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逝世,終年65歲。林清玄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多家媒體記者、主編等職,從17歲便開始發表作品,其中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創作。他的創作數量頗豐,既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得獎最多的一位,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作者:楊涵
林清玄,1953年出生於中國臺灣省高雄旗山,著有《蓮花開落》《溫一壺月光下酒》《白雪少年》等。
長期以來,林清玄飄逸靈動、不乏哲理的散文風格受到了不少讀者的追捧和喜愛。他的《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曾入選人教版和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本;隨手翻開伴隨一代人成長起來的《讀者》或《青年文摘》,我們也經常能讀到他「清而不玄」的文章。
儘管對有的讀者來說,林清玄的文字是「標準的雞湯」,過於缺乏鋒芒,難以給予人閱讀的痛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文章的確具備一定的現實關懷,給不少讀者帶來了心靈上的撫慰。
林清玄的所有作品裡,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文章倒不是他那些文風華美的人生哲理,而是一篇寫親情的《母親的期待》。在這篇文章中,林清玄寫了自己的母親和一個從小便「個性古怪」的自己。母親由於無法理解兒子的「獨來獨往」,生出了傷心,「那時莊稼囝仔很少像你這樣獨來獨往的,滿腦子不知在想什麼,有一次我看你坐在田岸上發呆,我就坐在後面看著你,那樣看了一下午,後來我忍不住流眼淚……」許多年過去了,我始終記得這個默默在兒子身後流淚的母親形象。
《人生幸好有別離》 林清玄 著
《人生幸好有別離》是林清玄生前的最後一部作品,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8年是諸多大師隕落的一年,有感於此,這一部散文集收錄了林清玄關於「生離死別」等等人生終極話題的思考。如今,此書成了林清玄的絕筆,這亦是命運的巧合。「這世界上的人為什麼大部分都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呢?」林清玄在《惜別的海岸》一文裡問道,隨即作出了回答:「因為真花會萎落,令人感到親切。」面對死亡,我相信他是豁達平靜的。
《惜別的海岸》(節選) 作者:林清玄
在恆河邊,釋迦牟尼佛與幾個弟子一起散步的時候,他突然停下腳步問:
「你們覺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還是無始生死以來,為愛人離去時,所流的眼淚多呢?」
「世尊,當然是無始生死以來,為愛人所流的眼淚多了。」弟子們都這樣回答。
佛陀聽了弟子的回答,很滿意地帶領弟子繼續散步。
我每一次想到佛陀和弟子說這段話時的情景,心情都不免為之激蕩,特別是人近中年,生離死別的事情看得多了,每回見人痛心疾首地流淚,都會想起佛陀說的這段話。
在佛教所闡述的「有生八苦」之中,「愛別離」是最能使人心肝摧折的了。「愛別離」指的不僅是情人的離散,指的更是一切親人、一切好因緣終究會有散滅之日,這乃是因緣的實相。
因緣的散滅不一定會令人落淚,但對於因緣的不舍、執著、貪愛,卻必然會使人淚下如海。
佛教有一個廣大的時間觀點,認為一切的因緣是由「無始劫」(就是一個無量長的時間)來的,不斷地來來去去、生生死死、起起滅滅,在這樣長的時間裡,我們為相親相愛的人離別所流的淚,確實比天下四個大海的海水還多,而我們在「愛別離」的折磨中,感受到的打擊與衝撞,也遠勝過那洶湧的波濤與海浪。
不要說生離死別那麼嚴重的事,記得我童年時代,每到寒暑假都會到外祖母家暫住,外祖母家有一大片柿子園和荔枝園,有八個舅舅,二十幾個表兄弟姊妹,還有一個巨大的三合院,每一次假期要結束的時候,爸爸來帶我回家,我總是淚灑江河。有一次抱著院前一棵高大的椰子樹不肯離開,全家人都圍著看我痛哭,小舅舅突然說了一句:「你再哭,流的眼淚都要把我們的荔枝園淹沒了。」我一聽,突然止住哭泣,看到地上溼了一大片,自己也感到非常羞怯,如今,那個情景還時常從眼前浮現出來。
不久前,在臺北東區的一家銀樓,突然遇到了年齡與我相仿的表妹,她已經是一家銀樓的老闆娘,還提到那段情節,使我們立刻打破了二十年不見的隔閡,相對而笑。不過,一談到家族的離散與寥落,又使我們心事重重,舅舅舅媽相繼辭世,連最親愛的爸爸也不在了,更覺得童年時為那短暫分別所流的淚是那樣真實,是對更重大的「愛別離」在做著預告呀!
「會者必離,有聚有散」大概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可是在真正承受時,往往感到無常的無情,有時候看自己種的花凋零了、一棵樹突然枯萎了,都會悵然而有溼意,何況是活生生的親人呢?
「愛別離」雖然無常,卻也使我們體會到自然之心,知道無常有它的美麗。想一想,這世界上的人為什麼大部分都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呢?因為真花會萎落,令人感到親切。
(原標題:林清玄的最後一書,談的恰是別離)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