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衝武藝高強,但王倫卻嫉妒心作祟,容不下他。其實這是很多人都認同的書裡面的答案。不錯,書中寫王倫是落第秀才,本身沒什麼武藝,依靠杜遷宋萬坐上了這個梁山之主,也知道曾經受過柴進的資助。但我不想把原因想的這麼簡單,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更新穎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呢?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間想了一個新的觀點:這其實是王倫和林衝是兩個不同群體的人,王倫講的是人情世故,而林衝講的是江湖道義。兩人認知的矛盾決定了王倫不會收留林衝。
王倫上山,坐了梁山的這把交椅。其實是把梁山當作了自己的財產。這話其實也是對的。畢竟梁山是自己和杜遷宋萬打下的江山,這是我的家,我喜歡留誰,想趕誰走還不是我說的算的事情嗎?
這就是王倫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講的是和為貴。講的是我的利益,我的底線和社會的交集。以我的利益為先。
王倫既然把梁山當作自己的財產,自然是想方設法去保護。所以不光是林衝上山遇阻,凡是對他有威脅的人,他都要設法去攆下山。因為我的家我說的算,我的財產需要我來保護。
所以當王倫覺得林衝有威脅,武藝太高強,自己控制不住的時候。他就要想辦法了,但還要考慮柴進的面子呢,還要從人情世故出發,講他的和為貴呢。這時候王倫想出了納投名狀,設了個門檻,你達不到,那不好意思,不是我不留你,而是你達不到要求。咱們也不至於撕破臉。
你看,王倫還是充分顧及了柴進的臉面和恩情,我是要留林衝的,可是他達不到條件自己走了呀。他要的是這個結果。
同樣的,晁蓋等人上山,王倫連投名狀都沒有納,門檻都沒設下,直接送錢就讓他們下山。因為我跟你沒交情,也沒有熟人中間人情要顧慮。我送你金銀,已經很給面子了,我的家不留你,你自覺下山最好。
按理說王倫所思所想也沒有什麼不對,可為什麼卻遭到了林衝的火併,連命都搭上了呢?這裡就要看看林衝,晁蓋等人的梁山屬於什麼性質了。
江湖道義是水滸傳中的一個特色,是屬於江湖中人的,不是好漢大都不了解。王倫自然更不了解,他只是一介書生,落第秀才。
水滸中的江湖道義講的是義字當先,兄弟走投無路,那是一定要兩肋插刀,肝膽相照的。
同樣是書生,宋江是懂得江湖道義的,跟王倫大大不同,這也是宋江受人愛戴的原因,並不單單是他仗義疏財的結果。宋江在救晁蓋等人的時候,晁蓋是怎麼說的呢?
晁蓋道:虧殺這個兄弟,擔著血海也似干係,來報與我們。---水滸傳第十八回
宋江雖然講求的是俠義,對晁蓋來講,這個兄弟結交的就不冤枉,是十分講江湖道義的,所以後來晁蓋也匯集整個梁山來劫法場救宋江,因為義字當先,有恩必報,這是江湖人要講究的規矩。
明白這個道理,整本水滸傳讀起來就頗為順暢。朱仝為什麼寧可自己散家財,受牢獄,也要放走宋江,雷橫。魯達為什麼要救林衝,武松為什麼幫助黑社會施恩打蔣門神。柴進為什麼要養著這幫社會閒散等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因為這是江湖中人講究的道義,兄弟走投無路,至少要儘自己所能幫助才算義氣。
所以在林衝的眼中,身處江湖,無處藏身的時候,我來求救於你,至少要收留於我。這樣才算江湖道義。可見王倫的認知與林衝的實在是不一樣。
到了晁蓋要上山聚義這裡,王倫的表現更是惹怒了林衝,晁蓋等人義氣深重,這幫豪傑你不收留,怎麼能說得過去呢?不想在江湖混了嗎?
晁蓋和王倫談話。但提起聚義一事,王倫便把閒話支吾開去。吳用把眼來看林衝時,只見林衝側坐交椅上,把眼瞅王倫身上。---水滸傳第十九回
這時的林衝是以江湖道義來衡量這件事情,認為梁上收留幾個豪傑是應該應分的事情,自己上山的時候可以忍,為了兄弟義氣,江湖道義,林衝是不能忍的,這時節的林衝的表現,已經隱隱有些不耐煩了。但王倫卻是按照人情世故來處理的,先拿幾錠大銀,然後委婉說辭,不傷了和氣:
三四個人去不多時,只見一人捧個大盤子,裡面放著五錠大銀。王倫起身把盞,對晁蓋說道:感蒙眾豪傑到此聚義,只恨敝山小寨,是一窪之水,如何安得許多真龍?聊備些小薄禮,萬望笑納,煩投大寨歇馬。---水滸傳第十九回
這是把梁山當作自己的買賣,不願意別人摻合,攆人走的說辭,但是還不想傷了和氣。
林衝怎麼會知道王倫的理念呢?怎麼會知道王倫講的是人情世故那一套,而不是江湖道義那一套呢?林衝有段自白:
林衝拿住王倫罵道:你是一個村野窮儒,虧了杜遷得到這裡。柴大官人這等資助你,綢給盤纏,與你相交。舉薦我來,尚且許多推卻。今日眾豪傑特來相聚,又要發付他下山去,這梁山泊便是你的!----水滸傳第十九回
林衝這話有幾個意思:
林衝還是從江湖規矩這方面談起,先說梁山泊不是一個人的,是有德居之。無論哪方面王倫也沒資格當寨主。對我不講義氣也罷,對晁蓋等人也不講義氣就說不過去。
而相反方面也印證了,王倫還是那一套人情世故,把梁山泊當自己的私人財產了。
最後就是林衝為了江湖義氣為重,火併了王倫。
結語:林衝火併了王倫是因為兩人的觀念大不相同,一個是人情世故,一個是江湖道義。結果林衝最後火併了王倫,反方向看,王倫容不下林衝也是正常的。
【本文由小狠解讀發布,2020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