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玉雕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韻,與中國的傳統書畫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縱情山水,或移步換景捲入江山萬裡、或墨色點點勾勒煙雨江南、亦或是半壁山水寄望詩情意味,成就了多少流傳至今的詩詞畫作。可以說,山水之於中國,猶如血脈與生命不可分割。在中華民族的廣袤大地上,山之巍巍,水之湯湯,壯麗山河,風光無限。
▲墨玉子料-山水套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憑藉著其巍峨雄偉的形象,一直被人們崇拜著,「穩如泰山」、「安若泰山」等與山相關的詞語更給人一種「脊梁」的支柱感。山的意象,宏大沉厚。因此在我國的文化之中,「山」常被文人們同民族精神、家國情懷聯繫在一起。
▲墨玉子料牌-遠眺
在先秦時期的《詩經·小雅》中就已經顯出了人們對於山意象認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處的「高山」比喻的就是君子的高尚德行。春秋時期的儒家更是將「山」同仁者聯繫在一起,在孔子看來,山「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 天地萬物,黎民百姓,就在這裡耕田,讀書,採菊東籬,戴月荷鋤。這便是仁者的包容。
▲碧玉掛件-仁者之樂
孔子早在千年前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每個國家都有山有水,可是只有中國,山水融入了我們的性格,成為了我們的境界。讀懂多少山和水,就讀懂了多少中國。一山一水,一天一地,一陰一陽,中國在其中靜靜醞釀。我們說「天人合一」,其實就是浸潤在山水之間,感受天地的精神。山不僅能融入了我們的文化之中,成為品性的象徵,更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精神歸宿。
▲墨玉子料牌-望終南山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謝靈運的「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古時士人功成身退,就是隱寂於山林。現代人總以為是歸隱是失意的象徵,事實上,這反而是士人的最高追求——在與自然的共處中,尋得最高的自由。
▲黃玉-山水對牌
文人們將其交織著愛、念、愁的情感投射於崇山峻岭之中,讓山成為情感的寄託,而玉雕師們同樣也將中國人對於山的深厚情感融入到了玉雕之中。玉雕師們披文入情,融情於山,用高遠的構圖,勾勒出層層疊加的山巒。儘管在大部分的玉雕作品中,「山」都是以陪襯的形象出現,但玉雕師並未吝嗇對山的刻畫,於是在方寸的玉上,我們不僅能夠領略到山的奇雄磅礴、險峻秀刻,還可以領略到山的清麗婀娜、精緻秀麗。
▲墨玉子料擺件-山居秋暝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山水,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性格。或許,等到世事看盡,我們仍要向山而歸。玉雕山水的創作,走到今天,帶著傳統文人的清風傲骨,也訴求著當代審美的簡約明快。傳統的精華與時尚的審美水乳交融,一方溫潤素淨的天地間,蘊藏大千美景也蘊藏心中萬千丘壑。
關注逸拍賣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