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希平 王 威
近年來,鄉村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和產業形態,日漸從旅遊市場大舞臺的邊緣走向了中心。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老湖鎮在發展鄉村旅遊中,高度重視挖掘具有吸引力的文化「賣點」。
老湖鎮是古須句國故都所在地,境內文物古蹟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老湖人傑地靈,山川秀麗,瀕臨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平湖,是《水滸傳》中描述的「八百裡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當年水滸英雄共舉義旗,至今保留著孫二娘開辦的黑店鋪等多處水滸遺址,水滸故事也大多在這裡演繹,並逐漸傳遍五湖四海。近年來,老湖鎮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傳統文化優勢,大力實施旅遊強鎮戰略,認真做好文化覓蹤遊和生態休閒遊「兩篇文章」,精心搞好與濟南、泰山和曲阜的「三個對接」,努力走好精品興旅、產業富民、可持續發展「三條路子」,旅遊產業規模、經濟運行質量逐年大幅度提升,發展潛力日益迸發,已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發展鄉村旅遊注入鄉愁文化元素。鄉愁就是人們對故土的情感記憶,不論是窄巷老屋,還是習俗鄉風,無不讓人魂牽夢繞。鄉村旅遊正在循著這樣一個目標前行,留住村落記憶,傳承鄉土文化。老湖鎮本著「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活動為牽引、以文化創意為支撐、以名家名作為招牌、用特色文化塑骨、築魂、提神、聚人、致富,探索走好文創鄉村旅遊發展之路。現如今,沿湖45個村的移民群眾徹底告別了深度貧困,搬進社區,住上高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住上高樓,留住鄉愁,為展現東平移民奮鬥歷程,建設了東平湖庫區移民記憶館,記憶館圍繞「凝固的記憶,流淌的鄉愁」這一主題,從「遷之痛」「憶之苦」「情之切」三個方面將庫區移民從居無定所的「水上之家」,到搬進新社區、過上新生活的轉變過程生動呈現出來,讓人們在一件件老物件中喚醒過往的記憶,珍惜現在的生活。移民記憶館主要通過展品陳列展示,打造移民文化名片,留住移民歷史的根脈,讓後人世世代代牢記這段歷史,傳承、弘揚移民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融入鄉愁文化元素,將極大滿足遊客的多樣化需求,叫響一個個旅遊品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錯位發展、互為補充的鄉村旅遊開發新格局,讓鄉村旅遊在多產業融合中彰顯魅力,提升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提高旅遊業綜合效益。
發展鄉村旅遊注入傳統文化元素。發展鄉村旅遊,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要有傳承與保護意識和理念,要尊重歷史。老湖鎮有一個村叫梁林村,始建於宋朝,是歷史積澱濃厚、文化與自然景點優美的村莊,2003年被批准為山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村內文物古蹟眾多,主要有梁氏墓群,始建於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曾列為七十二皇林之一,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梁氏墓群中現在保存有部分古代梁氏官宦墓葬及石刻、碑刻等,其中立於宋代宣和七年的梁子美神道碑,是當時由徽宗皇帝親自下旨敕立,分別由太宰兼門下侍郎崇國公白時中、銀青光祿大夫少宰兼中書侍郎開國公李邦彥、通議大夫守尚書左丞開國侯趙野奉旨撰文、書丹、篆額,故此碑又稱「三丞相碑」,該碑保存完好,為國內唯一。碑文中詳細記述了當年梁氏家族的官宦興盛情況,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梁氏祠堂內還有政和七年梁子美為其八叔梁彥琛撰寫的兩篇輓詞刻石,鑲嵌於正堂牆體之中,也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梁林村不但文物古蹟眾多,歷史文化濃厚,尤其是父子二狀元、祖孫三丞相以及簡筆畫鼻祖梁楷享譽華夏,梁氏文化在東平的歷史文化中佔主導地位。梁林村還有傳統的地方戲劇曲目,主要頌揚梁氏文化的歷史戲劇有:《滿堂笏》《青袍記》《梁狀元不服老》《五福堂》,這些戲劇在當地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為弘揚梁氏文化及歌頌梁氏先輩,繼承光榮歷史傳統,由梁林群眾參與的梁氏文化書畫展覽,供群眾及外地族人參觀。成立了梁氏文化研究會,研討、挖掘歷史文化,編制宣傳材料,製作光碟,從微信群發送,會議放映等多種形式。定期邀請世界梁氏族人前來祭祖和研討梁氏文化。積極參加世界各地宗親會議,並在大會上介紹「東原梁氏文化」。老湖鎮合理利用梁林村歷史文化遺產和黃石懸崖景區旅遊資源,搞好梁氏墓群的修復,擴大景區範圍,充實歷史文化名村內涵,使自然與文化景觀觸為一體,發展特色明顯的文化旅遊產業,形成對區域旅遊發展有帶動作用的旅遊目的地,使景區更加充滿活力。加大「父子狀元」的宣傳,「父子狀元」就是梁氏文化底蘊中的一個亮點。它舉世無雙,《三字經》上有名。世界梁氏家族從1997年至今在東平開展的家族活動及文化研究,增強了凝聚力,形成了開發建設梁氏文化工程的共識,藉助世界梁氏家族宗親會這個平臺,宣傳推介梁氏文化。
發展鄉村旅遊注入水滸文化元素。老湖以水為題,放大資源優勢,打響特色旅遊,確定了「水滸故裡、江北漁鄉」的主題定位,遠推水滸文化,近推休目度假,積極做好以水滸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化覓蹤遊文章。利用國內旅遊促銷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加大項目推介,吸引有實力的大企業參與老湖旅遊開發建設。水滸影視特色小鎮項目位於水滸影視城以西,水滸古鎮碼頭以東,規劃建設兩條街,總佔地約300畝。一條街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遊農家景、享農家樂」為主要特徵,為遊客提供「品味農家菜餚、體驗水滸農耕文化、走進農家生活、欣賞水滸鄉村風情」等休閒旅遊服務項目。主要建設宋朝時期的農村田園景觀,按照水滸民俗風情建設村居民舍,房屋建造仿造宋代農村布局、結構,改變其原先的居住功能,賦予它新的商業經營價值,並融入特色商鋪、祠堂、戲樓、茶館、客棧、工藝品店,打造成水滸特色生態農家樂,成為集文化、藝術和歷史為一體的特殊的建築。第二條街主要是建造水滸藝術休閒基地,吸引文化素質較高的藝術家、攝影家、作家等人群駐足該基地,或定居,或暫住,整體提升「滸韻風情街」的文化層次,全力打造集寫生、攝影、影視創作為一體,休閒、度假、體驗、旅遊相融的水滸旅遊特色景點。以充足的客流、藝術產業與信息傳播來對接東平湖景區、水滸古鎮景區旅遊業,形成旅遊產業鏈與資源優勢互補。
發展鄉村旅遊注入漁家文化元素。「端供腔」又名「端午戲」、「端公戲」,在東平湖周圍稱為「敬河神」。「端供腔」是在漁民中流傳的民間藝術,由民間小曲、小調逐漸發展成為唱腔完整、曲目繁多的一個特有藝術形式,雖無管弦樂器伴奏,但是演唱有腔有韻,曲調曲折婉轉,敘事明快清晰,是獨具特色的原生態藝術。主要活動區域為東平湖、南四湖及運河兩岸,現在發展到黃河河口、渤海岸邊。「端供腔」有成套的規範唱腔,常用於演唱的有「七字韻」「十字韻」「疊斷橋」「上河調」「下河調」「衛調」「搖五更」等。「端供腔」有大小曲目50多個,經常演唱的有《劉文龍趕考》《張相打嫁妝》《魏徵斬小白龍》《禿尾巴老李》《會情郎》《魏九官替父》《十二小樣》等。「端供腔」的主要伴奏樂器為羊皮鼓。打鼓時使用竹篾,所用銅器有鑼、手鈸、鈴等。「端供腔」的服裝、頭飾、髯口、頭盔等與其他劇種相同。「端供腔」演出,有獨唱,有對唱,還有一人領唱、多人幫腔、兩人或三人合唱的形式。演員均由男人組成,女人不得參加。男扮女裝要包大頭或戴大發,濃妝豔抹,並根據劇情需要隨時更換戲衣。「端供腔」演出主要在舊曆年臘月,是漁民喜慶娛樂的表現形式。「端供腔」過去的演出常規,敬自己先祖,可由小班演唱;春節前,停止捕魚歡慶豐收,由大班演唱。隨著時代的變遷,家族續譜、家庭喜慶、婚娶吉日都要請人表演,演唱時間不受限制。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採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
責任編輯:楊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