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2020-12-06 時來天地傑同力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661—702)文明元年(684)在洛陽舉進士參加對策考試,名列前茅。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跟從武攸宜北徵契丹,他要求分兵萬人為前驅,不聽,又一再獻計,為攸宜所憎惡,被降職。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

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

是呀,懷才不遇,有著遠大志向的詩人,多麼失意,多麼蒼涼,又是多麼無奈!

短短的四句詩,氣壯山河,今天讀來,仍然讓我們盪氣迴腸!很值得後人們欣賞。

相關焦點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賞析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賞析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 簡單賞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傖然面涕下。【注釋】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即薊北樓。神功元年(697),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契丹前鋒覆滅,舉軍震恐。子昂諫請分萬人為前驅,奮命破敵。武攸宜不納,反給以降職處分。古人:前代明君賢士。來者:後世的明君賢士。
  • 周振甫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治所在今河北盧龍),大敗唐軍。武后用建安王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討契丹,用右拾遺陳子昂為參謀。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清邊道總管王孝傑與契丹戰,兵敗陣亡。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深度翻譯和賞析
    【題解】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二十四歲中進士,授麟臺正字,遷右拾遺。曾兩次隨軍遠徵,未得到重用。後辭官歸家,不久為縣令所陷害,死於獄中,時年四十一歲。他的詩反對齊、梁的浮豔文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其詩強調即興,反對柔靡之風。所作《感遇》《登幽州臺歌》等詩,詞意激昂,風格高峻,為唐詩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唐代萬歲通天元年(696),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進兵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這詩是詩人從軍失意之作。作者借登幽州臺抒發其失意的感慨,寄寓著報國立功的思想。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這首《登幽州臺歌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作為武攸宜的參謀,隨同出徵。武攸宜為人輕率,缺少謀略,兵敗。陳子昂請求派遣萬人作前去擊敵,武攸宜不允。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言,武攸宜不但不聽還把他降為軍曹。陳子昂接連受挫,報國無門,心情鬱悶,因此登上幽州臺寫了這首詩。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出生豪閥,輕財好施,任俠使氣。後考中進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他直言敢諫,對武則天的當時的時政,敢於提出批評意見,但不為武則天採納。又受到武三思的陷害,武三思指使縣令羅織其罪名,將他害死於獄中。
  • 古詩文學習084:七年級下冊,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①選自《陳子昂集》(中華書局1960年版)。幽州臺,即薊(jì)北樓,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②〔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 探詩中山河: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一首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磅礴之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作品,相比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大氣磅礴的千古名句而言。陳子昂的名聲顯得並沒有這句經典名句來得聲勢浩大。陳子昂也算得上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雖然從小不識文墨,舞刀弄槍,不過在十七八歲之時,因為誤傷他人,從此棄武從文,踏足文壇。
  •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沒有見到先代的聖主,也看不到後世的明君。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一、詩人眼中的詩人初唐詩人中,陳子昂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位詩人,元好問的詩中,是這樣評價陳子昂的:「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韓愈的詩中,是這樣評價陳子昂的這場戰敗,對陳子昂的打擊極大,懷才不遇,又招貶罰,心中自然滿腔孤憤。於是陳子昂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一、詩人眼中的詩人初唐詩人中,陳子昂是不得不提及的一位詩人,元好問的詩中,是這樣評價陳子昂的:「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韓愈的詩中,是這樣評價陳子昂的:「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三、登幽州臺過不了多久,陳子昂的才能,被武則天發現,並予以重用,陳子昂也滿腔熱血,當時他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篙萊」,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武則天派侄子武攸宜出兵北上,徵討契丹,而陳子昂,被派往隨軍當參謀。
  • ...的一首詩是如何誕生的?|錢鍾書|屈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何開四...
    而點燃著萬丈光焰的,正是引領剛健詩風的「唐詩之祖」陳子昂。一首《登幽州臺歌》,短短22個字,氣象萬千:容納進奔騰無涯的時間長河,囊括了悠悠無垠的空間,還順帶託住一個獨立無援的詩人。千年以來,這首詩引發歷數世代讀者的共鳴,感慨,從中獲得精神慰藉的力量。有人評價這首詩堪稱「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辭賦家、文學評論家何開四對此深表認同,並提到它「還是最有力量的一首詩。最有氣場的一首詩。」
  • 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幽州臺: 又稱燕臺,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士而築,故址在今北京市。【譯文】回望前朝,看不到古代賢君的蹤影;放眼後世,也見不到一個禮下賢士的明君。想到天地是如此悠遠,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我獨自站在這高臺之上,不禁萬分悲痛,流下了熱淚。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從「沈宋」的律詩,到劉希夷的七言歌行,這就讓我想起元好問學習杜甫以「以詩論詩」的論詩絕句,其中有一首說:「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後來,唐宋八大家的領袖韓愈也有一首詩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那麼,我們就來講講陳子昂那首最有名的名作《登幽州臺歌》。 詩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句流傳極廣盡人皆知的口語,源於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沉鬱悲壯、風骨矯拔的抒情名作。陳子昂(658-699),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文明元年(684)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右拾遺。為人豪俠慷慨,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反對濫刑、黷武,主張「安人」、「任賢」,言詞峻切。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命運的吶喊,時代的悲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於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
  • 《登幽州臺歌》獻疑|來者|陳子昂|不見_網易財經
    凡中國人皆知此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但在明弘治四年(1491)楊澄刻本《陳伯玉文集》十卷中,並沒有這首詩。陳集是其友人盧藏用所編,時間在陳子昂身後不久。1960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徐鵬校點本《陳子昂集》,認為楊澄刻本沒有保存原書面貌,因此於原書次第有所改動。敦煌遺書S9432、5971、P3590存《故陳子昂遺集》殘卷,與楊本次第相同,證明徐鵬判斷未允。
  •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簡介:陳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官至右拾遺,曾兩度從軍邊塞,後被誣陷入獄而死。他的詩風格高昂、清新質樸,對唐代詩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 那一聲懷才不遇的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詩中,詩人將懷才不遇化為一聲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