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幕——宇宙的模型
我在提議會幕是小宇宙時,傾向視至聖所為代表大地。我這樣做,與那些視至聖所為 象徵天堂的人不同。Barker 支持一種兩部分代表的解釋:「聖殿的建築物代表宇宙。它們是有秩序的受造世界的中心,它生命和穩定的來源。聖所代表伊甸園,受造的世界,至聖所是天堂,神同在的地方。
這裡的問題在於,如果把伊甸園和天堂或神的國度之間做一些區分,使者三者不能等同,那麼詮釋的危機就出現了。如果我們認為聖所既是回溯伊甸園,也指向將來的天堂或新天新地,那麼問題就不會存在。在其他地方寫道:「hekal 代表地球,而至聖所代表天堂;它們之間是將聖所和至聖所分開的幔子(出二 十六 33)。幔子代表可見世界和不可見世界、時間和永恆之間的界線。(這個說法是比較玄乎的)」採用稍為不同的進路畢爾寫道:「以色列聖殿的三部分代表宇宙的三部分:外院象徵可見的地球(包括陸地和海,人類居住的地方);聖所主要代表可見的天(雖然也有園子的象徵;他之所以這樣判斷,是因為聖所的布置帶有很多宇宙本身的特徵);至聖所代表宇宙中不可見的天,神居住的地方(顯然甚至連一年進入一次的大祭司也不 能看見,因為他要將香放在火上,產生煙雲,擋著他的視線;參:利十六 32)。」)
支持這點的論據並非毫無爭議,因為很多證據都是次要的。例如:有人指出,古代近東的聖殿往往被視為小宇宙,宇宙的模型。(Nelson 指出,在埃及,神廟(聖殿)被「描述為世界的小宇宙。它的天花板漆成藍色,代表天,有很多金色的星星。聖殿的地面同樣被視為大地,植物從中生長》」Nibley 寫道:「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總結一百個近期的研究:殿宇無論好或壞,都是符合宇宙比例的模型。Dumbrell 評論說:「會幕或聖殿代 表宇宙,而神的計劃最終是一切受造之物都變成這樣。)後來,會幕作為小宇宙的觀念轉到聖殿。作為理想宇宙的模型,會幕和聖殿是設計來提 醒人們,神原來對世界的目的。
註:以上內容為出自T. D. 亞歷山大的《聖經神學導論——從伊甸到新耶路撒冷》一書,內容自譯並略作修改、整理後製作為課程,一共70多講,每講20分鐘左右,一共150元。文章只是課程的部分摘錄,若讀者對本課程感興趣,可以添加jmchow09(微信號)或掃描以下二維碼報名(加好友請註明加來意):- END -
為基督,為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