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自然流傳下來很多民間習俗,其中吃重陽糕就是重要習俗之一。有關重陽節吃重陽糕,古代流傳著一個傳說故事,具體故事內容是什麼,隨小編一起來文中瞧瞧吧。
由於沒有山的地方無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為專在重陽吃,就被命名為「重陽糕」。唐時,因為劉禹錫在做詩的時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叫做「題糕」。《邵氏聞見後錄》載:「劉夢得作《九日》詩,欲用『糕』字,以《五經》中無之,輟不復為。」這樣,才被宋祁開玩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代豪。」
重陽節最主要的時令食品,就是這重陽糕。唐代詩人劉禹鍚曾想把「糕」字寫進重陽詩裡,後又覺得此事不容易辦,因為古書裡糕字入詩的成例很罕見。宋代詩人寫重陽糕的就多了。可見重陽糕在唐代就開始有了,而到宋代就更流行了,甚至連北宋時居於祖國北方的金國人也模仿漢人的風俗,在重陽節吃糕。
明代《五穀俎》說,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因為並不是每人都能在重陽節那天登高,有的地方無高處可登,有人體衰無力登高或因事來不及登高,就以重陽糕來代替一下,取「糕」、「高」兩字諧音,有良好的祝福之意。
蘇州人用米粉蒸糕,大多是棗泥、豆沙餡,或加以慄子,亦有用肉者。以前店鋪或考究的人家還在糕上插上紅、黃、綠三色小旗,小孩尤其喜歡。
重陽節流行吃「重陽糕」,大概有4種說法:
一種是祛邪避災。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
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
三是敬老之舉,江南流行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
四是祝福之意,「重陽吃糕,百事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