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千千萬,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大家提起的一個詞非「吃土」莫屬。這個詞原本是網友自嘲沒錢吃飯只能在家門口挖土充飢,後來慢慢發展成了對過度消費的一種形容。這不,今年的「雙十一」剛落下帷幕,很多同學都表示沒控制住體內的洪荒之力,之後的日子都得靠「吃土」過活了。
「土」表示自己瑟瑟發抖想靜靜。今天我們就拋開世界賦予土的種種含義,來還原土壤真正的面貌吧!
什麼是土壤
土壤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和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四種物質組成。
土壤是怎麼形成的
土壤是環境中各種要素綜合作用而成的產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
●成士母質
成土母質這個詞聽起來比較陌生,它其實就是巖石的風化產物。什麼是風化呢?在溫度、水、空氣、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者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許多鬆散物質,這一過程就稱為風化。成土母質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它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狀況,還會影響土壤的質地。
●生物
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對土壤形成的影響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動植物的殘體可以為土壤提供有機質。而有機質又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植物還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質、水和大氣中的氮、磷、鉀、鈣、鎂、硫等營養元素選擇性地加以吸收,儲存在生物體內,並隨生物殘體的分解釋放到土壤表層。這種循環不斷進行,就會使土壤表層富集營養元素。
●氣候
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會受到溫度和降水量的影響。在溼熱地區土壤形成的速度比乾冷地區快得多。與乾冷地區相比,溼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溼環境有利於土壤有機質積累,而乾旱、高溫地區土壤有機質積累少。總體而言,氣候的分布規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規律。
●地貌
地貌對土壤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山頂與山麓、陽坡與陰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土壤發育不同。從山頂到低平窪地,由於成土母的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時間
在上面幾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釐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人類
除自然原因外,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也極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就會形成有利於農業生產的耕作土壤。
土壤都有哪些顏色
如果你去過北京中山公園,一定會對其中的明清社稷壇印象深刻。社稷壇上按照方位鋪著五種顏色的土壤:東方為青色、南方為紅色、西方為白色、北方為黑色、中心為黃色。
選取這五種顏色的土是因為這是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土壤類型。既然都是土壤,為什麼會呈現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色彩呢?
其實,土壤顏色主要取決於其中腐殖質的含量和礦物質的成分。
●青土
東部東臨大海,是一個相對多水的環境,土壤當中的氧化鐵(Fe2O3)會在時間的作用下逐漸被還原成氧化亞鐵(FeO),而氧化亞鐵呈灰綠色,也就是古人常說的「青」。
●白土
在西部我們可以觀察到白色的土壤,這是由於西部氣候乾旱,土壤類型基本以鹼土和鹽土為主,這樣的土壤中富含鈉鹽、鎂鹽等白色礦物質。加上可溶性鹽在土壤表層聚集,所以看起來就是白色的。
●紅土
我國南方天氣悶熱潮溼,在這樣的環境裡,土壤中的礦物質會發生快速崩解。大量易溶於水的礦物質會被雨水帶走,而鐵、鋁之類的不活潑元素,會沉澱在土壤中。再進一步氧化時,紅棕色的氧化鐵(Fe2O3)和白色的氧化鋁(Al2O3)就會在土壤中渲染成為磚紅色。
●黑土
一說到黑土我們就會想到東北,這裡的氣候相對溼潤並且非常寒冷,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會大大降低,有機質降解的速度也會變慢。隨著腐殖質不斷地累積,黑色不斷加深,最終土壤就會變成肥沃的黑土地。
●黃土
說到黃土,我們就會想到黃土高原,黃土的有機質含量是最少的,但是又因為它的顆粒非常細膩,便於耕作,所以我們的祖先很多年以前就來到此地繁衍生息,這裡也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地。
當然,土壤的顏色遠不止這些,還有藍、深藍、灰藍、灰白、棕、黃棕、紅棕、暗棕等等。
所以,那些準備要「吃土」的同學們,你們會選擇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