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出生豪閥,輕財好施,任俠使氣。後考中進士,受到武則天的賞識。他直言敢諫,對武則天的當時的時政,敢於提出批評意見,但不為武則天採納。又受到武三思的陷害,武三思指使縣令羅織其罪名,將他害死於獄中。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這場戰敗,對陳子昂的打擊極大,懷才不遇,又招貶罰,心中自然滿腔孤憤。於是陳子昂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四、《登幽州臺歌》登高望遠的選擇很多,為何陳子昂熱衷於幽州臺呢?幽州臺,其實就是黃金臺,陳子昂早就仰慕幽州臺,他寫那首《燕昭王》時,道:「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關於幽州臺,有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攬天下英才,便在幽州臺上,宴請天下奇士,最後果真等來了樂毅這樣的千古將才。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三、登幽州臺過不了多久,陳子昂的才能,被武則天發現,並予以重用,陳子昂也滿腔熱血,當時他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篙萊」,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武則天派侄子武攸宜出兵北上,徵討契丹,而陳子昂,被派往隨軍當參謀。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最孤獨的唐詩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可以說,沒有享受過孤獨,就沒有享受過人生。而孤獨詩人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孤身獨對浩渺天地的「孤獨」,則為人類的「孤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因為,他所表達的那種孤獨,既深刻到無解,又能夠把人從自我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
《登幽州臺歌》是詩人的生命悲歌,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集體心聲?
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年輕時寫的一首作品,具體時間應該是公元696年,那時的皇帝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據史料記載,陳子昂為人輕財好施,慷慨俠義,同時也是一位極具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人,他自幼聰明好學,24歲時中了進士及第。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命運的吶喊,時代的悲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作者】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年少時就富於浪漫的豪俠性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
-
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661—702)文明元年(684)在洛陽舉進士參加對策考試,名列前茅。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跟從武攸宜北徵契丹,他要求分兵萬人為前驅,不聽,又一再獻計,為攸宜所憎惡,被降職。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
-
【望軍專欄】陳子昂的曠世孤獨,可解嗎——《登幽州臺歌》文本解讀
我們在千載之前的陳子昂身上,窺見了某種深刻的真相:孤獨,是人生的必由之路,無處可逃,也逃不脫。 第一重:無人陪伴,生活清冷。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清照「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抒寫的,即是這種孤獨。 第二重:懷才不遇,生命落空。其典型代表,便是《登幽州臺歌》。
-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為何有那麼大魅力?引無數人共鳴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恰當的表達了這種無奈和感慨,其情感飽滿,氣勢充沛,格調悲涼,又言簡義豐,具多層意蘊,引發了歷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也就是說,陳子昂的這首僅二十二個字的《登幽州臺歌》,真可以算是「驚天地,泣鬼神」。 這首詩本身並不難理解,詩本身淺顯曉暢: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啊,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際,倍感悽涼,獨自落淚。詩本身連典故都不用,唯一用典不過是在詩題中《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就是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在現在北京市西南也就是大興。
-
探詩中山河: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一首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磅礴之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所以從陳子昂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陳子昂是一個胸懷大志,卻又生不逢時,處處想要突破卻處處遭到壓迫和殘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相對悲劇的人物。那麼他的這首《登幽州臺歌》裡面所要表達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呢?
-
簡單賞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傖然面涕下。【注釋】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即薊北樓。神功元年(697),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契丹前鋒覆滅,舉軍震恐。子昂諫請分萬人為前驅,奮命破敵。武攸宜不納,反給以降職處分。古人:前代明君賢士。來者:後世的明君賢士。
-
【1196期】溫故《登幽州臺歌》
□張 紅 唐代詩人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臺歌》。再結合到《登幽州臺歌》的創作背景,陳子昂所謂「古人」,似乎又特指曾經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和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陳子昂所謂「來者」,特指那些繼起的如燕昭王、郭隗等君臣合力、爭霸圖雄的大有為者。因據歷史記載:「幽州臺」,古又稱燕臺,它是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才所築的黃金臺……幽州臺是有歷史內涵的,唯其如此,才能觸發詩人的感慨。
-
陳子昂的千古名篇,短短20字卻寫盡了如同「棄嬰般」的萬千孤獨
(陳子昂登幽州臺)唐詩自有唐詩的巔峰之美,讓世人沉醉,如陳年美酒,似曠古佳釀,縱隔著千載光陰,依然鮮明如生。正如他的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幽州臺: 又稱燕臺,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士而築,故址在今北京市。【譯文】回望前朝,看不到古代賢君的蹤影;放眼後世,也見不到一個禮下賢士的明君。想到天地是如此悠遠,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我獨自站在這高臺之上,不禁萬分悲痛,流下了熱淚。
-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句流傳極廣盡人皆知的口語,源於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沉鬱悲壯、風骨矯拔的抒情名作。陳子昂(658-699),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文明元年(684)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右拾遺。為人豪俠慷慨,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反對濫刑、黷武,主張「安人」、「任賢」,言詞峻切。
-
登幽州臺歌 遺世孤獨的生命悲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首在天地無窮中感慨人生有限的生命悲歌有種孤獨遺世 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通過描寫登樓遠眺 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抒發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 前二句俯仰古今 寫出時間漫長 第三句登樓眺望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唐詩三百首》沒有選入陳子昂的《感遇》詩,但選了這首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賞析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
那一聲懷才不遇的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詩中,詩人將懷才不遇化為一聲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