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舉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
新華社上海4月8日電(記者孫麗萍)身穿防護服的白衣戰士逆行武漢;同為醫護人員的夫妻隔著玻璃傳遞深情一吻;黃鶴樓上群鶴飛翔,中國向世界傳遞「加油!謝謝!」的信息……
8日,大型展覽《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在中華藝術宮開展。
據悉,這是上海在全面復工復產復市以後的首個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實體展覽。展出的800餘件作品,是從以上海為主的一線抗疫勇士、文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發創作的1.3萬餘件視覺藝術作品中遴選而來,分為《臨危出徵》《鏖戰江漢》《堅強後盾》《守望相助》《人間真情》等篇章,包括美術作品、攝影作品、民間藝術、雕塑、裝置等。
作品以不同視角構成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藝術敘事」。藝術家們不僅聚焦病房與防護服,也畫下了「網紅醫生」張文宏的黑眼圈、2020新版門神「霍去病」「辛棄疾」、在空蕩蕩城市中奔走的快遞小哥、小區門口在初春裡怒放的早櫻。
展覽中,寬18米、高2.2米的巨幅畫作《召喚》氣勢恢宏。這件抗疫主題藝術作品由20餘位上海老中青畫家集體創作完成,全景式描繪了中國抗疫一線人物群像。
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和女兒聯手創作了四聯畫——《向心力·中國力量》。藝術家別出心裁將中國傳統剪紙和西方油畫嫁接。油畫中,以剪紙手法製作出的立體「黃鶴樓」巍然矗立,從黑夜迎向光明。
展廳中,一張銀色大網「鋪天蓋地」。仔細看來,卻是由600餘個金屬口罩編織而成。「70後」藝術家丁設說,在疫情中,口罩象徵著保護與安全感。我希望這金屬口罩給人們帶來的並非冰冷的恐懼,而是堅強的力量與必勝的信心。
延伸閱讀:
《召喚》為時代英雄造像,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成為首批觀眾——
戰疫天使看「天使」,武漢歲月在眼前
昨天,來自華山醫院、東方醫院、瑞金醫院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作為首批觀眾觀展。一名醫護人員在作品前講述她在武漢戰疫的親身經歷。解放日報記者蔣迪雯攝
■解放日報記者李君娜
「這個展覽太震撼了,這些畫作和照片太真實了,我仿佛又回到了方艙醫院,回到了在武漢的那些日子。」昨天,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醫療組副組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內科醫生李昕在中華藝術宮五米展廳內展出的畫作前,一度哽咽。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解放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8日正式開展,這是復工復產復市以後國內首個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主題的大型實體展覽。展覽首日,包括李昕在內,來自華山醫院、瑞金醫院、東方醫院的一批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成為這個展覽的首批觀眾。
戰疫天使看《戰疫天使》
展覽分為5個部分的主展和1個攝影作品附展、1個漫畫作品附展。主展5個部分中,《臨危出徵》《鏖戰江漢》《堅強後盾》以時間為主線,展示戰「疫」的各階段各進程;《守望相助》《人間真情》以空間為中心,展現戰「疫」的各塊面各場景;附展《難忘瞬間》以「瞬間」為關鍵詞,用攝影作品定格戰「疫」過程中稍縱即逝的感人畫面。上海文聯主席奚美娟說:「上海文藝工作者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醫護工作者和志願者們的敬意,這個展覽讓每一個人都有強烈的抗擊疫情在場感。」
讓李昕特別有感觸的,是一幅名為《戰疫天使》的油畫,畫面上醫護人員穿著厚重防護服,護目鏡裡水汽瀰漫。李昕說:「畫得特別真實,尤其是護目鏡裡的水珠。」她回憶初到武漢時的場景,「2月4日,我們從上海出發。5日上午,用特製的25頂帳篷在方艙醫院外先搭了一個移動醫院。」這個移動醫院成為方艙醫院的「指揮中心」,幫助後者順利運轉並提前收治病人,「前兩個小時就湧進來300多個病人,有輕症也有重症,當時條件很艱苦。」
展覽現場,另一幅畫著醫護人員宣誓入黨的作品也觸發了她的記憶。3月7日,她在武漢方艙醫院火線入黨。「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外公是盧溝橋事變後加入的八路軍,外婆是皖南事變後加入的新四軍,他們都是在民族危難的時候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的革命精神潛移默化影響了我。現在我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此我感到光榮和自豪,我也要像外公外婆那樣,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每個名字都值得書寫
「找到我的名字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護士徐惠在一幅書法作品中,找到了自己和同行的其他同仁的名字,大家拿出手機「立此存照」。徐惠說:「4月8日,武漢解封了。我們陪武漢一起度過了黑暗時刻,也一起迎接光明。」
這幅名為《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的行書長卷六聯幅,寬4米、高3米,寫滿了1649個名字,也是上海援鄂醫療隊的完整名單。上海青年書法家張豐連續18個小時不眠不休書就。在這幅書法作品的上方,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韓天衡通宵創作,以引首章「醫者仁心」向《英雄榜》上的1649位英雄致敬。在這幅書法作品的不遠處,是著名詩人趙麗宏專門為本次展覽創作的詩歌《在春天回望》。
「仿佛回到武漢。」這也是華山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趙鋒的觀展感受。他直言:「這些作品非常真實。」展覽給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品是裝置藝術《罩》,「這段時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口罩。尤其是一開始,各界紛紛給醫護人員捐贈口罩等醫療物資,令人感動。」
作為上海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中的成員,趙鋒、吳問香、徐惠、湯晶大年初四奔赴武漢,在武漢整整奮戰了55天,3月22日回到上海,4月5日剛解除了隔離。但是這群最可愛的英雄們,都不覺得自己是英雄。華山醫院北院神經內科的吳問香說:「每幅作品都充滿了愛,感謝藝術家們的精心繪製。我們是醫護工作者,救治病人是我們的本職工作,去武漢只是換了一個崗位工作。疫情期間,那些志願者、警察、快遞小哥,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就是醫生的使命」
除美術、攝影作品外,主辦方還將民間藝術、書法、雕塑、裝置、詩歌、影像等文藝形式有機融合。展出的800餘件作品,從以上海為主的1800餘位一線抗疫勇士、文藝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自發創作的13000餘件視覺藝術作品中遴選而來。所有作品均為原創新作,其中80%以上是第一次向公眾亮相。上海文聯黨組書記尤存告訴記者:「藝術家們夜以繼日,精準聚焦、跨界融合,為時代英雄造像。」
在「召喚」這一共同主題下,這些作品有的展示了疫情暴發、蔓延時的嚴峻態勢;也有上海醫療衛生、建築設備等專業救援隊伍赴湖北等地集結誓師、毅然出發的場面;有上海醫護工作者在湖北武漢等重點城市和地區的工作狀況;還有上海抗疫第一線的醫護、生產、運輸、公安等部門的擔當和作為以及各類社會基層組織,尤其是抗疫志願者的風採以及中外人士奉獻愛心、積極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資捐助的情況等。
更多援鄂歸來的醫生在休整後又第一時間投入到了工作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副主任醫師、病理營養科黨支部書記費曉春沒能在展覽首日抽出時間觀展,但他通過同事發來的「現場報導」看了展覽。「特別有共鳴,我自己也親身經歷了,能感受到這種不容易,但這就是醫生的使命。我為每一個醫護人員平安歸來而感到高興。」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