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聲書到廣播劇,誰在爭奪你的耳朵?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解放日報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你有大頭」是音頻節目《大頭侃人》每期的開篇語。《大頭侃人》專講這個時代的商人,從賈躍亭、雷軍、柳傳志講到羅永浩、董明珠、馬雲。節目在蜻蜓FM上線後,至今已推出124期,總播放量達1.2億,完美踏上音頻經濟的潮流。時下,網絡音頻正改變著無數人的生活。尼爾森網聯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當前中國網絡收聽規模已達6.61億,網絡音頻內容接觸率達47.55%,八成以上網民將收聽網絡音頻作為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

從有聲書到廣播劇,音頻平臺正加快行業布局。這能否延展音頻的觸達率,進而撬動整個行業?

音頻成為獲取知識的途徑

在到處爭奪注意力的網際網路時代,音頻因其「伴隨性優勢」而受青睞。行車途中、上下班路上等碎片化時間段,成為音頻滲透的埠。可以看到,嘈雜的地鐵車廂裡,行色匆匆的人們不忘戴上耳機,耳邊響起的琅琅書聲,代表著知識型社會的你追我趕。「聽音頻,主要是為了獲取知識。」會計師張瓊說,「一堂不長的英語課、十幾分鐘的主播說書,回程路上就能聽完,都是年輕人的『充電』方式。」

「知識型節目」成為各大網絡音頻平臺的主打內容之一。國內首家在線音頻平臺蜻蜓FM成立於2011年,已聚合超過1200萬小時的有聲內容,平臺有聲書數量過萬本。在「文化必聽」板塊,平臺上線了《馬未都文化大觀》《蔣勳人文經典合集》、蔣方舟《一生之書》等由文化名人主講的音頻節目。「行業大咖本身即IP,這些節目人文屬性非常強,加上名人效應與權威性,聽眾願意付費收聽。」蜻蜓FM公關總監黃靜將高曉松的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視為標誌性事件,「播放量1.6億,音樂人變成比較主流的知識人。」而在喜馬拉雅FM上,《曉說2018》《讀者》《歷史趣談》等人文歷史類節目同樣頗受歡迎。

《大頭侃人》每天的訪問量近百萬,主播於大頭有了不少「甜蜜的煩惱」:後臺會有熱心聽友糾正他的普通話發音,或是指出講述中的知識錯誤。「與傳統電臺相比,網絡音頻節目自由度更大,從聲音的辨識度來講,就像聽鄰居在聊天。」這位曾當過記者,如今下海創業的主講者,內心一直有個主播夢,「網絡音頻帶來技術賦能,但一個好的節目,必須要有料、有趣、有乾貨,讓聽眾能獲得足夠的信息。」

聲音表達更貼近人的內心

在北京的冠聲文化錄音棚,配音演員顧然正忙於有聲書《鬥羅大陸》的錄製,這是「唐家三少」的知名網絡小說。在知識型音頻節目外,以網絡小說為主的有聲書異軍突起,迅速佔領龐大的消費市場。在蜻蜓FM上,有聲書是平臺付費音頻中復購率最高的一個類別,達到80%;有聲小說「收聽之王」《盜墓筆記》累計播放量超過60億,有聲書人均日收聽時長超過3小時。對喜馬拉雅FM而言,有聲書部分也為平臺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流量,收聽時長佔比超過60%。

「網文重劇情,連貫性強,信息密度相對比傳統出版物低,更適合音頻收聽。」蜻蜓FM副總裁吳曉晶說,目前有聲書製作也從只「求量」的粗放型轉向精細化發展,在單播、雙播外,產生了超級廣播劇、多人有聲劇等不同的節目形態。冠聲文化市場總監翟薇淇表示:「有聲書內容質量不斷提升,音頻平臺、有聲書錄製團隊會根據小說內容進行不同的創作。」

即將於4月上線的有聲書《鬥羅大陸》,便以多人有聲劇的形式呈現。「相當於閉著眼睛聽戲,有旁白和不同人的角色演繹,相對單播書,多人有聲劇無論是還原度還是劇情的演繹感,都更有吸引力。」顧然說道。通常,一萬字小說內容可轉化為一個小時的音頻,拿到原稿後,還要進行一定的「去水」編輯,刪除小說中不適宜音頻轉換的邊角內容。在顧然看來,聲音的表達更貼近人的內心,主播也好,聽眾也罷,都是聲音的「情懷者」,這也是音頻之所以打動人的地方。

此前,艾瑞報告曾指出,2017年中國有聲書市場規模達32.4億,預計2020年將超過78億。隨著市場崛起,名嘴的身價、版權方版權轉售價格、音頻製作費用乃至音頻用戶付費規模都水漲船高,呈現一片欣欣向榮。與此同時,廣播劇、有聲劇製作周期長,內容水準參差不齊、音頻滲透率低等問題仍亟待解決。業內專家認為,音頻行業內容製作還未進入成熟階段,也尚未出現眾多成熟的音頻企業,「優質內容還不夠,大眾習慣需養成,行業有眾多值得深耕的地方,期待5G成為新的增長點。」(記者 張熠)

相關焦點

  • 從有聲書到廣播劇 誰在爭奪你的耳朵
    原標題:從有聲書到廣播劇,誰在爭奪你的耳朵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你有大頭」是音頻節目《大頭侃人》每期的開篇語。《大頭侃人》專講這個時代的商人,從賈躍亭、雷軍、柳傳志講到羅永浩、董明珠、馬雲。
  • 從有聲書到廣播劇,誰在爭奪你的耳朵
    從有聲書到廣播劇,音頻平臺正加快行業布局。這能否延展音頻的觸達率,進而撬動整個行業?  音頻成為獲取知識的途徑  在到處爭奪注意力的網際網路時代,音頻因其「伴隨性優勢」而受青睞。行車途中、上下班路上等碎片化時間段,成為音頻滲透的埠。可以看到,嘈雜的地鐵車廂裡,行色匆匆的人們不忘戴上耳機,耳邊響起的琅琅書聲,代表著知識型社會的你追我趕。
  • 有聲書:精耕細作出精品
    無論是早晚高峰上下班,還是出差旅行,抑或是居家做飯、帶娃、打掃衛生,打開有聲閱讀APP,就可以收聽到經典名著、網絡小說、童話故事等各類內容豐富的資源。第十七次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有三成以上(31.2%)國民有聽書習慣。用戶的喜愛也讓「耳朵經濟」成為熱詞。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8億元,同比增長55.1%;用戶規模達4.9億。
  • 用耳朵去「閱讀」!有聲閱讀悅心悅耳體驗從何而來?
    有聲書主播通過發揮聲音的想像力,讓聽眾充分感受到書籍自身價值之外的演播藝術價值。 這悅心更悅耳的「閱讀」體驗從何而來?哪些有聲書最受歡迎?記者近日採訪了部分業內人士。 從文字到聲音 形式出新出彩 一本有聲書從無到有需要經歷版權引進、音頻生產、策劃運營、渠道分發等多個環節,才能最終被用戶收聽到。由於版權、製作、編輯、運營等方面的成本較高,並非所有書籍都適合推出有聲版本。據了解,原創網絡文學、熱門影視文學和經典作品是目前有聲書中最受歡迎的門類。
  • 從混沌到秩序,四十億有聲書市場嬗變
    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音像中心出版發行了《世界名著半小時》一套磁帶,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發布實體有聲書。當時的有聲書主要以磁帶和光碟為載體。2000年以後,有聲書逐漸從實體往網絡平臺發展,湧現出「聽書網」、「天方聽書網」、「靜雅思聽」等一批聽書網站。在中醫藥大學就讀的鐘華,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培訓公司。因為製作課程需要,早早接觸到了當時並不常見的網際網路和錄音軟體。
  • 耳朵代替眼睛:有聲書能否帶來閱讀方式新變革?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的變化,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如今的「聽書」(即有聲閱讀),當碎片化的時間成為網際網路爭奪的重點後,用耳朵代替眼睛,逐漸讓閱讀有了更多可能。在2019北京圖書訂貨會上,有多位讀者和出版業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喜歡「聽書」的人群在逐漸擴大,未來也許會成為數字出版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 耳朵經濟已來,如何打通全場景生態最後一公裡?
    「《六爻》《他從火光中走來》《我身上有條龍》《贅婿》……好故事好聲音,包你越聽越上頭!」自微博話題「越聽越上頭的廣播劇」登上熱搜以來,微博上網友們關於廣播劇的自發安利就一直沒斷過。這也讓人意識到,原本以為聽有聲書、廣播劇、播客、音頻故事只是小部分人的愛好,其實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有了破圈的苗頭。與此同時,音頻用戶的使用場景也逐漸豐富了起來。
  • 2018年中國廣播劇研究會理事辦公會議代表提案
    這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移動音頻市場崛起初期,各家平臺已圍繞有聲讀物展開版權和主播的布局。特別是在大平臺、多品類策略的影響下,移動電臺應用和移動聽書應用的界限日益模糊,包括有聲書、廣播劇、相聲、脫口秀等在內的多個內容品類相繼被移動音頻平臺納入整體版圖。其中,產業鏈發展成熟、在內容儲備量佔據優勢的有聲書板塊優先迎來了由量到質的改變。
  • 盤點那些讓你耳朵懷孕的有聲小說
    九、《修真十萬年》 演播 :北冥有聲科幻和修真結合的一部小說,個人比較喜歡八、《最後一個道士》 演播 :胖書生書生的聲音非常有磁,這部小說值得去聽>七、《無罪謀殺》 演播 :有聲的紫襟非常好的一部破案懸疑類小說,故事的情節很緊湊,值得一聽。
  • 酷我暢聽推懸疑廣播劇巨作《北洋夜行記》,匠心打造品質有聲內容
    由魔宙、酷我音樂及酷我音樂旗下新品牌酷我暢聽、枡榮文化聯合出品的民國懸疑廣播劇《北洋夜行記》於6月12日正式登陸酷我暢聽app,每周五12:00更新。廣播劇上線以來,強大的配音陣容,影視級的後期製作,加上《北洋夜行記》IP的重磅加持,受到了廣大懸疑廣播劇粉、IP粉等的喜愛。
  • 當30%的國民用耳朵去「閱讀」
    原標題:用耳朵去「閱讀」——有聲閱讀行業微觀察 如今,越來越多人愛上了聽書。第17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31.2%的國民有聽書習慣,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聽書率較上年平均水平分別提高4.3%和8.5%。有聲書主播通過發揮聲音的想像力,讓聽眾充分感受到書籍自身價值之外的演播藝術價值。
  • 網文IP改編熱,廣播劇如何突破次元壁?
    同時,書內有 7 個主要角色的粉絲群人數超過百萬。根據市場反饋數據,IP的商業價值也正凸顯,除將網文整理成冊出書外,漫畫、有聲書也隨之推出。 6 月 19 日開始,《詭秘之主》又換了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同名改編廣播劇來了。
  • 書 盡情聽 出版社配套推出有聲書 專業人士參與製作
    核心閱讀閱讀可以有很多種樣式,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再到被稱為「耳朵經濟」的有聲書,三種形態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無論是上下班路上、做家務或者睡前放鬆,音頻在人們的生活場景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聽,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今,有聲書市場仍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有很大增長潛力。
  • 從遭受冷遇到資本湧入——在摸索中前行的廣播劇「吸金」之路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歷,上班的時候無法看小說或者劇,聽音樂又有些無聊,閱讀器自帶的AI朗讀,顯得有點生硬。或者在開車時,看視頻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聽音樂可能讓自己犯困。我們在許多生活場景中,相比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的適用範圍更加廣。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各類音頻APP,比如喜馬拉雅,荔枝,蜻蜓,貓耳等。都推出了有聲書,精品電臺,廣播劇等節目。其中廣播劇,現在正以一種新的姿態逐漸站在了投資者的視線之中。
  • 文學閱讀有聲化 當移動閱讀遇上聽書APP
    前段時間校園青春題材的同名電影《左耳》熱映,再次掀起了原著小說的話題熱度,在這個IP資源開發極盡所能的時代,《左耳》的電子書及移動端小說閱讀量也都全面開花。不僅如此,與電影同步上線的《左耳》廣播劇也收穫了非常可觀的關注度及點擊量。
  • 聊一聊英文廣播劇
    廣播劇在英語中被稱為audio drama,這是一種僅僅依靠聲音的藝術表現形式。廣播劇最早在上世紀20年代在英美等國興起,在40年代達到繁榮。後來隨著電視的普及,廣播劇的流行度逐漸下降,但在英美等國仍然有一批忠實聽眾。提到廣播劇,就不能不提到它和有聲書的對比。兩者看起來似乎差不多,但其實有很大區別。
  • 有聲書主播上榜福布斯:內容創業正進入音頻時代
    在喜馬拉雅6億用戶中,移動有聲書用戶主要以年輕人為主,2018年Q1數據顯示,30歲以下用戶63.4%,其中24歲以下的佔33.8%。但具備高消費能力的中年用戶數也在不斷上升中。整個2018年Q1階段,移動有聲書用戶中,31歲到40歲用戶佔24.4%,41歲以上的佔12.2%。
  • 《挪威的森林》電子書和有聲書來了
    《挪威的森林》電子書和有聲書來了 原標題:   《挪威的森林》配音者吳磊  北京青年報訊(記者 張知依)北京青年報記者從上海譯文出版社獲悉,在上海書展活動現場,上海譯文出版社數字業務平臺推出了村上春樹的「電聲版」——電子書和有聲書
  • 《安家》破圈廣播劇 「聲音大片」時代來了嗎?
    每經記者:杜蔚 董興生 每經編輯:杜毅最近宅家避疫的你,是不是被《安家》刷屏了?這部由六六編劇,孫儷、羅晉主演的都市劇釋放出強大吸睛力,在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的收視率破2,前18集在騰訊視頻的總播放量達13.2億。截至3月2日,微博主話題#安家#閱讀量達37億。
  • 耳朵裡的金礦,終於藏不住了
    前些天,一個名為「阿北給廣播劇建立條目你就是我爹」的豆瓣小組被建立並引起了網友討論。簡單來說,由於廣播劇難以被分類到豆瓣的「書影音」條目體系中,常年以來大量優秀的廣播劇作品沒能得到合理的展示。而隨著最近一部由網絡文學熱門IP《劍來》改編的廣播劇在酷我暢聽上線,大量新粉的湧入終於將這個壓抑許久的需求推到了臺前,聽有聲書的人確實越來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