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2020-12-17 察網

新中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求真務實,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奮力拼搏,砥礪前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偉大成就,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不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路,得到了世界多國的認可和支持。與此同時,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雜音甚囂塵上。他們戴著有色眼鏡,慣用改革開放後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貢獻,特別是通過否定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大改造」來抹黑中國共產黨,歪曲社會主義,甚至企圖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三大改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進行的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一、新中國進行「三大改造」有其歷史必然性

沒有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就沒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我們決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成就否定改革開放前的貢獻,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貢獻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成就。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選擇、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源自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歷史實踐和歷史選擇。在我國,用「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任務有其歷史必然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第一,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終選擇馬克思主義和走社會主義道路以救亡圖存,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毛澤東曾指出: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

鴉片戰爭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有識之士迫切地向西方尋求真理,中國人便接二連三地從西方搬來了進化論、天賦人權論、資產階級共和國等思想武器和政治方略。他們組織過政黨,發動過革命,真誠地希望效法西方建立起資產階級現代型國家,夢想中國走向獨立、富強和自由的發展道路。可是直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都沒能解決救亡圖存的現實問題。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樹立了榜樣,給苦思冥想探索「中國向何處去」的進步人士提供了新答案,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可以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時李大釗歷史性地從一個激進的民主戰士轉向了馬克思主義,不久,一大批初具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紛紛舉起了馬克思主義大旗。顯然,先進的中國人懷疑西方資本主義方案在中國的可行性,繼而又通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失敗與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鮮明對比,才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才是救亡圖存的良方。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由此,中國社會揭開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篇章。這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在當時的中國,隨著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主要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中國社會必然要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土改完成後,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經濟建設構建初步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具備了現實條件。黨的七屆三中全會針對國民經濟恢復階段的主要工作做了重要部署。黨的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

【「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針對這次會議中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毛澤東做了重要批示,認為在這個時期中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其他工作的重要指南,沿著這個指南前進,可以避免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發生錯誤,有利於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

(二)馬克思科學預見了落後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

中國革命採取什麼樣的道路和戰略必須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深刻認識上,只有弄清楚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才能找到正確的革命途徑和方法。這正如列寧所指出的,

【「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類型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制度上,各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而對於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並未給出明確的指導意見,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分析,找到適合中國民主革命的戰略和方法。

中國的國情和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的任務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在透徹理解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基礎上,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提出了「革命分兩步走」的科學戰略。他指出:

【「很清楚,中國現時社會的性質,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它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使中國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國現時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相較於「一次革命論」對於革命界限的模糊和「二次革命論」對於革命領導權和革命前途的動搖,毛澤東的「革命分兩步走」戰略堅持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領導權,避免了革命誤入資本主義歧途,完美解決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銜接問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是中國革命的第一步,但這並不代表革命勝利後就要建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反之,我們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個過渡性質的社會標誌著中國革命第一個階段的完成和第二個階段的開始,從而「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不僅為中國社會向社會主義轉變開闢了道路、奠定了基礎,同時為這種轉變創造了條件。早在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就曾指出,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好比兩篇文章,上篇與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了,下篇才能做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一文也指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之後,在做好全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之後的工作部署中,對中國未來發展方向就做了科學分析和合理規劃,即穩定地由農業國轉化為工業國,穩定地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化為社會主義國家。這時的新中國更加需要中央集中力量,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服務,再加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遏制新中國的發展,中華民族更加堅定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步伐。

二、「三大改造」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制度和經濟基礎

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三大改造」是我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實踐,極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和時代化,使新中國在較短時間內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順利過渡,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開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可謂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為當代中國一切進步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第一,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在農業方面,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我國農村實際出發,我們黨通過農業合作化,制定並實行了一套適合中國特點的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政策和辦法。通過建立互助組、成立初級社、發展高級社,循序漸進式地把原先一個個獨立的農民個體變成社會主義集體,轉化為相互合作的集體經濟。從1951年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決議,1955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底96%以上的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基本實現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和農業的改造略有不同,但在整體上也是通過供銷小組、供銷合作社、生產合作社這樣一種由低到高式的方法,把原先個人的手工業模式融入集體所有制經濟中來。社會主義手工業的具體改造開始時間稍晚於農業,從1953年的11月到1956年的年底,全國大部分手工業者通過合作社模式加入了集體經濟建設行列,基本完成了手工業合作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和農業、手工業的兩大改造不太一樣,主要通過「和平贖買」進行,將原來的資本家從剝削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者,使民族資本主義逐步過渡到國家資本主義,建立起社會主義公有制。1956年底,改造後工商業企業中的總人數佔全國工商業企業總人數的99%,基本實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建立起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毛澤東一直都非常重視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的問題,按照他的設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果必須朝著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是造成資產階級專政,「而造成各革命階級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專政」,一定得是一個「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其他一切反帝反封建分子的革命聯盟的民主共和國」,而要實現這種可能性就必須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新民主主義論》明確指出: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決不是建立一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要建立一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一個階段完成後再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在政體上,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實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45年4月發表的《論聯合政府》在模式和具體內容上又充實和發展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1949年6月,毛澤東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指出:

【「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就在「三大改造」進行得如火如荼的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並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顯然,毛澤東的人民民主專政思想是在長期革命鬥爭歷程中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家理論,為新中國建立起現代政治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三,「三大改造」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建立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提供了制度保障,由此開闢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我國「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解決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這為向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政權轉變以及鞏固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權創造了條件。反過來,我國新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在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遺留問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以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各項任務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為當時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建立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提供了制度保障,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三大改造」的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理論。毛澤東指出:

【「中國的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範圍來說,在抗日戰爭以前,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佔百分之十左右,農業和手工業佔百分之九十左右。」】

「三大改造」就是在此認識基礎之上提出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強調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同時並舉,這是我們的理論特色,也是實踐上的重大創舉。

關於工業化道路問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曾指出:

【「重工業是我國建設的重點。必須優先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這是已經定了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薄弱的國民經濟決定了我們必須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穩定國民經濟命脈,到了1957年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再次談及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問題時,毛澤東指出:

【「這裡所講的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係問題。」「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工業才有原料和市場,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

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毛澤東主張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安排好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比例。由此,在「三大改造」的同時,我國也開始實施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戰略目標的「一五」計劃,重點建設包括鋼鐵、汽車和能源等在內的156個項目。像鞍鋼、一汽、寶成鐵路、武漢長江大橋等都是這一時期建成的大型項目,而我國的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到1956年則由119.6億元增加到了225.2億元,這為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以及開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創造了條件。

三、「三大改造」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具有世界性意義

現代化是指一個傳統的前工業社會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內在的社會變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是當今世界現代化的兩種模式,它們具有共同基礎,即工業化。各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同樣會滲透到社會的政治、文化、思想以及軍事、國防以及社會治理等方方面面,表現為一系列多層次、多領域、多階段的歷史過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在「三大改造」基礎上形成的,比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為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三大改造」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

如前所述,「三大改造」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這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闢出的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無疑,「三大改造」的完成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使佔世界人口1/4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三大改造」結合起來,開創性地開闢了一條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過程中同時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實踐證明,沒有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就沒有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決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貢獻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成就,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成就否定改革開放前的貢獻,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選擇、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之上的,源自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鄧小平曾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的,這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

(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領導、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制度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特色和優勢所在。「三大改造」及之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選擇、形成和發展正是由黨領導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和中國特色。

第一,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接力探索。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都涉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經濟建設方針政策、所有制結構調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科學和教育、知識分子工作政策、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實現祖國統一、外交和國際戰略和執政黨建設等多方面問題。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之接力和形成合力的強大優勢,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實現的。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誌。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從毛澤東的「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到鄧小平的「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繫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再到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為保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主題和社會主要矛盾,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與價值取向,忠實地代表和表達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觀,有效激勵著中國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相比的。

第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強大優勢。習近平指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毫無疑問,公有制經濟具有巨大優越性,是我國長期制定五年規劃的經濟基礎。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用切實可行的經濟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規劃繪製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藍圖。這與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和最大制度優勢一起,都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我們必須要牢牢把握好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正如習近平所說,「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做到的。

(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眾所周知,世界上較早進入現代化的國家,走的都是資本主義道路,普遍遵從資本主義的立場和價值取向,在經濟上推行工業化建設和自由市場經濟,在政治上推行議會制民主和三權分立制度,在文化上推行普世價值,在國際交往中推行霸凌主義。由於資本主義日益複雜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主要矛盾始終無法解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正在經歷著自我反思和考驗,部分國家經濟衰退,發展速度減緩,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同樣日益深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正是基於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和人類歷史發展趨勢,反思、批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性問題。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性思想不僅表現在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評上,還體現在詮證了一條實現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建立自由人聯合體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新中國70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也正如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一樣,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向世界各國人民展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巨大成就和強大優勢,必定會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成功經驗。

【孫建華,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於婉華,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本文原載《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9年第8期,授權察網發布。】

相關焦點

  • 從制度的視角觀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之路
    1.總體性社會制度變革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奠定製度前提 現代化是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繞不開的必修課,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解決好用什麼樣的方式、以什麼樣的路徑、循著什麼樣的邏輯推進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道路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一定的社會變革為前提條件,尤其是社會制度變革。
  • 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
    通過社會主義改造而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此後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的建設和改革的一系列偉大成就,已經充分說明了問題。關於1953到1956年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有一種觀點認為其改早了甚至就沒有必要進行,質疑和詆毀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和重大歷史意義。
  • 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革命、建設、改革的關係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在回顧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時,以「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分別界定黨的三大歷史階段。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經濟...
    2020年11月7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安中樓舉行。胡樂明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國家經濟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當前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其中很多的基本理論問題需要學界付出更多努力去解答。
  • 發揮制度優勢開啟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內容提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需要發揮中國獨特的制度優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就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了部署安排。我們要立足制度成效增強制度自信,用好制度優勢科學制定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體現出來。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基於此,中國共產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制定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大力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一偉大成就,解決了中國現代化的制度選擇問題,將現代化事業與社會主義制度緊密相連,揭示了中國現代化的前進方向。
  •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若干問題的認識
    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社會。
  • 理論學習丨毛澤東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性貢獻
    作為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毛澤東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指導思想基礎、根本制度基礎、國防力量基礎和領導力量基礎,其奠基性貢獻彪炳史冊。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這一重要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使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現代化、走向偉大復興,而且能夠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中國貢獻。發展中國家要走出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起著決定性作用,同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意涵
    明確「十四五」時期的時代方位,從「兩個大局」出發闡明中國未來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深入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有利於引導全社會匯聚共識、凝聚力量,對於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重要意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穩固根基的重要躍遷,符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具有深厚的歷史根基與強大的現實性力量。
  •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本要求
    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繪就了時間表和路線圖,並強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意蘊
    無論是擔當全面推進現代化的新時代使命,還是向世界講述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都需要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即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及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要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就要掌握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為此,他先研究清楚了「戰爭的規律」,再研究清楚了「革命戰爭的規律」,進而掌握了「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從而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
    全會以堅定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制度自覺,深刻回答了開啟新徵程之後,中國道路要怎麼走、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要怎麼建設、國家治理能力要怎樣提高的問題,向全黨全面部署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擘畫出宏偉藍圖。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意義
    從當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運動和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層面,深入理解統領「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世界歷史意義,既是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發展邏輯的必由之路,也是準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展規律的應有之義。
  •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
    社會主義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不懈奮鬥的先進政黨,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即選擇了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中國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全體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用社會主義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歷史。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 從中國道路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之路發掘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將有助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的經驗教訓,發掘和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將有助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與先進性
    更充分發揮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要使國有資本走出去,還要謹防資本進行有利於自身的制度重塑。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 林建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中國意義和世界意義
    195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即: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12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草擬、毛澤東審改的《關於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提出,要促進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現代化、建立和鞏固現代化的國防。
  • 共同富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時代開啟的新徵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不僅包括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還包括人的觀念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無論何種現代化,它的目標指向都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前提是實現共同富裕。在這個意義上,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基本目標。共同富裕是協調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新的概括,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得來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之不易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要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來之不易。  新中國成立後,在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條件成熟後,中國共產黨就領導人民討論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選舉法,並於1954年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建立既不同於西方兩院制、又不同於蘇維埃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1956年後,隨著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