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入門書單:史、經、子、集

2020-12-10 一起國學

1923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任教之時,受清華大學的幾名學生邀請,給他們開出了一份《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作為沒有基礎的人一個研究國學的入門參考。

胡適林林總總共列了100多本國學入門書,同時還說可以作為中小學圖書館的參考。

梁啓超看了以後拍案大怒,因為胡適的書單中僅僅列了哲學和文學的書籍,而把歷史學卻棄之一旁,連中國國學裡最基本的《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沒有。

本著YOU CAN YOU UP的精神,梁啓超也列了一份國學書單《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包含了160餘本,以經史子集為主,還包括一些隨意涉覽的雜記戲曲等。後來他又為「校課既繁、所治專門」的青年學生精簡了這個書單,開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精選了25本,作為國學入門必讀書目。

面對梁啓超的責難,胡適選擇低調處理,沒有公開反駁。但即使是梁啓超的書單,也被很多人譏諷為有失偏頗,「不讀梁先生所列書不為中國人」。可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要列出一個絕對公正客觀、眾人信服的國學必讀書單,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學習國學的初衷和目的不同,自然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如果想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只有最適合的書單,並沒有最好的書單。

分享一下我對國學入門的思考,供參考:

一、我為什麼要學習國學?

我是個理科生,也曾一度認為傳統文化與唯物主義的現代科學相比,是迂腐的陳詞濫調,是沽名釣譽的科舉考試科目,或者統治階級的治世愚民之策……總之,通通是封建迷信、牛鬼蛇神。

但隨著近現代科學的研究和實踐,尤其是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大爆炸起源說等等,越來越印證了中國祖先的神秘智慧,尤其是道家思想。

於是,內心就產生了一個疑惑:百家爭鳴、希臘智者運動和印度佛學幾乎發生在同一時期,2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獲得這些智慧的?為什麼影響後世至今,仍然無法超越?

好奇害死貓。於是,我開始讀《道德經》,「麻煩」也就從這裡開始了。

一萬個人心中就有一萬種《道德經》。至今流傳下來的各種版本、古今注釋也不下千餘種,其中還有四位皇帝的御注。看來,除非老子本人復活直播授課,要想完全懂這5000字的經典論著到底在說什麼是不太可能了。可笑的是,還有一些證據表明,《道德經》非老子所著……

疑惑不但沒有消解,反而增加了,變成了一系列的謎團。所以才下定決心學習國學,以求其甚解。

另外,隨著科技發展加速,物質和精神需求不斷的被滿足,但唯獨心靈無處安放,貪腐戾氣越來越重。

傳統文化會不會被重新拾起以「虛其心」也不是不可能。臺灣也是因為上世紀60年代的一次「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才令無數傳統文化愛好者趨之如騖嗎?

我有一個不成熟判斷:5年之內,必有一次文化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世界範圍內造成廣泛的影響。

最近幾年,我們也開始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算是一個信號。李子柒爆紅全球網絡,鬼吹燈、哪吒等文學作品成為大IP等等,算是一些證明。當然,這更多是從市場角度去談。

二、如何學習國學

與其它學科相比,我認為國學也應有「現代化」的問題。所以我不打算完全按梁啓超的經史子集去讀。

我的研習順序是史→經→子→集。

為什麼要先讀歷史?

科學在進步讓歷史學研究也在不斷更新,其中基因分子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研究和實踐,讓人類的發展的歷程更加清晰。在國學的學習中,先讀史就可以對事物發展的建立一個脈絡,就不至於讀其它文獻時連它的社會背景都不清楚。

(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讀的這本《五萬年中國簡史》,豆瓣評分8.6,是一部時間跨度長達5萬年的中國簡史,展現了中國從頭一批智人踏上中華大地到20世紀的完整歷史。揭開了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紗,什麼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只不過是神話罷了。

什麼「崖山之後無中國,明朝之後無華夏」不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陰謀,更是民族主義的笑話。因為華夏與「胡擄」、「蠻夷」在2萬年前就是一家人……更新認知的地方不勝枚舉。讀完這本,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時間軸,然後再去讀經典史料。

這時候,再去讀經、子、集就會順暢很多,也會引發更多思考。

至於讀電子書還是紙質書,本人更傾向於紙質書的真實觸感。

學習國學確實會對一個人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氣質和舉手投足。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的過程、實踐的過程。比如順便學一下書法、茶藝、民樂,或者穿穿漢服都是不錯的體驗。另外,把輸入變輸出的方式,寫寫自媒體,以教代學也是不錯的思路。

三、學習國學的一些心得

1、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句話的意思是:先學習「學習的方法」再去學習。另外要明確自己學習的初心,有多少時間和精力等資源來支撐學習,切勿三分鐘熱度。

2、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是學習的基本原則。否則就如泥牛入海,迷失在繁雜傳統文化的星辰大海之中。比如讀《道德經》,很容易就會被道教文化侵染。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道教文化是糟粕。總之就是不忘初心,不能學著學著就偏離軌道。

3、不求甚解。少糾結於一章一段的字面的意思,待窺得全貌之後再去細細品味,也許就豁然開朗了。不然,像孔乙己那樣去追尋「茴」字有幾種寫法,就是迂腐之學。

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知乎、豆瓣都上有不少國學愛好者的精彩問答,還有各種自媒體和社群,都可以涉覽。

相關焦點

  • 幾套「國學」入門書
    日前友人問及國學書目事,憶有此文,回頭看時,排版竟然如此之差,於是重排重發,並於文後再補入幾本必要之書。「國學」如果是指整個「傳統文化」,那簡直是「至大無外」的;如果是指「經、史、子、集」的全部典籍,那也是卷帙浩繁的;如果簡約到「六經」,量雖然少了,但又非常的精深,一般讀者可能比較難入手。
  • 「國學」是什麼?怎麼學習?
    這是一篇介紹國學入門的文章,小編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國學的概念,然後為大介紹一下國學入門必讀的數目。國學是什麼?國學這個概念分為古代國學和現代國學。若按照《四庫全書》分類,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其中經部(儒學經典)分為:「易類」、「書類」、「樂類」、「詩類」、「四書類」、「孝經類」、「禮類」、「春秋類」、「群經總義類」、「小學類」「石經類」、「彙編類」;史部分為:「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別史類」、「雜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抄類」、「載記類」等;子部(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
  • 國學經典書籍有經、史、子、集四大類,「史」指一些史學著作。
    國學經典書籍有經、史、子、集四大類,「史」指一些史學著作。例如;史記、宋書 、梁書、 魏書、 陳書、 北史、 南齊書 、北齊書、 周書、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隋書、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金史元史 、明史、 清史稿、資治通鑑 、續資治通鑑 、唐才子傳 、貞觀政要、 逸周書、古列女傳、 徐霞客遊記、 大唐西域記 、荊楚歲時記 、戰國策、前漢紀 、後漢紀 華陽國志、東觀漢記 、
  • 國學入門要讀什麼?胡適、梁啓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主要原因是胡適先生學問雖然做得好,可惜這份書單實在不算「入門」級別。首先,這份書單實在過於龐大。書單中收錄了180多種書目,注意,這裡的量詞用的是「種」而不是「本」,因為裡邊有很多類似於《全唐詩》《朱子全書》這樣的套裝叢書。
  • 國學如何入門?
    「一代宗師」錢穆的「入門秘籍」普通人談國學,通常就是《論語》《孟子》等「四書五經」,眼睛只在那幾本國學典籍,或者只是幾本古代的幼兒啟蒙書籍上。而如果想要真正入門國學,首先要了解的,是國學知識體系。該書著錄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學、史學、文學以及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萬多種,分「經、史、子、集」四大類。是我國收書最多的目錄,而且寫有內容提要和評論。張之洞曾經說:「今為諸君指一良師,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讀一過,即略知學術門徑矣。」怎麼讀古書?
  • 國學的分類:經史子集
    談及國學,首先我們應該對國學這個概念做一個澄清。什麼是國學呢?國學這個概念其實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西方之學我們稱之為西學,東方之學我們稱之為國學,用一句話來概括,所謂的國學就是指我國固有之學問。那麼國學都包括哪些內容呢?國學的分類方法歷來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一個是按照它的內容來分。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方式,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所謂的經,指的是古典文獻中的經典部分,比如《易經》,《詩經》,《書經》和《孝經》。
  • 人在職場如何讀國學?《千家詩》不是國學?
    然而,作為已經身在職場之人,痛感國學功底不足,如今又謀生經營不暇,又何以忙裡偷閒、見縫插針地補足國學功課呢?不妨從以下方面著手。二十世紀初的時候,梁啓超給所有專業的大學生開了一個國學書籍書單,內容涵蓋經、史、子、集,甚至包括洋洋巨著《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等,而詩人專集方面,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蘇軾等人的詩歌全集是必須通讀的,理工科學生也是如此,這份書單在今日看來,是行不通的,哪怕是文史類學生,也只能望而興嘆。
  • 國學經典著作眾多,除了經史子集四部外,國學還涵蓋這些內容
    一、國學經典分類傳統國學文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先秦至清代二千多年中國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名著,按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涉及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科技、蒙學等。這其中既有《大學》、《詩經》等短篇名作,也有《史記》、《資治通鑑》等宏章巨製。
  • 民國大師國學書單:入門的階梯,一生的根基
    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嘗試集》等。 1920年,胡適開列了《中學國故叢書》目錄,列舉古籍31種,以備中學生閱讀。著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等。 1923年梁啓超應《清華周刊》記者之約,擬就《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約160種。後來他又為」校課既繁、所治專門」的青年學生精簡此書目,開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 博學書院解答:學國學,從哪裡入門?
    毫無疑問,想要學習國學,當然要踏實地沉浸到書海之中。至於如何入門,博學書院建議大家可以從百年前胡適所列出的書目中潛心修煉。而且,通過他當時對此書目的聲明中也可看出是否適合自己——這個書目,是「我」答應清華學校胡君敦元等四個人擬的。他們都是將要往國外留學的少年,很想在短時期中得到國故學的常識。
  • 讀古典書籍,先了解「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說起來,我國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餘種之多,對古籍的大規模整理很早就開始了。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目錄實際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裡面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我們學過論語,接觸過《道德經》,知道四書五經。那麼,它們在經史子集的哪一部裡面?那就得具體了解每一部的特點了。
  • 送你一份《文言文入門指南》
    關於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可以閱讀張中行先生所著《文言津逮》,絕佳的文言文入門指南。唯一的問題是,張中行先生在這本書中並沒有給出一個詳細而系統的書單。關於書單,可以參考梁啓超所寫的《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這是梁啓超先生當年為北平大學生們所列出的國學入門書籍,並在書單中註明了哪些書需要精讀甚至背誦,哪些書可以泛讀,哪些書可以專門挑某些章節來閱讀,哪些書僅供立志於深入研究語言文化的人閱讀。同時給出了優秀的注本和參考書。
  • 水木開卷 國學概論
    編者按:錢穆先生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國學大師」,《國學概論》也只是先生「特應學校教科講義之需」為講課所寫的講義,講述了「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
  • 丁一川:學國學,要讀經,也要重史
    ,要讀經,也要重史文/丁一川  我們學國學,那麼什麼叫國學呢?這就是國學、或者中國古代學術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經部。用我們現在說法叫經史不分家,微言大義的背後也要有歷史背景,所以在這裡強調一下,大家讀經,也要重視史。
  • 學習早班車 不可不讀的「經史子集」
    學習早班車開課啦,本期小編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冒著熱氣的國學經典文化中的「經、史、子、集」,一起了解中華文化之魂、文化之根、文化之精髓。古代人將傳統文化典籍按內容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也稱為四部分類法。它們是一把鑰匙,帶我們開啟了解傳統文化之門。
  • 國學入門,難?國外名著,假?中外選書標準不一樣
    一共100多本書,但就這二十二子的書,就需要看一陣的吧。包括:《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孫子》《孔子集語》《晏子春秋》《呂氏春秋》《賈誼新書》《春秋繁露》《揚子法言》《文子纘義》《黃帝內經》《竹書紀年》《商君書》《韓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經》,浙江公立圖書館(即浙江書局)刻本。上海有鉛印本亦尚可用。
  • 典故日課|中國人要懂的國學常識,你知道多少?
    對中國來說,國學就是中國乃至中華民族獨特的學問。國學典籍,被分成了四類:經、史、子、集。這一分法,被稱為「四部分類法」。「四部分類法」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孔老夫子。他老人家把全國的文獻編成了《六經》,也就是:詩、書、易、禮、樂、春秋,將不同的書都歸類到了這六大目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