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幕的意義
在神將以色列人領出埃及,未進迦南之前,神在西奈曠野吩咐以色列人為他造帳幕。詳細的內容記載在出埃及記二十五章至四十章。出埃及記用這麼多的篇幅記述有關帳幕的建造,可見帳幕的重要性。那麼,帳幕為何如此重要呢?
首先,帳幕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八節被稱為「聖所」,在二十五章九節稱為「帳幕」,這兩個詞在原文都是「居所」的意思。兩個名稱都是指一個物品,照此理解,帳幕就是神在地上的神聖居所。在帳幕建成豎起之日,上帝的榮耀更是充滿其中,並停留在帳幕裡面,與以色列人同住。帳幕在《利未記》也被稱之為「會幕」,就是「相會之幕」的意思。這個詞更能反映出神與他百姓之間是何等的親近,神在會幕中向以色列人說話,神不僅與以色列人同住,也願意與他們彼此相交。正如霍志恆所說:「會幕不但象徵了神住在以色列當中,更實在的是神在會幕當中住在以色列人中間。」
其次,帳幕的結構、建造材料和物件的擺設,也顯出它的重要性和神聖性,以及神是如何在會幕中借著會幕中的物件與以色列人相交的。在《出埃及記》中記載神吩咐摩西建造會幕的過程中,多次提到要摩西謹慎,必須按照神在山上所指示的樣式建造(出二十五9、40,二十六30,二十七8)。因為地上的會幕是天上帳幕的象徵和縮影(來八5)。會幕是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外院、聖所和至聖所。在外院有祭壇和洗濯盆,祭司為以色列人的罪在祭壇上向神獻祭贖罪。在聖所中,有燈臺、陳設餅桌子和香壇,這三樣都是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象徵。在至聖所裡面存放著至高神的約櫃。約櫃象徵神在以色列人中設立他的寶座。約柜上的基路伯,他們代表著神在天上之寶座周圍的天使。正如亞歷山大指出,會幕的各種特徵顯明它就是神在地上的居所,以色列人借著會幕中不同物件和行動所預表的,經驗神的同在。而且,會幕被搭建在十二支派的中央,十二支派圍繞會幕安營,就是神在以色列人中間同在和統治的象徵。因為在古代近東,國王的帳篷都是搭建在營地的中央。
由於會幕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時期建造,等到以色列人結束了曠野的漂流,得迦南地為業之後。大衛之子所羅門為神在耶路撒冷建造聖殿,於是聖殿就取代了會幕,作為神在應許之地的一個永久性的居所。畢爾和金恩描述聖殿如此說:「會幕是一種移動的聖殿,而後來的耶路撒冷聖殿則是固定式、不可移動的聖殿。」雖然固定的聖殿取代了移動的會幕,聖殿也比會幕更加的宏偉,但會幕的功能和意義在聖殿裡繼續延續。神昔日在曠野中怎樣住在會幕中,與以色列人同在,引導、供應和賜福給以色列人,如今神也怎樣透過耶路撒冷的聖殿住在以色列人中間,統治以色列人。所以在詩篇中,聖殿被稱之為「萬軍之耶和華的居所」(詩八十四1)。正如威廉森所說:「聖殿就是國王的宅邸,是神在地上居住的地方。」
神透過聖殿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並計劃通過以色列人將他的居所擴展至全地。然而以色列人卻如亞當背道,他們離棄上帝去侍奉列國的偶像。所以因著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罪,神的審判臨到以色列人和迦南地,城牆被拆毀,聖殿被火焚燒,以色列人也被擄至巴比倫,似乎重現了亞當被趕出伊甸園的場景。那麼上帝國度的應許和計劃,會因著以色列人的被擄和聖殿被毀而落空嗎?決不會的!在先知書中,上帝應許以色列人必將歸回,重建聖殿,而且萬國的人民也將和以色列人一同歸回,在聖殿中事奉神(賽二1-4,彌四1-3)
主前516年,聖殿在省長所羅巴伯、祭司約書亞以及先知撒迦利亞、哈該的領導和催促下完成重建。然而神在先知書中的應許並沒有在第二聖殿完全實現,因為第二聖殿沒有應驗先知所預言的萬國人民歸向聖殿事奉神。亞歷山大認為,是猶太人的罪阻礙了萬國人民歸回聖殿,使耶路撒冷的聖殿無法實現神的計劃,但是神將建造一個全新的聖殿取代現存的舊聖殿。
到了新約,我們發現物質性的聖殿轉化成一個人,他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記著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翻譯成中文的「住」也可譯為「支搭帳幕」。在上文已經論述帳幕是聖殿的雛形,是聖殿還未建造以前,神與以色列人同在的地方,使徒約翰將道成肉身與舊約的帳幕連繫起來,就是要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是真會幕,神要在基督裡與他的子民同在。
在耶穌潔淨聖殿和猶太人爭論時,他向猶太人表明他就是真聖殿。約翰福音二章十九至二十一節說:「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猶太認為耶穌所說的殿仍舊是物質性的殿,約翰解釋說耶穌是以他的身體為殿,聖殿不再是一個物體,而是一個生命體。拆毀聖殿就是指向耶穌的死,而三日內再建立起來是指向耶穌死後三日的復活。因此,神與人同住的居所,從象徵性的耶路撒冷聖殿轉移到道成肉身的耶穌身上,耶穌基督成為真正的聖殿。
通過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和復活,使神與人同住的計劃得以真正實現,他的名被稱為「以馬內利」(就是「神與人同在」的意思)。在基督裡,舊聖殿裡的一切預表性的物件和行動變成了實際。人的罪因著耶穌的獻祭得到赦免,得以與神和好。在基督裡,神的國度得以擴展,因為他是為萬人而死,是萬人的救主(提後二5-6)。正如高偉勳所說:「救恩的策略,就是神借著基督,通過基督所成就的工作,重建神的國度,而神的國度就是建立在基督裡。」
教會因著與基督屬靈的連接,在新約聖經中也被稱為神的殿、主的聖殿或聖靈的殿(林前三16-17,六19;林後六16;弗2:21)。這些經文表明,教會延續了在基督裡的國度的發展。舊約中有關聖殿的預言首先應驗基督身上,因為他是道成肉身的聖殿,後來也應驗在教會身上,因為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載了教會的開始,其中有幾個關鍵的因素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首先是聖靈的降臨,其次是道的宣講,然後是三千人悔改。聖靈降臨和神之道的宣講對應了上帝在創造世界時的情景,神的靈和神的話創造了世界,但因著人的犯罪敗壞了世界。在五旬節,神的靈和神的話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使三千人向神悔改,並聚一起敬拜神。這一天是教會的開始,也是上帝國度的降臨的記號。在後來的日子,神的國度借著聖靈和福音的傳揚,不斷地在各地建立起來(徒六7,八14,十一1,十二24,十九20)。正如高偉勳所說:「神的國度乃是在聖靈的影響下,借著福音的廣傳(即為基督作見證)而降臨的。」
由此可知,神的心意透過教會的建立顯明出來,神所關注的對象不僅僅是以色列,而是萬國萬民。因為在教會裡,基督已經除去了隔閡,猶太人和外邦人已經合為一體,成為神的國度(弗二14-22)。神要借著教會在地上的擴展,使全地都成為神的國度。所以,在主禱文裡,主教導信徒要為著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禱告(太六9-13)。在大使命裡,主吩咐門徒,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使萬民做主的門徒(太二十八18-20)。
雖然教會的建立和擴展實現了神對全地的心意和計劃,但是教會仍然是軟弱和有限的,因基督徒的生命每天都在與魔鬼、肉體和世界的勢力爭戰之中。仇敵的勢力依舊存在,神的國度得著全地仍舊面臨許多阻礙。
亞歷山大指出:「關於神對世界之目的最終的實現,我們必須看看啟示錄二十一至二十二章的新耶路撒冷。」啟示錄中的新天新天中有幾個特點表明神國度最終的實現。其一是仇敵被審判(啟二十10);其二是罪被徹底除去(啟二十14,二十一8,二十二15);其三是神作王(啟二十一3,、5,二十二3)。
新天新地也被稱為「神的帳幕」(啟二十一3),她是地上會幕和聖殿指向的實體。「神的帳幕在人間」是在宣告神親自與人同住已經完全實現。在新天新地裡,結束了人與神的隔離,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信徒都在一起,與神合一、親近,神和我們之間不再有距離,神的國度在新天新地裡完全地實現。正如沃恩·羅伯茨所說:「國度的應許在最後會完全的實現。神的子民將包括各民族當中所有信靠基督的人。他們將在神的地方聯合在一起,這地方就是新創造和新耶路撒冷,也是新聖殿。」
卡森(Carson,D. A.)。《約翰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潘秋松譯。South Pasadena:麥種傳道會,2012。
畢爾(Beale,G. K.)和金恩(Kim,Mitchell)。《神與人同住:擴張伊甸園直到地極》(God Dwells Among Us: Expanding Eden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郭熙安譯。臺北:改革宗,2017。
亞歷山大(Alexander,T.Desmond)。《聖經神學導論:從伊甸到新耶路撒冷》(From Eden to the New Jerusalem)。陳永財譯。South Pasadena:麥種傳道會,2014。
範甘麥倫,威廉(VanGemerrn,Willem)。《救贖進程:從創世到新耶路撒冷的救贖故事》(The Progress of Redemption)。吳劍秋譯。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5。
朗文,特倫佩爾(Longman,Tremper )和狄拉德,雷蒙德·B.(Dillard,Raymond B.)。《舊約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石松、肖軍霞和于洋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羅伯茨,沃恩(Roberts,Vaughan)。《上帝的藍圖》(God’s Big Picture:Tracing the Storyline of the Bible)。田春鳳譯。臺北:改革宗,2013。
威廉森(Williamson,James R.)。《從伊甸樂園到榮耀天堂》(From the Garden of Eden to the Glory of Heaven)。張百合譯。出版地不詳:改革宗經典出版社,2012。
高偉勳(Goldsworthy,Graeme)。《認識聖經神學》(According to plan: the unfolding revelation of God in the Bible)。林向陽譯。臺北:校園,1998。
高雅倫(Cole,Alan)。《出埃及記》(Exodus)。李永明譯。丁道爾舊約聖經注釋。臺北:校園書房,2000。
霍志恆(Vos,Geerhardus)。《聖經神學:舊約》(Biblical Theology:Old Testament)。第二版。李保羅譯。香港:天道,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