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魏國,為何總是留不住人才?

2020-12-19 舊事新觀

在戰國的歷史上,魏國不僅是一個軍事強國,魏國同時也是一個人才強國。這是因為,在魏國剛剛從晉國裂變出來的時候,因為「李悝變法」的原因,在國內累積了數量相當多的人才。同時,「西河學派」的建立,也使得魏國有了一個穩固的人才培訓基地。不要小看這些魏國的人才,不論是商鞅、張儀,還是吳起、孫臏,這些人對於日後戰國的歷史走向,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歷史上的魏國,所以能夠迅速的強大起來,同魏國人才的累積,有著很大的關係。在魏文侯執掌魏國數十年的時間裡,大量的人才得到了重用。而這中間,魏文侯重用吳起、樂羊等人,更是成為了後世史書記載的佳話。但是這樣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魏國在魏文侯之後,出現了人才大量流失的情況。這樣的情況下,更加快了魏國的衰敗。那麼,戰國時期的魏國,為何總是留不住人才?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在科舉制完善之前,華夏大地對於人才的選拔,始終都沒有一個客觀公正的方法。於是,一個人如果想要躋身於朝堂的話,要麼是像君主展現自己的才能,要麼則是憑藉自己的身份。而魏國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實際上便同魏國君主的交替,有著很大的關係。魏文侯在位的時候,魏國尚且能夠做到選賢舉能,而在魏文侯之後,魏國的朝政近乎全部都由貴族所把持。以至於,一個有才幹的人,終生可能都不會受到君王的重用。

這樣的情況下,造成這樣一個情況,那就是魏國雖然強大,但是可能窮盡一生都碌碌而為。而當時的秦國雖然弱小,只身前往卻有可能大有作為。並且,戰國局勢不斷的變幻,更加劇了魏國人才的流失。尤其是到了戰國中晚期的時候,各國君主為了能夠招攬列國人才,更是絞盡了腦汁。當時,燕昭王鑄黃金臺的故事,更是成為了後世不斷傳唱的佳話。這樣兩相比較一下,我們便能發現,列國大力度的招攬人才,可以說是魏國留不住人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魏國留不住人才,同魏文侯之後的君主,也有著很大的關係。文侯之後的武侯、惠王,自恃國力強盛,對於人才的選拔,則多採取了漠視的態度。以至於,武侯在位的時候,失去了悍將吳起。而魏惠王在位時期,魏國則緊跟著失去了孫臏、商鞅這樣的人才。這些關鍵人才的流失,為魏國日後的衰敗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伏筆。究其原因,實際上同魏國君主的識人不明,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其次,魏國留不住人才,更像一個多米諾骨牌效應。這是因為,當魏國因為人才不斷流失,而衰弱之後,更多的人才選擇離開魏國,前往強大的秦國,謀一番作為。由此可見,這樣的關係,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對關鍵人才的不重視,使得魏國一步步的走向了衰弱。而當魏國衰弱之後,人才流失的情況,則更進一步的惡化了起來。以至於,魏國走出的這些人才,最終使得秦國得以屹立於魏國的西部邊陲,日後給予魏國以當頭棒喝。

歷史上的魏國,可以說是人才濟濟,但是因為君主的識人不明,以及魏國朝政悉數被貴族把持。最終,使得當初那個「諸侯莫能與之爭」的強大魏國,徹底的走下了歷史的舞臺。可即便如此,戰國時期魏國的人才,還是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財富。而魏國「李悝變法」的結晶《法經》,更是對此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歷史影響。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的魏國為什麼留不住人才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諸侯國間相互攻伐,人才變得尤為重要,魏國處於多戰之地,誕生了無數經天緯地之人,如吳起、商鞅、孫臏等,然而這些人全都反戈到了別國了,在外交、軍事上給魏國造成巨大損失。戰國時期,魏國可謂是人才濟濟,尤為著名的是吳起、孫臏、商鞅、張儀、樂毅、範睢、信陵君,這些人剛開始都是為魏國效力,複雜的魏國環境使得這些人遠走他國,紛紛投奔到魏國的敵國去,多數到了秦國。
  • 「從衡強秦者大抵皆三晉」,魏國人才濟濟卻留不住人才?
    《史記》中,有記載「三晉多權變之士」,可是在戰國時期,晉國的總體實力卻沒有得到眾多人才的扶持,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人才大多都流向了國外,這也間接導致了魏國的衰落,最後被迫滅亡。我們數數當時沒有在魏國得到重用的人才,從「南門立信」的衛鞅,到張儀和範雎等人,都沒有在魏國疆土得到重用,轉而在秦國施展抱負,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也有了自己的一舉成名天下知。我們來看在當時戰國時期,魏國為什麼不能牢牢拴住大有前途的人才,而讓自己本身的國土淪為秦國的階下囚,其中原因歸納出來一共有幾點。
  • 戰國時期魏國的人才流失與國家衰亡,隨便留住幾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魏國的人才流失與國家衰亡,隨便留住幾個,都可能統一六國! 戰國初期,在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國君的努力下,魏國稱霸一時,日後一枝獨秀的秦國當時被魏國死死的壓住,幾乎可以說是動彈不得,就連河西之地也被魏國搶了去。歷史上的魏國,所以能夠迅速的強大起來,同魏國人才的累積,有著很大的關係。
  • 戰國時期,魏國流失了六位頂級人才,讓四個國家崛起!
    在李悝變法之後,魏國走向強盛,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魏文侯、魏武侯之後,魏惠王沒能鞏固魏國的霸業,反而讓魏國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其實和魏國人才的流失存在直接的關係。特別是魏國流失的頂級人才,反而幫助魏國的周邊大國崛起了。一、商鞅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人。
  • 戰國時期,魏國為什麼成了天下人才的搖籃?獨一無二的軟硬體條件
    造成這一奇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魏國綜合條件好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哪裡條件好就往哪裡鑽,古往今來都是這個現實的生存規則。就像近幾十年全世界人才都向美帝流動一樣,戰國前半期的魏國,就充當了這個角色。
  • 魏國作為戰國時期霸主,為何不先把秦國滅了,免除後顧之憂?
    喝了這碗春秋的茶,幹了這杯戰國的酒,世上走一遭,豈不樂哉!戰國時代的初期,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吳起、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公元前334年,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成為戰國初期的唯一霸主。
  • 戰國時期魏國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
    說起戰國時期,大多數人第一反應往往會想到秦國,大秦的鐵騎南徵北戰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其實在戰國初期,魏國才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整個天下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之抗衡。那為何明明手拿一副好牌,卻沒有贏到最後?
  • 戰國時期人才眾多,為何沒人投靠周天子?原因並不複雜!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和三國時期一樣,都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並且,在戰國時期,人才的流動也是比較頻繁的,比如吳起先在魯國為將,後來又相繼投奔魏國和楚國。再比如商鞅在魏國鬱郁不得志,結果在秦國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得以開啟了「商鞅變法」。
  • 作為戰國時期各國的人才輸送基地,魏國心裡的苦,只有自己懂!
    作為戰國時期各國的人才輸送基地,魏國心裡的苦,只有自己懂!在戰國的歷史之上,戰國七雄都有登上歷史的舞臺,體現出來作為霸主應有的實力和威望,而魏國便是戰國第一個稱霸的霸主,而且在魏國誕生和培養了大量影響了歷史進程的人才,如吳起、商鞅、範睢、張儀等等。
  • 魏國出大才,戰國時期一半天才出於魏國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士—《荀子.議兵》這是史書對戰國後期「魏武卒」和「秦之銳士」的概括。但綜合來看,魏之滅亡不在「魏武卒」之過,而在於當時魏國國君對士人的猜忌以及人才流失等原因。魏國滅在「士人的魔咒」上。
  • 魏國為何會衰落?可能人才的缺失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史記》 此為魏惠王對儒學大師孟子的提問,問的是如何提升魏國的國力。魏國的發展可以說是戰國時代起伏最大的,魏惠王之前,魏國是整個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對時代的發展和格局的變化有著很大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魏國最先強盛,為何卻被秦國後來居上?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魏國最先強盛,為何卻被秦國後來居上?戰國時期,七大諸侯國爭霸,先後強大起來,各國欲取合縱連橫,逐個擊破,但最終還是被強大的秦國徵服。秦國一統中原,方有始皇帝的產生,而在此之前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諸侯國,而最強大的是魏國,但無論是民生還是軍事力量都遠高於秦國的魏國為何最終成為秦國的手下敗將,而與一統天下失之交臂,被秦國後來居上呢?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當時的局勢吧!魏國總共建立有178年,總的來說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一魏文侯為帝的時期,二是魏惠王的統治時期。
  • 戰國初期,魏國開疆拓土,後期卻不敢主動進攻
    ——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285字,閱讀約5分鐘戰國時期,魏國在諸侯中獨佔鰲頭,以至於後期萎靡不振,很少打贏大的戰爭,所以有人覺得魏國的存在感比較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依靠前期的開疆拓土
  • 戰國時期,魏國趙國楚國齊國先後稱霸?為何韓國屢受大國欺負?
    以史為鑑,讀史知今,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首先從春秋戰國時代寫起,本篇文章就帶大家了解戰國時代諸侯爭霸的歷史,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秦國先後稱霸,為何韓國屢受欺負呢?。《資治通鑑》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最璀璨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裡,百家爭鳴,諸侯與諸侯之間也混戰不斷。
  • 魏國為何不能統一華夏?自魏文侯始,就落下了「懷疑人才」的病根
    戰國形勢圖那麼魏國為何會從霸主的地位上跌下來,淪為二流小國,最終被秦國滅亡呢?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魏國的君主都不能信任人才,用人不疑,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如果從人才的層面來說魏國為何不能統一華夏,其實自魏文侯開始始,魏國就落下了「懷疑人才」的病根,且聽飛魚細細道來。魏文侯終棄樂羊不用。
  •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開啟變法大潮,為何最終仍不敵秦國|百家故事
    魏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卻率先變法,反超老牌強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國家,魏國的稱霸幾乎出乎所有人意料。那為什麼率先變法圖強的是魏國,而非他國呢?(著名的改革家--李悝)一、魏國變法戰國初期,魏國一代明君魏文候當政,他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他「師子夏,友田子方,敬段幹木」,並且虛心納諫,勇於改過,成為當時明君之典範。魏文侯的做法一時間讓魏國人才濟濟,政治清明。
  • 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為何如此強大?原因都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
    春秋戰國時期的魏國為何如此強大?原因都是因為他的這個舉動魏文侯,戰國初期魏國君主,在位很多年,各方面的措施都讓魏國有了很大的發展。魏文侯的最大的一個優點就是對人才非常愛惜。正因為這個優點,才使得各方人才紛紛來投,國力日漸強盛,後來成為最強的國家。魏國期間,有一個叫段幹木的人,此人聰明絕頂,見識淵博,足智多謀,德才兼備,是個難得的賢士。他的個性很獨特,追求世外灑脫之事,不喜歡跟那些富貴的人交往。所以,當魏文侯得知此人的存在前去拜訪時,他竟然翻牆逃走。
  • 戰國時期魏文侯,為何能讓魏國率先於七國之中稱霸?
    灰灰談談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戰國時期魏文侯,為何能讓魏國率先於七國之中稱霸?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姬(魏)斯即位,他任用賢人李悝為相,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此後,位於今天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魏國在列國中首先強盛起來。魏文侯重用李悝實行變法,使魏國脫胎換骨、化繭成蝶,在戰國200多年的歷史中,成為第一個強大後稱雄的諸侯國。
  • 為何戰國時期的魏國版圖,如此支離破碎?
    魏國(前403—前225)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同時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稱王至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為秦國所滅,共179年。
  • 戰國的第一霸主,擁有20萬軍隊,魏國為何最一敗塗地?
    隨著趙魏韓三家分晉,和田氏齊國的建立,戰國七雄的格局逐步形成。在戰國的初期,魏國擁有絕對的優勢,在經歷魏文侯、魏武侯的勵精圖治,魏國的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按照當時的局勢發展,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國家應該是魏國。但是接下來魏國開始走下坡路,那麼,魏國究竟又哪些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