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京報記者從作家土家野夫及臺灣九歌出版社獲悉,著名臺灣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林清玄病逝,享年65歲。
這位從17歲開始發表作品,著作等身,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並稱為「臺灣散文八大家」的作家,與時間賽跑,曾說「林清玄有一天一定會死,假如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
對於生死,他豁達、釋然。正如他與人所說的,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常想一二,便會覺得,幸好,人生有離別。
2016年8月19日,作家林清玄在廣州市琶洲會展中心的讀者見面會上演講。視覺中國
與時間賽跑 還是輸給了時間
去世的消息來得猝不及防,因為就在1月22日上午9時32分,林清玄的微博還在更新消息,上面寫道:「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字裡行間,有著他一如既往的禪意。
公開資料顯示,1953年,林清玄生於臺灣高雄,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
自17歲開始發表作品後,林清玄走上文學之路。他是臺灣地區作家中最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最多的一位,30歲前即得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和已故的三毛、席慕蓉等並稱為「臺灣散文八大家」。
32歲,林清玄入山修行。3年後出山,他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40歲,他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同時創作「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
林清玄的作品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回憶。作為一代國人的文學啟蒙者,他的作品多次選入語文課本。《和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等作品仍叫人記憶猶新,然而與時間賽跑的人最終輸給了時間。
2015年,作家林清玄現身南國書香節。視覺中國
微笑著來到人間 與書相伴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家屬證實林清玄被發現於今晨,在臺灣的家中安詳去世。作家土家野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林清玄家屬已在籌備治喪事宜,近期將於臺北舉行追悼會。
人們常常是哭著來到人世間,在扮演不同種角色後,最後又哭著離開這個世界。而林清玄的人生歷路,卻是從微笑開始。
他曾在2018寧波書展上透露,家裡共有18個兄弟姐妹,自己排行十二,有11個哥哥,都是清字輩。
他說,自己出生時沒有哭,而是帶著微笑,父輩不識字,給他取名為「清怪」。在登記戶口時,「沒想到工作人員說,還是用『玄』字吧,當時他正在看一本名叫《清玄道長》的書。」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窮吃不飽飯。那時,對於林清玄來說,幸福很簡單,就是能連喝三瓶汽水,然後打出嗝。
林清玄小學三年級就立下志向,要當一名作家,這對於一個窮苦的家庭,讓人不敢相信。中學之後,他離開家鄉,當過搬運工,擺過地攤,在洗衣店工作,甚至當過殺豬的屠夫。
但窮苦沒有使其志向消退,林清玄一直堅持每天寫點東西。「你的願望會決定你的人生。你出生在哪裡?你的條件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內心有沒有強大的願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
2017年,在一次活動中,面對讀者,他這樣說道,「林清玄有一天一定會死,但我會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假如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
2014年04月11日,在江蘇蘇州,林清玄舉行《從人生的最底層出發》的主題講座。視覺中國
「常想一二 懂得珍惜」
林清玄生前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諸多貢獻。談到兩岸文化交流時,他曾表示,「兩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化。」
林清玄曾說,「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陸,走過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陸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是,我和這些作家是沒有什麼分別的。作為中華文化傳統下的作家,我們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創作包容力更強的文化。」
資料顯示,2017年開始,林清玄成立林清玄文學會和林清玄讀書會,聯合全國多位教育專家、作家、育兒專家等,在全國開展公益讀書項目。
旁人曾點評,林清玄用一顆菩提之心關注現世人生,顯現出博大的悲憫情懷。除了一直熱心於扶教助學公益活動,曾見過林清玄的讀者,對林清玄以「修禪」之心保持的良好心態印象深刻。林清玄曾多次做客南國書香節。每每公開做演講,講座現場均座無虛席。
林清玄修禪已久,為人豁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一文中,他曾提到,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命裡不如意的事情佔了絕大部分。但是扣除了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欣慰的事情。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的不如意所打倒。
2018年12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人生幸好有別離》,成為林清玄最後一本散文集。
在書中,林清玄覺得,「生死離別」為人生大事,是每個人難以逃避,又常常充滿困惑的論題,但都被他的「幸好」一一化解。人間有味是清歡,人間幸好也有離別。
(部分內容綜合媒體報導)
新京報記者 李一凡 王洪春 周世玲
編輯 潘佳錕 校對 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