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道路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2020-12-12 人民論壇網

【摘要】在中國一百多年的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輝煌成就中,蘊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眾多特色和優勢,如價值維度和科學維度的統一,是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初心和使命;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之源;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等等。從中國社會主義發展之路發掘和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將有助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人類文明 中國道路 黨的領導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22.009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會議公報呼籲加強制度理論研究和宣傳教育,引導全黨全社會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和優越性,堅定製度自信。社會主義在中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行進中也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心和使命是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發展中凸顯哪些特色和優勢?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中的經驗教訓,發掘和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色和優勢,將有助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價值維度和科學維度的統一:中國人民選擇科學社會主義的初心和使命

社會主義學說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開始傳播開來的,而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引起廣泛注意則是在十月革命以後,但是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經過比較、推求,卻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究其原因,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在價值維度具有一般社會主義的價值和理想追求,還在科學維度體現出現代性、革命性等真理性的特質,從而超越了其他社會主義流派,成為主流社會思潮。這種價值維度和科學維度的統一,是中國人民選擇科學社會主義的初心和使命。

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傳播伊始,就被視為一種進步的社會理想,而被中國人民在制度層面所認同。社會主義思想在傳播之初,就被視為是在批判和反思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一種更加進步的社會理想。有學者就指出,雖然社會主義流派眾多,但「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主張消除一切現存的不公平不平等現象,乃至實現生產資料的所有和管理社會化,以便最終消除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等問題上,各種社會主義主張的基本傾向多半是相同的」。[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強烈的衝擊,一度形成西方文明破產的論調,也使得眾多中國進步知識分子疏遠資本主義而傾向社會主義。另外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近代中國人相信中庸之道並且熱衷於社會平等之說,與強調社會公共利益、主張社會平等的社會主義學說之間形成的文化契合性,也使他們更容易接受社會主義學說。

20世紀初,眾多進步人士都對社會主義表示了好感,如梁啓超1902年相信「社會主義,其必將磅礴於二十世紀也明矣」。[2]孫中山1903年宣稱「社會主義,乃弟所極思不能須臾忘者」。[3]一些知識分子從整個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視角來弘揚社會主義,如張東蓀將人類文明分為三個時期:習慣與迷信的文明、自由與競爭的文明、互助與協同的文明,第一期文明是宗教的文明;第二期文明是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文明;第三期文明是社會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文明。他認為,中國應該做的,自然是「依第三種文明的原則來改造」,[4]顯然是贊同中國走社會主義之路,而放棄主張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的資本主義。十月革命後的李大釗也表達了超越東西文明而產生第三種文明的觀點:「東洋文明既衰頹於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於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5]這種新的世界文明的內容和特徵就是自由與人道,就是放棄侵略、奴役、強權、壓迫的國際主義、世界主義。在李大釗看來,俄國革命正是要創造這樣一種文明,這種文明正是20世紀全世界人類的共同願望。

經過比較和推求,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時,是和無政府主義、工團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行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以及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等多種社會主義流派一起傳入的,多種流派並行、多種思潮交織,猶如隔著紗窗看曉霧,「社會主義流派,社會主義意義都是紛亂,不十分清晰的」。[6]杜威、羅素等知名哲學家來華宣揚實驗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更是為這些改良社會主義鍍上了一層光環。科學社會主義最後能夠脫穎而出,不僅因為其在價值維度具有一般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追求,還因為其在科學維度體現出真理性的特質,從而超越了其他社會主義流派,成為主流社會思潮。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造。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7]馬克思主義由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和影響力,在近代中國歷史中也屢屢被證實,如在方法論層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後,迅速取代了在中國風靡近30年的進化學說,原因就在於馬克思主義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去把握社會、歷史的發展,更科學地解釋了人類歷史進化的規律。「五四」時期,李大釗就著力介紹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強調「歷史的唯物論者觀察社會現象,以經濟現象為最重要,因為歷史上物質的要件中,變化發達最甚的,算是經濟現象」。[8]

在社會改造手段上,科學社會主義「根本改造」的革命性方案與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相比也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改良社會主義者為防遏「過激主義」,試圖採取「過激主義之穩健化」,即在中國介紹穩健的基爾特社會主義,但他們從教育和實業入手的方案根本行不通。「五四」時期,一批北京的大學生組織了工讀互助團,試圖以半工半讀這種「平和的經濟革命」,來試驗「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主義理想,但迅速的失敗教育了他們,其最後得出結論:「(一)要改造社會,須從根本上謀全體的改造,枝枝節節地一部分的改造是不中用的。(二)社會沒有根本改造以前,不能試驗新生活,不論工讀互助團和新村……我們因此更信共產主義」。[9]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群體曾提倡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融合的「理想國」,但他們將自身定位為「思想領袖」,只想「在報告事實與喚起思想兩方面稍微做些功夫」,而不願做「事功領袖」,直接投身社會政治運動,[10]結果既不能「狠幹」,又不能「蠻幹」,只有「從容慢步」,在中國正捲入激進化的大漩渦的背景下,只能「一步一步地被推出漩渦的中心」,「最後仍只有讓陳獨秀一派在中國一枝獨秀」。[11]總之,就如青年毛澤東所認同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用」。[12]現實生活的教育,社會實踐中的比較鑑別,使許多人深刻認識到改良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造社會的,只有科學社會主義才是救國救民的「良方」。

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之源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13]縱觀國內外歷史,大凡在社會劇烈變動之際,能夠與時俱進、創新求變的人物、黨派、群體、制度,等等,皆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反之則容易躑躅不前,歸於失敗。這一認知可以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一窺究竟。如俄國十月革命後,蘇維埃俄國一度採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純粹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取消城市裡的商品流通,採取供給制和農村餘糧徵集制,剔除所有非社會主義因素等,這一政策為集中國內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國武裝幹涉,贏得國內戰爭勝利起到重要作用。但這種排斥商品貨幣關係,撇開市場,藉助純粹的軍事、行政手段運轉的社會主義模式導致生產力下降,社會矛盾突出,經濟危機爆發等,很快被新經濟政策所取代。新經濟政策恢復了商品貨幣關係調節生產的機制,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允許外資輸入和允許本國資本主義一定程度的發展,蘇聯才得以渡過危機,社會獲得發展。但當史達林時期新經濟政策被廢除後,蘇聯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日趨僵化,最終在20世紀90年代初解體。

中國共產黨人在追尋科學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就經歷了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偉大曆程,從而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最終走向社會主義的難題,創新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按照這一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按其社會性質,基本上依然還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它的客觀要求,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然而這種革命……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因此,這種革命又恰是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掃清更廣大的道路」。[14]這一理論的創新之處,可以用胡繩先生的一段話予以概括:「絕不能因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還沒有成熟,就等著而不去奪取政權,無產階級革命家要抓住機遇奪取革命的勝利,然後再在無產階級政權下補生產力和其他文化條件的課。這就是中國革命必須要走新民主主義道路的道理。」[15]

進入改革開放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基本出發點。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最大的政治」,因為只有實現了「四個現代化」,「才能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6]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實踐基礎,此後一系列創新性指導思想蓬勃而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所有制模式,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一步步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全社會發展活力、創新活力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總之,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7]當我們牢牢掌握了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不斷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也就有了可能和保障,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無疑將在未來繼續擔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之源。

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論及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上,再次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曾做過一個比喻:在國家治理體系的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中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早在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並將其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寫入黨章。這一原則既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勝利和成就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制度自信的力量來源的政治宣示。

為什麼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首先,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就是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原則建立的完全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就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的政黨。它公開宣布: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以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最終的價值取向,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之道,也是能夠始終得到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的根本原因。其次,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行動指南,並不斷與時俱進,因而能夠制定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策,「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實踐上的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一切政黨最鮮明的本質特徵」。[18]最後,堅持黨的領導,也是被近現代中國歷史證明了的經驗總結。如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中,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中國共產黨正是掌握這兩個武器對敵衝鋒陷陣的「英勇戰士」。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是彰顯了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總之,就如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的:「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19]新時期為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加強黨的建設,實現了全黨在思想、政治、行動上的團結統一,為國家制度體系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提供了堅強保證。

(本文系201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中國抗戰漫畫研究[1931~1945]」[項目編號為:17BDJ065]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政法大學]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楊奎松、董士偉:《海市蜃樓與大漠綠洲——中國近代社會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1頁。

[2]梁啓超:《幹涉與放任》,《梁啓超選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3頁。

[3]《孫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228頁。

[4]張東蓀:《第三種文明》,《解放與改造》創刊號,1919年9月1日。

[5]李大釗:《東西文明之根本異點》,《李大釗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3頁。

[6]瞿秋白:《餓鄉紀程》,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1995年,第35頁。

[7]見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致各國共產黨赴華參加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專題研討會賀信。

[8]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李大釗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3~234頁。

[9]施存統:《「工讀互助團」底實驗和教訓》,《星期評論》(勞動紀念號),1920年5月1日。

[10]《卷頭語》,《現代評論》第2周年紀念增刊,1926年。

[11]餘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9頁。

[12]毛澤東:《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1年1月2日),《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頁。

[13]見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14]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8頁。

[15]胡繩:《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再評價》,《中共黨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6]《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55、116頁。

[17]見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18]《關於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幾點學習體會和認識》,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19]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頁。

責 編/周於琬

On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Road

Kong Xiangyu

Abstract: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de during China's century-long socialist development history contain many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the unity of the value dimension and scientific dimension is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when they chose the Marxist scientific socialism;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reform and 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vitality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is the greatest strength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ploring and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China's socialist development path will help uphold and improve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e China's system of governance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make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re consolidated and its advantages fully demonstrated.

Keywords: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man civilization, China's road, Party leadership

孔祥宇,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抗戰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國歷史漫談》《光輝歲月:中國共產黨九十年風雲錄》等。

相關焦點

  •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
    這些歷史性變革的發生和歷史性成就的取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有著緊密而直接的內在邏輯聯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程中逐漸培育、發展和積累起來的,是當代中國發生歷史性變革和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和內在動力,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底氣和根據。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的先進位度
    原標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的先進位度   在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世界各國經濟普遍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何以能夠「風景這邊獨好」?在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而世人糾結於不同制度選擇時,為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一枝獨秀」,贏得不同國家有識之士的讚許?
  •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原標題: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強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總的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位度。對此,我們要進一步深化認識。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
    經過長期實踐、反覆探索,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大成果。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和現實國情,彰顯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明顯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的生命力。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正因其獨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備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比較優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結構體系和顯著優勢
    具體地看:一是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機聯繫、相輔相成、匯聚整體的「十三個顯著優勢」,形成了「制度優勢群」;二是集中提出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構成的層次清晰、全面系統的制度體系,形成了「主要制度群」;三是明確部署了「十三個堅持和完善」的戰略部署和重大任務,形成了「方向任務群」。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 )。  高效備考:加入2021年諮詢工程師高效實驗班 選報1+1考期可續學哦!   單選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 )。
  • 解讀「中國之治」(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啟示
    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給中國帶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喚起了中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中國的制度優勢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的優勢。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
  • 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中國特色與世界意義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序幕。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圍繞「實現什麼樣的現代化,怎樣實現現代化」這一基本問題,勇敢推進道路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開創出了一條既順應世界現代化的時代大勢,又蘊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路,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貢獻了可資借鑑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 發揮協同創新優勢 學者研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會議探討的具體議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者關係,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
  • 人民要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展現獨特優勢和魅力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從國家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制度選擇和制度建設,以制度的有效性增進位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建設發展中逐步確立人們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國家制度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的先進性、優越性是中國制度優勢的主要來源。
  •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原標題: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開拓、發展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領導者、開創者和建構者,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麼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疫情是制度優劣的「透視鏡」,相較於某些西方國家抗擊疫情效率低下、應對不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政治領導力、社會號召力、群眾組織力和資源調配力。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怎麼得來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闡述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 不斷增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大要素
    原標題:不斷增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大要素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淺談疫情防控所展現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而我們的祖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在疫情大考之下,國家制度優勢得以彰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經受住了考驗。一、制度優勢下的「中國之治」  統一思想,行動一致,充分發揮黨的集中領導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原標題: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並對如何繼續鞏固和完善制度優勢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彰顯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和決心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創新實踐的科學總結
    ,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金民卿:講話特別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