確有需要返鄉者,需嚴格遵守當地的核酸、備案、隔離等防控要求。
  • 詩朗誦:歸心似箭,回家過年
    歸心似箭,回家過年作者:巴山松 朗誦:黎敏《歸心似箭,回家過年》誦讀:黎敏03:35來自四季美文快過年了遊子歸心似箭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溫暖的岸遠在天邊的遊子時時把家惦念夢裡夢外都是家的滴滴點點外面的世界再斑斕也抵不過家裡的溫暖遠方的風景再美觀也比不了故鄉的水甜身邊的朋友再眷戀也勝不過父母的惦念賓館的酒席再豐盛也比不上除夕的年夜飯你看那飛機、列車、輪船都朝著一個方向快馬加鞭故鄉是終點站無論路途多麼遙遠
  • 風箏少年|追風箏的人 為你 千千萬萬遍
    他們奔跑著將風箏送上天,然後便寄希望於手中的捲軸和那根纖細的線。升起、落下,風箏的動向時刻牽動著地面上人的心,每個放風箏的人還會暗暗地憋著一股勁,希望他的風箏可以飛得最高最遠……就在這樣的時候,我邂逅了一個溫暖又感人至深的故事——追風箏的人。
  • 3類人注意,或將回家無望?留學生:不回了
    但春節期間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會對疫情防控形成考驗,石家莊、瀋陽等地的案例也提醒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1月4號廈門發布通知,鼓勵彈性休假,提倡非必要不離開廈門,就地過節。上海也發布倡議,建議春節期間合理安排行程,非必要不出行。
  • 《追風箏的人》:生命的意義在於,解決自我衝突、自我救贖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誤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追風箏的人》《追風箏的人》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巨大的反響,成為各國暢銷榜單上的熱門書籍,入選最具有影響力的外文書單,並且被翻拍成電影。
  • 在外漂泊的遊子們,快過年了,記得回家!
    歡樂中國年+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王寶強,白客,嶽雲鵬,柳巖家,一個溫暖熟悉的字眼,也許有的已經在父母的身邊,也許正在風塵僕僕趕回故鄉,也許有的還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工作著,甚至因為種種原因都不能回家過年,不能趕回父母的身邊。
  • 莫言故鄉放飛「紅風箏」
    莫言故鄉放飛
  • 放假回家過年的心情短語,一句話表達回家的心情2020
    回家的路又短又長,短的是距離,長的是心情。此時此刻,所有念想都流向故鄉,路口上等候著親人藏了一年的盼望,火爐邊積蓄了荒了一年的家常。春節將至,這些思念在無節制瘋長,恨不得插上翅膀早點飛翔,歸鄉與家人歡聚一堂,讓我的祝福伴隨你一路平平安安,歡快返鄉!
  • 大連絕對不能錯過的4大本土特產,過年回家年貨有著落了!
    大連絕對不能錯過的4大本土特產,過年回家年貨有著落了!快過年了,回家的迫切心情一定是與日俱增的,那在異鄉大連拼搏了一年了,回家過年一定要給親人、朋友們帶點新年禮物,那什麼樣的「大連特產」才是你最中意的呢?
  • 《甘肅詩人》第三同題詩:我以一行詩帶你回家過年
    文/改變絲的線千頭萬緒條條是指針 連著你也連著我 任時光歲歲 揉到不能再分解所有相思的連線翹首千百度 闔家歡樂之日能待多久4.我以一行詩帶你回家過年文/羅武第愈近年關愈加思念彼岸的媽媽 我寫首詩帶你回家 去看看庭院雪裡的梅花
  • 過年啦,常回家看看
    原來這是歌手陳紅唱的《常回家看看》,隨著音律的高低,我也迸發出很多感觸。過年,是中國千年古文明的一種傳承,是中華名族最隆重也是意義最重大的節日。這一天,中華兒女都會追根溯源,用最喜慶的方式來慶祝這個節日。   在老家,有一句俗話這麼說:「乞丐過年也歇三天」。看似平淡的話語,卻讓多少在外打拼的遊子心裡感慨不已。其實,我也背井離鄉,有好多年沒回家過年了。
  • 古人也回家過年嗎?
    過了臘八便是年,每逢佳節倍思親。不管路途多麼遙遠,就算一票難求,也可能公路塞車嚴重……春節回家,總是所有中國人的最大心願。那麼在古代的春節,獨在異鄉的人們,是否也有回家的強烈願望呢?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沒有任何機動交通工具,如此不便,他們會選擇回家過年嗎?
  • 我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我們即將跟己亥豬年說再見,迎來氣象萬千的庚子鼠年。天南地北的中國人又一次踏上返鄉之路。航班密集起飛,高鐵加速馳騁,客車川流不息,所有旅程奔向同一個方向——家。回家,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回家過年」是華夏大地上最強勁的律動。落葉歸根、思鄉戀家,這是中國人幸福觀的基本經緯,樸素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