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當代中國繪畫大師吳冠中《荷花》

2020-08-28 書畫漫談

吳冠中《荷花》約8平尺

一直以來,荷花都是吳冠中個人比較偏愛的題材為什麼喜歡畫荷花呢?吳冠中先生曾說:「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荷花捲軸汗牛充棟,但那些程式化了的荷圖並不令我激動。而荷塘中大塊小塊葉片之交錯,曲線直線穿插之繁雜,連倒影也已被包圍進葉叢中,難分水上水下,似乎我只是葉底的昆蟲,迷途於花葉的迷宮。我作過不少殘荷,著眼於線之曲折,倒影的蕩漾,垂蓮的點綴,這回彩繪濃妝,似乎想飽餐濃葉重彩的盛宴,願讀者有同樣的好胃口。」

吳冠中正在講課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36年,入國立杭州藝專習西畫,兼學中國畫及水彩畫。1938年,藝專附中結業,升入本科學油畫,師事常書鴻及關良。1940年,轉學中國畫,成了潘天壽的學生,臨摹了不少歷代繪畫精品。1941年轉回油畫系。1942年,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47年,就讀於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蘇弗爾皮教授工作室進修油畫。1950年,留學歸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等各大專業藝術院校。

吳冠中寫生中

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從70年代起,吳冠中漸漸兼事中國畫創作。他力圖運用中國傳統材料工具表現現代精神,並探求中國畫的革新。

主編:葉知秋

圖文:書畫談公眾號

版權:本文插圖「吳冠中《荷花》」由藏家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一代大師吳冠中部分過億的作品鑑賞
    1.1997年作 周莊 油彩 畫布(RMB  198,004,000 尺寸:148×297cm《周莊》旨在呈現水鄉之美的集大成,「橋」因而成為畫面的重要元素。橋樑在空間中的本位功能乃是讓對立、分離的兩岸聯繫起來,因此畫面的橋樑更如同一種暗示,藝術家呈現的周莊乃是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觀者憑藉著橋的連結不僅得以暫時脫離日常生活,吳冠中所構築的場景更是實現了傳統山水畫論中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橋面上的人物象徵了敘事活動的進行,亦呼應橋樑與其背後影射的空間含意,「橋」作為來往於虛實空間的媒介,不僅跨越空間區隔,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意義
  • 白天畫畫,藝術大師吳冠中作品欣賞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吳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於風景油畫創作,並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
  • 中國當代藝術大師——吳冠中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程美信:吳冠中——沒有大師時代的大師
    迄今為止,現當代中國美術無人能獲世界「藝術大師」殊榮。假使要定位吳冠中的繪畫,充其量也是一位具有時效性的國家級大師,不如說是「在沒有大師時代的大師」,要經得起時間考驗尚有困難。不過,吳冠中作為當代中國的美術現象和社會現象,還有值得研究的意義。
  • 「藝術中國 ◆ 金鼠迎春」——張宏繪畫作品欣賞
    、《如何收藏投資當代藝術?》、《當代藝術需要等待》、《從傳統走到當代》、《中外畫廊的異同與收藏心得》、《藝術家一畫廊一收藏家的三大關係》、《宏寶齋》、《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宏圖寶藏一宏寶齋二十周年》等雜談。繪畫之話從藝三十有餘,自學習臨慕陳子奮先生的中國水墨白描入門。
  • 你不知道的吳冠中|專訪方毓仁 談50元到2億的畫壇泰鬥
    現在最厲害的,已經超過兩億。」方毓仁,因為吳冠中的畫而投身藝術市場,後來成為香港畫廊第一代領軍人物;吳冠中,因為方毓仁的代理而在香港聲名大噪,後來成為拍賣界的中國油畫第一人。今年是吳冠中百年誕辰,這個由50元到2億的故事,我們請「一畫廊」主人方毓仁親身一講。
  • 當代山水畫壇的「兩架馬車」——吳冠中、苗重安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畫畫院等機構的畫家、美術評論家及社會各界人士百餘人出席了畫展開幕式。時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劉勃舒在開幕式致詞中,高度評價了苗重安在當代山水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苗重安代表作《萬裡黃河千古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 繪畫大師——吳冠中畫作欣賞
    吳冠中(1919—2010)江蘇宜興人,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美醜緣》等十餘種 。
  • 遊走藝術「名」家眼中的萬千風景 | 富藝斯 x 保利「20世紀及當代藝術」香港拍賣
    這位抽象大師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1960至1970年代,趙無極創作生涯已踏入成熟期,他將中國書法的線條融入畫作,脫離1950年代「甲骨文」時期充滿符號的風格與形式。趙無極將中國水墨畫中的墨分五色,利用油畫的媒材來表達。畫面上造型互置,中間留白,四周無垠,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粗礦,厚重,明晦、銳利強勁的感覺來自中國的山川大地。
  • 當代著名國畫大師,吳冠中水墨作品賞析
    吳冠中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早年於杭州國立藝專繪畫系求學,兼學中西,後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專攻西方現代藝術,1991年接受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法國文藝最高勳位」,2002年獲選為「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吳冠中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之實踐,他的畫作注重形式美感和東方意境的探索表現,他一生志在融通中西,將中國繪畫藝術推向世界。
  • 吳冠中丨版畫作品欣賞
    江南居丨57.5x62cm丨蓋章絲網版丨2007年自從20世紀70年代後走到中國現代藝術的潮頭,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吳冠中先生大聲呼籲社會應重視美育教育,掃除「美盲」。更是身體力行的推廣版畫的製作,把作品通過複製的形式推廣到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普通百姓接觸藝術、欣賞藝術,更好的提高全民美學修養。
  • 以「破壞」追求真實的藝術家|當代抽象大師 - 譚平
    國際藝壇盛事 -「臺北當代」(Taipei Dangdai)博覽會,雲集全球頂尖畫廊與藝術家,值點網(TheValue)就在此地遇上譚平。這位灸手可熱的抽象藝術大師,另一個身份是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在藝術界、教育界都極具份量。
  • 「藝惠藏」範曾一幅畫賣6000萬,卻不及一個玩煙火的藝術家名氣大
    就國內而言,如果說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林風眠、石魯等老一輩畫家是中國現代最有影響力的畫家,有人說畫家(吳冠中)先生不單是繪畫風格獨特新鮮,東西合壁的融會貫通造出美、程出美的作品。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創造了″美盲」這名詞。不址是繪畫美術學術問題上的,高精概括評估。
  • 「亞洲美術館」脈:中國當代繪畫展 | 朱一丹
    ,逐漸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並且能夠在全球化語境中續接中國文脈的繪畫語言與表達方式。,通過一個學術性的梳理清晰地呈現中國當代繪畫藝術面貌隨著時代的更迭而產生的變化,以及繪畫語言結構的發展脈絡。亞洲美術館是專門展示亞洲藝術的美術館,而中國當代繪畫是亞洲當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吳冠中早期的水彩作品欣賞
    中國書畫郵 今天||吳冠中早期的水彩作品欣賞吳冠中(1919——2010)吳冠中(1919~2010),是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中國繪畫藝術大師 。吳冠中白蓮圖他的早期作品依然簡約、純粹,在他的畫中你看不到一絲的浮躁與功利,正是對藝術這種純粹、腳踏實地的堅持,才造就了後期吳冠中高超的藝術成就。
  • 中國18位頂級國畫大師精品欣賞
    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 吳冠中的畫,為啥賣天價?三歲小孩也能畫
    曾有朋友問我:「吳冠中的畫,究竟有什麼好?為啥常常能賣天價?吳冠中的畫,看著很簡單、就是寥寥幾筆,我家三歲孩子也能畫呀。」所以今天,默默就和大家說說,吳冠中先生的畫。吳冠中作為融貫中西的大師,作品既吸收了西方藝術造型精華,又融合了東方人獨特審美。
  • 張大千.吳冠中.範光陵.陳逸飛.範曾繪畫成功路
    成為載入史冊的大師有限。絕大多數畫家一生徒呼負負。事實上畫技千變萬化,只要大致可以,也難說好壞。除了畫技,功力,努力之外,需要良好機緣,社會關係,貴人相助。近現代中國及國際畫壇有張大千,吳冠中、陳逸飛、範光陵,劉海粟、林風眠、傅抱石、範曾等多位大師……這些名聞世界的大師,如何走上世界藝術聖殿?
  • 看油畫與國畫筆下荷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荷花 吳冠中 這是一幅吳冠中先生畫的油畫作品,說實話如果不是做這篇文章 吳冠中先生對於為什麼喜好荷花
  • 烏克蘭當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米·顧依達油畫作品欣賞
    烏克蘭當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米·顧依達油畫作品欣賞!米哈伊顧依達是一位具有天賦的藝術家。他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藝術世家,1983年獲烏克蘭藝術學院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烏克蘭有世界聞名的大詩人、大畫家舍甫琴柯,當代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女大師雅勃隆斯卡婭。深受喜愛的大畫家列賓也是烏克蘭人。米·顧依達是目前烏克蘭油畫界的中堅力量,烏克蘭繪畫的又一代代表人物之一。顧依達的畫運用平面化的構圖,造型表現上也融匯了東方藝術的傳統,獨具匠心;他偏愛用黑色、灰色去渲染畫面,畫面色彩十分和諧,雖則使用的材料不同,卻使人聯想起「墨分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