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自有唐詩的巔峰之美,讓世人沉醉,如陳年美酒,似曠古佳釀,縱隔著千載光陰,依然鮮明如生。每一首詩都是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裹挾著青春與歲月、理想與抱負、孤獨與吶喊。
古往今來,文人的無奈,抑或不願攀權附貴、趨炎附勢,抑或不願同流合汙、隨波逐流,抑或懷才不遇、壯酬難酬。而能把壯酬難酬與孤獨蒼茫寫得震古爍今、驚天動地的,非初唐才子陳子昂莫屬。
正如他的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小詩,雖然短短22字,卻讓人振聾發聵。
陳子昂的人生軌跡幾乎與武則天的政權相始終,而與武則天的政統糾纏不清,這就註定了他的一生悲劇,都說識時務者謂之俊傑,文人似乎更不願趨炎附勢,只想遵從自己的內心。
但陳子昂從客觀來講,他的確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在朝堂上,他直言敢讕,對武后朝廷弊端提出奏議,但是常受人輕視,也不被武后採納,這讓陳子昂非常苦悶,空有報國熱情而不被重視。
既然文諫無用,那麼就徵戰沙場為國效力吧,好男兒志在四方,何必囿於小小的廟堂。於是在陳子昂35歲這年,他做了武攸宜隨軍參謀,希望在沙場上為國效力。
但是,武攸宜並無將帥才能,為人輕率少謀略,很快兵敗如山倒。陳子昂進言,數次請求分軍萬人替其作前驅以擊敵,豈料進言未被採納,反而還被降了職。
陳子昂眼見自己的報國宏願、一腔熱情瞬間成為泡影,廟堂文諫與沙場徵戰均不能報效國家,他終於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及悲吟,獨自登上幽州臺,慷慨而歌。
向前見不到古代招賢的聖君, 向後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你會感覺到巨大的、強烈的孤獨感撲面而來,悲傷至極,孤獨至極,仿佛掉進孤獨又悲傷的太平洋。
它是弔古傷今、驚天動地的生命悲歌,字裡行間充滿了詩人的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以及抑鬱已久的憤懣悲愴。
都說古代文人的抑鬱,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壯志難酬,而陳子昂卻是兼而有之,報國無望至遭受壓抑而憤然不滿、慷慨而歌、潸然淚下。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好男兒的傷心之時不就是理想破滅、壯志難酬嗎?
第一、二句,詩人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橫貫時空,俯仰古今,尋覓知音。語言蒼勁奔放,極具感染力。第三、四句,詩人登樓眺望,空間蒼茫遼遠,廣闊無垠,進而孤獨苦悶。全詩讀來酣暢淋漓又餘音繚繞。
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究竟看到怎樣的風景,他未曾提及。或者當時他已無心欣賞風景,只是任憑風在耳邊呼嘯,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叉點,立於廣袤天地之間,這番無人之境,真應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武后沒有時間去理睬他,武攸宜更是沒心思聽他講歷史,陳子昂如同一個棄嬰。幽州臺上獨自登臨的他,見不到他所崇拜的建功立業的古人,古人也不會來見他,他想與後世的小生們聊聊理想與抱負,但是他走不到未來,後人也無法到來。
天大地大,竟然找不到一個懂他的君王?!想到這裡,不禁淚流滿面。此時,巨大的孤獨感噬咬著陳子昂的內心,深入骨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陳子昂找不到能發現他成為千裡馬的伯樂,偌大一個中華竟然也沒有一個懂他的知音,他仿佛跌入巨大的孤獨無助的深淵。
試想,空曠天地間,時空更替中,被歲月遺忘,被時空拋棄,那種強烈的孤獨感,讓人窒息,讓人恐懼,讓人手腳無措,讓人靜寂得想死。
陳子昂的孤獨是無人認同,沒有知音,且無處安放孤獨感;李白的孤獨除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還有"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等。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他釣的不是魚、不是雪,而是孤獨和寂寞。
孤獨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是不分年齡,沒有國界的,正如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用一個七代的大家族的生活最終被吞噬的孤獨感,告訴世人,孤獨是人類永遠相隨的夥伴。
都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人作為生命的個體,至始至終都逃不過孤獨。
即便是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一步跨出都是寂寞,每一腳跨出的都是孤獨。每個人到了最後,除了孤獨,都將一無所有。
每個朝代的詩人都是孤獨的,尤其是那些鍾情於君王的詩人們,最後要麼寄情於山水,要麼鍾情於叢林。往往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都是一些大孤獨者。
中國初唐有念天地之悠悠的陳子昂,西方有詩人黑塞,他說:"天才經常獨立地降生,有著孤獨的命運。天才是不可能遺傳的,天才經常有自我摒棄的傾向。"因此,天才也是狐獨的。
人類在與孤獨抗爭的過程中,有的人淪落了、妥協了,因為他們害怕孤獨,於是同流合汙了,而有的人還在堅守,如閒雲野鶴般飄泊。
"獨滄然而涕下"是所有達不到永恆的孤獨者的悲閔的狂歡。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