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的千古名篇,短短20字卻寫盡了如同「棄嬰般」的萬千孤獨

2020-12-16 鈺姐的書屋
(陳子昂登幽州臺)

唐詩自有唐詩的巔峰之美,讓世人沉醉,如陳年美酒,似曠古佳釀,縱隔著千載光陰,依然鮮明如生。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裹挾著青春與歲月、理想與抱負、孤獨與吶喊。

古往今來,文人的無奈,抑或不願攀權附貴、趨炎附勢,抑或不願同流合汙、隨波逐流,抑或懷才不遇、壯酬難酬。而能把壯酬難酬與孤獨蒼茫寫得震古爍今、驚天動地的,非初唐才子陳子昂莫屬。

正如他的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小詩,雖然短短22字,卻讓人振聾發聵。

陳子昂的人生軌跡幾乎與武則天的政權相始終,而與武則天的政統糾纏不清,這就註定了他的一生悲劇,都說識時務者謂之俊傑,文人似乎更不願趨炎附勢,只想遵從自己的內心。

(陳子昂)

但陳子昂從客觀來講,他的確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在朝堂上,他直言敢讕,對武后朝廷弊端提出奏議,但是常受人輕視,也不被武后採納,這讓陳子昂非常苦悶,空有報國熱情而不被重視。

既然文諫無用,那麼就徵戰沙場為國效力吧,好男兒志在四方,何必囿於小小的廟堂。於是在陳子昂35歲這年,他做了武攸宜隨軍參謀,希望在沙場上為國效力。

但是,武攸宜並無將帥才能,為人輕率少謀略,很快兵敗如山倒。陳子昂進言,數次請求分軍萬人替其作前驅以擊敵,豈料進言未被採納,反而還被降了職。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眼見自己的報國宏願、一腔熱情瞬間成為泡影,廟堂文諫與沙場徵戰均不能報效國家,他終於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及悲吟,獨自登上幽州臺,慷慨而歌。

向前見不到古代招賢的聖君, 向後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你會感覺到巨大的、強烈的孤獨感撲面而來,悲傷至極,孤獨至極,仿佛掉進孤獨又悲傷的太平洋。

它是弔古傷今、驚天動地的生命悲歌,字裡行間充滿了詩人的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以及抑鬱已久的憤懣悲愴。

都說古代文人的抑鬱,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壯志難酬,而陳子昂卻是兼而有之,報國無望至遭受壓抑而憤然不滿、慷慨而歌、潸然淚下。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好男兒的傷心之時不就是理想破滅、壯志難酬嗎?

第一、二句,詩人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橫貫時空,俯仰古今,尋覓知音。語言蒼勁奔放,極具感染力。第三、四句,詩人登樓眺望,空間蒼茫遼遠,廣闊無垠,進而孤獨苦悶。全詩讀來酣暢淋漓又餘音繚繞。

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究竟看到怎樣的風景,他未曾提及。或者當時他已無心欣賞風景,只是任憑風在耳邊呼嘯,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叉點,立於廣袤天地之間,這番無人之境,真應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武后沒有時間去理睬他,武攸宜更是沒心思聽他講歷史,陳子昂如同一個棄嬰。幽州臺上獨自登臨的他,見不到他所崇拜的建功立業的古人,古人也不會來見他,他想與後世的小生們聊聊理想與抱負,但是他走不到未來,後人也無法到來。

天大地大,竟然找不到一個懂他的君王?!想到這裡,不禁淚流滿面。此時,巨大的孤獨感噬咬著陳子昂的內心,深入骨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陳子昂找不到能發現他成為千裡馬的伯樂,偌大一個中華竟然也沒有一個懂他的知音,他仿佛跌入巨大的孤獨無助的深淵。

試想,空曠天地間,時空更替中,被歲月遺忘,被時空拋棄,那種強烈的孤獨感,讓人窒息,讓人恐懼,讓人手腳無措,讓人靜寂得想死。

陳子昂的孤獨是無人認同,沒有知音,且無處安放孤獨感;李白的孤獨除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還有"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等。

(柳宗元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他釣的不是魚、不是雪,而是孤獨和寂寞。

孤獨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是不分年齡,沒有國界的,正如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用一個七代的大家族的生活最終被吞噬的孤獨感,告訴世人,孤獨是人類永遠相隨的夥伴。

都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作為生命的個體,至始至終都逃不過孤獨。

即便是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一步跨出都是寂寞,每一腳跨出的都是孤獨。每個人到了最後,除了孤獨,都將一無所有。

每個朝代的詩人都是孤獨的,尤其是那些鍾情於君王的詩人們,最後要麼寄情於山水,要麼鍾情於叢林。往往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一些大孤獨者。

中國初唐有念天地之悠悠的陳子昂,西方有詩人黑塞,他說:"天才經常獨立地降生,有著孤獨的命運。天才是不可能遺傳的,天才經常有自我摒棄的傾向。"因此,天才也是狐獨的。

人類在與孤獨抗爭的過程中,有的人淪落了、妥協了,因為他們害怕孤獨,於是同流合汙了,而有的人還在堅守,如閒雲野鶴般飄泊。

"獨滄然而涕下"是所有達不到永恆的孤獨者的悲閔的狂歡。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相關焦點

  • 陳子昂水平很高的一首詩,短短22字,便成千古名篇!
    總之,古詩詞浩如煙海,千古名篇亦數不勝數。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幽州臺歌》,便是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千古名篇,並且很早就已經入選了我們的語文教材。
  • 陳子昂最孤獨的一首詩,短短的二十二個字,把孤獨描寫的深入骨髓
    其實除了柳宗元的《江雪》之外,那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也是一首孤獨之作,通篇描寫的很是傷感,也是同樣的很孤獨,而且這首詩與柳宗元的《江雪》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詩同樣的很孤獨,也同樣的描寫的很悲痛,詩人以一種巨大的悲痛情緒,表達了自己對於現實的不滿,從而也令他的這首詩也是有著一種深沉的孤獨之感,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不容錯過。
  • 陳子昂的這首小詩,短短二十二個字,為什麼能夠成為最孤獨的詩?
    唐詩也是我們接觸最早的古典文學,一些比較膾炙人口的詩作,那更是深入人心,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這些作品不僅僅描寫的抒情,有的還充滿了哲理,所以讀這樣的作品,除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之外,更多的我們還能夠從中學會更多的東西,明白更多的道理。
  • 陳子昂四句詩寫盡個人面對外在世界時的孤獨與渺小
    一個人一旦自我覺醒,就會感覺到外在的世界是如此強大,而個人是如此的孤獨與渺小。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寫道:"個人獨立存在,與世界分離;與世界相比,個人覺得世界強大無比,能壓倒一切,而且危險重重,由此,他產生一種無能為力感和焦慮感。」
  • 柳宗元的這首詩,短短20字,便把孤獨寫到了極致,驚豔千古
    孤獨是心緒的一種表達。在文人墨客的筆尖,似乎春夏秋冬都總深藏著化不開的孤獨。因為懷才不遇,陳子昂憑今弔古,寫下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因為佳節思鄉,高適除夕之夜,寫下了「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因為曲高和寡,嶽父夜不能寐,寫下了「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 兩首流傳千年的唐詩,兩種關於孤獨的至高境界,千年來難分高下
    這來自詩仙、詩聖、詩佛的孤獨名篇雖都是驚豔世人之作,卻算不得是孤獨的至高境界。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兩首,才算得上是唐詩中最孤獨的詩!一首是來自詩骨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首是來自柳宗元的《江雪》,兩首都是流傳千年的唐詩名篇,同樣是寫孤獨,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千年來難分高下。1.先看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陳子昂:22字寫出千古孤獨,41歲冤死獄中,他是詩壇最孤傲的風骨
    當杜甫發現自己的聲音根本無法傳到當權者耳中的時候,他的內心瞬間被前所未有的孤獨所籠罩,這種蒼茫天地間唯我一人的孤獨讓杜甫想起了一個人,他叫陳子昂,一個在57年前就已經辭世的詩人。這位兩度從軍,屢遭排擠的大詩人,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用22個字寫出了震鑠古今的千古孤獨
  • 宋詞壇最孤獨的一首《如夢令》,短短33字,寫盡人生最大的孤獨!
    向滈,字豐之,號樂齋,河南開封人。他自小便才氣頗高,無奈生活窮困,仕途坎坷,終其一生只做了個萍鄉縣令。因為生活困窘,他的嶽父一度逼迫他的妻子改嫁。幸好,他的妻子對其情深似海,堅決不從,最後與向滈白頭偕老。
  • 宋詞壇最孤獨的一首《如夢令》,短短33字,寫盡人生最大的孤獨
    向滈,字豐之,號樂齋,河南開封人。他自小便才氣頗高,無奈生活窮困,仕途坎坷,終其一生只做了個萍鄉縣令。因為生活困窘,他的嶽父一度逼迫他的妻子改嫁。幸好,他的妻子對其情深似海,堅決不從,最後與向滈白頭偕老。
  • 陳子昂最悲涼的詩,一開口便是千古名句,便也說不盡的孤獨
    陳子昂,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繼建安之風骨,開大唐之盛世,聲討齊梁文學靡靡之風,推崇建設風格剛健之文風。陳子昂的《感遇詩》其三十八首,其為革新主張之篇章,亦為革新文風的主要作品,或諷刺現實,或感慨時事,或感懷身世,或抒發理想。
  • 蘇軾用短短四句,寫盡人世間最深的孤獨,成就千古佳作
    當出現這種情緒時,他的孤獨,往往卻會讓他變得更加睿智,思緒也變得更加自由。在他所留下的作品之中,就有這樣一首孤獨時所寫的詞作,就是這首《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卻寫盡了人世間最深的孤獨,也讓這首詞得以成為千古佳作。根據前面的小序,我們可以得知這首詞應該是,蘇軾被貶到湖北黃州時所創作的。這是因為小序之中,所提到的「定慧院」,是在湖北黃岡縣東南附近。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唐詩三百首》沒有選入陳子昂的《感遇》詩,但選了這首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賞析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 孤獨的陳子昂
    有多少人能理解陳子昂的孤獨呢?起碼他去世幾十年後的杜甫懂。杜甫曾經去過陳子昂的故居,在那裡寫下了:「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只有孤獨的人才能理解孤獨的人吧,陳子昂要是知道,有人如此追憶自己、肯定自己,他該多麼欣慰。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最孤獨的唐詩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可以說,沒有享受過孤獨,就沒有享受過人生。而孤獨詩人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孤身獨對浩渺天地的「孤獨」,則為人類的「孤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因為,他所表達的那種孤獨,既深刻到無解,又能夠把人從自我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陳子昂這首千古名篇是「抄自古人」嗎?
    前言前天回答了一個關於陳子昂的問題:怎樣欣賞陳子昂的千古名句「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題主所說的這兩句詩是化用了前人的作品,這種現象其實很常見。但是現代人未必知道,總以為是詩人的原創。說這兩句是千古名句有點誇張。隱,表示月亮落下;沒,表示星河漸漸消失在黎明的天空。這兩個字下得準。上下聯都省略了一個(於)字:明月隱(於)高樹,長河沒(於)曉天。4、悠悠洛陽道 ,此會在何年。唐朝得國都是長安,怎麼詩人去了洛陽呢?因為洛陽是唐朝的東都。
  • 陳子昂最經典的一首詩,寫得無比的孤獨,可他這種孤獨又無人能懂
    初唐時期有很多經典的名家,他們同樣創作了屬於那個時代的輝煌,寫下了諸多經典的優美名篇,這其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便是」初唐四傑「,而這四位詩人,每一位都是天才,更是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文學成就。那除了」初唐四傑「之外,還有陳子昂同樣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同樣的深入人心,譬如他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那就是一首難得的經典名篇,整首詩充滿了一種孤獨之感,可是詩人的這種孤獨,卻又是無人能懂。
  • 這首詩千古流傳,只有22字,卻寫盡了多少人的痛!
    有一首詩只有22字,卻寫盡了讀書人懷才不遇的痛。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字伯玉,文明元年進士及第。因為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賞識,在陳子昂38歲的時候,他選擇了辭官還鄉。後來被人陷害,冤死獄中,年僅41歲。幽州臺就是燕昭王所築的薊北臺,相傳戰國時期的燕昭王為了招攬人才,就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臺,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所以幽州臺又名黃金臺、招賢臺。詩仙李白在《行路難》裡有「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就是說的這裡。
  • 陳子昂最經典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陳子昂,唐代詩人,初唐時期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裡,聲討齊梁文學中的綺靡文風,大力推崇建設新時代剛健文風。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便是這種革新文風的主要作品,或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或感懷身世、抒發理想。
  • 唐代女道士戀上和尚,寫下一首情詩,只有短短24字卻成千古名篇
    她生性浪漫,對一個和尚動情,大膽追求愛情的她寫下了一首情詩,雖短短24個字,卻道盡愛慕之情,成了千古名篇。短短一首詩,「至」字出現了八次,故《八至》得名。雖然用詞簡單易懂,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另有深意。「至親至疏夫妻「,一對夫妻,可以」執子之手,與之偕老「,從此相濡以沫,也可以不共戴天,如同陌路。同樣是夫妻,有的人選擇了親密,有的人選擇了疏遠,可以」至親「,也可以「至疏「。這首詩表達了李冶對愛情的美好嚮往,雖然李冶對皎然的愛意被拒絕了,但這首歌頌愛情的詩成為了千古名篇,她大膽追求自己的幸福,衝破封建約束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