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軍專欄】陳子昂的曠世孤獨,可解嗎——《登幽州臺歌》文本解讀

2021-02-23 語文溼地

時間之河浩浩湯湯,流過無盡歲月,帶走無窮人們。這無窮的人們,貌似時空阻隔,但基本情感卻是相通的,這就使得我們能夠讀懂之前人們的作品,也使留存在作品中的我們,能夠被後人理解。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所言:

 因此,有些僅僅屬於個人片刻的私密感受,卻成為了人類永恆的公共經驗,無數次被後來人,感同,身受。

 人生在世,誰都有一些形單影隻和孤苦無依的時刻,這時候,我們大概會自然而然想起公元697年,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的悲嘆和淚水: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讀著讀著,我仿佛看見:那高高的幽州臺上,陳子昂憑風而立、舉目四望,涕泗橫流。他揮舞飽蘸著半生血淚的大筆,向天空和大地,寫下這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22個字,把曠世無解的孤獨,銘刻進歷史深處。從此,每個人的心都成為一面牆壁,餘音繚繞,嫋嫋不絕。 我們在千載之前的陳子昂身上,窺見了某種深刻的真相:孤獨,是人生的必由之路,無處可逃,也逃不脫。 第一重:無人陪伴,生活清冷。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清照「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抒寫的,即是這種孤獨。 第二重:懷才不遇,生命落空。其典型代表,便是《登幽州臺歌》。 第三重:遠離紛擾,超然物外。比如陶淵明,讀一讀「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和「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等飲酒詩,我們就能知道,陶淵明是如何執著地選擇了孤獨,並享受著孤獨。 第一重境界的孤獨,可解,親朋團聚、推杯換盞之際,孤獨即被快樂消解;第三重境界的孤獨,無須解,生命的樂趣與孤獨的感受相輔相成。正如夏立君在《時間會說話·人類是個「懷鄉團」》中說: 存在的孤獨是必然的。區別在於是主動孤獨還是被動孤獨。人們體驗到的孤獨大都是「被動孤獨」,是不得不孤獨。而陶淵明是主動孤獨,他主動接納這份孤獨人生。 讓人痛苦不堪以至於被反覆抒寫吟唱的,是第二重孤獨:懷才不遇,生命落空,年華虛度,功業無成。 這種孤獨是被動孤獨,是個人慾解而完全不得解的孤獨,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無可奈何,是拼盡全力與命運抗爭而終於敗下陣來的心有不甘和茫然失措。 尋找存在感,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刷存在感,是人們樂此不疲的事。立德立功立言,便是人類刷歷史存在感的普遍方式,是速朽的肉身對永恆的精神存在的執念。功成名就,因此不僅僅是為著此生的完成,更是為著未來的被記取。只要懷才不遇的悲劇存在,只要功不成名不就的故事依然上演,第二重孤獨,便屢見不鮮。

 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行吟澤畔是如此,阮籍「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窮途而哭是如此,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是如此,辛棄疾的「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亦是如此。

 這種懷才不遇、生命落空的孤獨,常常伴隨著巨大的委屈。盧藏用《陳氏別傳》如此評價陳子昂的一生:

 才可兼濟,屈而不伸。行通神明,困於庸豎。(庸豎:鄙陋之人。)

 皇權至上時代,生死榮辱都繫於統治者一人、一念之間,懷才而遇全靠運氣,懷才不遇、明珠暗投卻是生命的常態。讀辛棄疾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讀陸遊的「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我們感受到的,是生命完全落空,此生徹底虛度的沉痛之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就是這樣一首用武無地、報國無門的沉痛之作。

 它千百年來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就在於在短短22字之間,寫盡了人生的蒼涼、悲憤和無可奈何。後來人激賞而反覆吟哦《登幽州臺歌》,正是因為人生的蒼涼、悲憤和無可奈何,在某種程度上,高度相似,不可避免。

 是的,人生的真相就是——我們都曾是或將是孤獨者。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大約創作於697年,為作者隨建安郡王武攸宜軍出徵契丹途中經幽州臺時所作。武攸宜才疏學淺而剛愎自用,陳子昂苦心進言而不被採納,反遭降級,故登上幽州臺憑高遠眺,慷慨悲吟。

 短短22個字,視野開闊,意境雄渾,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梁浮豔纖弱的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清·宋育仁如此評價:

 《幽州》豪唱,述為名句,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文宗,非虛譽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是渺遠時間裡的孤獨;天地之悠悠,這是廣袤空間裡的孤獨。在這浩瀚的時空裡,在燕昭王為求賢納才而修建的黃金臺上,報國無門的陳子昂,悲從中來,愴然涕下。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那麼,陳子昂傷心的是什麼? 是傷心「天地之悠悠」嗎?天地無窮,這是客觀事實,陳子昂真正傷心的是,並不是天地悠悠,而是天下之大,卻沒有自己的立錐之地。悠悠,是一個常用而意蘊豐富的詞語。「悠悠」兩個字,有一種魔力,能夠輕而易舉地狀寫出時空的蒼茫和人類的渺小,如「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如「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如「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時空永恆,而人,譬如朝露,轉瞬即逝。我覺得,像陳子昂這樣急於建功立業的人,這樣決意在大地上縱橫奔突的人,是不適合經常登高遠望、俯仰天地的。天地之闊大和永恆,會瞬間取消人間功業的意義。陳子昂涕泗橫流的一剎那,一定是在悠悠天地間,忽然感知到了自身生命的輕飄和易逝。 是傷心「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嗎?這也是客觀事實,每個人都只能佔據一個時代。所以,陳子昂真正傷心的,並不是不見古人和來者,而是能夠禮賢下士的古人和來者,見不到他陳子昂。正如辛棄疾所言——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在同一年、同一地點,陳子昂還寫下了《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組詩,一共七首,標題分別為軒轅臺、燕昭王、樂生、燕太子、田光先生、鄒子、郭隗。所涉及的人物,不是明君,就是賢臣。同一年寫的《感遇·其三十四》結尾寫道:「何知七十載,白首未封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公元697年的陳子昂,是多麼落寞和傷感。

 君臣遇合何其難,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這種時候,每一個有志於施展自己抱負的人,不是毛遂自薦,就是等待時機。絕大多數清高的讀書人,選擇了等待,期望等來諸葛亮「三顧茅廬」那樣的禮遇,而性格急躁的陳子昂,採取的策略卻是主動出擊。這次隨軍北徵契丹的機會,便是陳子昂主動爭取的。36歲,陳子昂被誣陷入獄;37歲,平反,在出獄之後寫的《謝免罪表》中,陳子昂主動請纓:

 臣伏見西有未賓之虜,北有逆命之戎,尚稽天誅,未息邊戌。臣請束身塞上,奮命,庭,效一卒之力,答再生之施,庶陛下威命,綏服荒夷,愚臣罪戾,時補萬一。

 可惜,陳子昂生逢盛世、有濟世之才,而又處處主動出擊,卻仍是功業無成,這大概才是他俯仰天地古今、愴然涕下的真正原因。

 讀陳子昂傳記,我發現,陳子昂短短42年的生命中,總有一種「我怕來不及」焦慮,他總是著急地想要完成什麼、證明什麼、成就什麼。

 子昂十八未知書,以富家子,尚氣決,弋博自如。它日入鄉校,感悔,即痛修飭。(弋博:射獵博戲。)

 ——《新唐書·陳子昂傳》

 那麼,陳子昂十八歲以前在做什麼?鬥雞走狗,賭博豪飲。但,從18歲始知書,到21歲初次出蜀,遊太學,不過三四年的時間,陳子昂就寫出了被元朝方回譽為「唐人律詩之祖」的《白帝城懷古》:

 日落滄江晚,停橈問土風。

城臨巴子國,臺沒漢王宮。

荒服仍周甸,深山尚禹功。

巖懸青壁斷,地險碧流通。

 方回甚至說,將這一首詩放在杜甫的詩集中,也很難分出高下。

 所以,我們可以想見,陳子昂在這三四年的時間裡,是以一種怎樣的瘋狂在學習。他要在短短的三四年的時間裡,把過去流逝的光陰全部追回來,還要實現對同輩人的趕超。

 盧藏用《陳氏別傳》講到陳子昂這段經歷:

 嘗從博徒入鄉學,慨然立志,因謝絕門客,專精墳典。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該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風骨。初為詩,幽人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海內文宗」。 讀陳子昂的少年經歷,不能不想起李白。兩人都出生富商家庭,少年學道,後來立志攻書。但陳子昂又與李白不同,李白除了吹過幾句「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牛皮外,政治上鮮見切實可行的主張。而陳子昂不僅文才出眾,政治才能也無與倫比。22歲遊歷西京,陳子昂寫下一百多篇策論,可惜都壓在箱底,無人賞識。酒香也怕巷子深,陳子昂等不及了,24歲那年,他在長安城的大雲光明寺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之舉——為了吸引大家來看他寫的策論文章,他策劃並當眾砸碎了一架價值百萬緡的波斯古琴。這一場在我們今天看來非常成功的自我炒作,收效明顯。陳子昂從此名聲大噪,也順利地高中進士。

 但唐朝官制,中了進士,並不意味著飛黃騰達,有些人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正式當官。靜待花開,並不是陳子昂的風格。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唐高宗李治駕崩,圍繞靈柩應該歸葬西京長安還是就地安葬東都洛陽的問題,朝廷分成兩派。陳子昂向武則天上《諫靈駕入京書》,盛言東都勝塏,可營山陵。全文縱橫開闔,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才能,而落款卻是「梓州射洪縣草莽臣陳子昂」。

 一介布衣,卻敢上書諫阻靈駕西歸入京,陳子昂真是膽大包天,觸怒天顏,這可是要株連九族的。難怪《唐才子傳》如此評價:

 子昂貌柔雅,為性褊躁,輕財好施,篤朋友之義……

 褊躁,和褊急同義,氣度偏窄、脾氣急躁的意思。體弱多病的陳子昂,卻偏偏有急躁的脾氣,這使他的一生總處在激烈衝突之中。

 老天有眼,陳子昂上書成功了!他遇見的是武則天,一位不走尋常路的女皇帝。

 時皇上以太后居攝,覽其書而壯之,召見問狀。子昂貌寢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際,甚慷慨焉。上壯其言而未深知也,乃敕曰:「梓州人陳子昂,地籍英靈,文稱偉曄,拜麟臺正字。」

——盧藏用《陳氏別傳》

 陳子昂快速實現了從新科進士到朝廷命官的跨越,還獲得了當時實際當權者「地籍英靈,文稱偉曄」八字評價。偉曄,是盛美鮮明的意思。這可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最高統治者的文學鑑定,無疑是陳子昂文學生涯的高光時刻,一時間,陳子昂的百篇策論盡數付印,洛陽再次紙貴。《陳氏別傳》如此記載:

 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遠邇。

 這種盛況和榮光,在有唐一代,可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24歲的陳子昂前途光明,來日可期,看上去一切都很好。可是,不!榮光只是一種假象,一地雞毛才是真相。

 麟臺正字,即秘書省正字,正九品下,掌刊正文字。這個職位,離陳子昂的王霸大略,隔著十萬八千裡的距離。陳子昂終其一生,官職僅止於正八品言官右拾遺,始終未曾靠近過權力中心,真可謂是「一生襟抱未曾開」。

 《新唐書·陳子昂傳》收錄了陳子昂的很多政論文章,涉及了武則天時代的諸多重大政治事件與行為,如靈駕西遊、邊防問題、討伐生羌、酷吏淫刑、人才任用等。我一篇篇細細讀來,覺得陳子昂真當得起「雄才大略」這四個字。

 但是,武則天欣賞的只是陳子昂的文才,陳氏的諫諍之詞,受到武則天的讚賞,卻並未被真正採納。在這一點上,陳子昂的命運又和李白很像。他們兩個,都只是最高統治者的文學侍從。盛世需要華章,他們的詩文,便是太平盛世的錦上之花,是統治者們志得意滿時的快意消遣。

 在職默然不樂,私有掛冠之意。

——盧藏用《陳氏別傳》

 這就是陳子昂擔任右拾遺時處境和心境,但陳子昂別無選擇。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封建士大夫唯一的出路。帝王是唯一的,別無二家,所以,即使清高如屈原、耿介如司馬遷、狂放如李白、曠達如蘇軾,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侍妾心態」,莫不希望帝王能夠在人群裡多看自己一眼。陳子昂的悲哀在於,帝王已經多看了一眼、甚至是高看了一眼,卻仍然沒有機會一展宏圖。武則天是識貨的,但那是一種買櫝還珠式的識貨。帝王的興趣,在櫝;而陳子昂,自許是珠。可是,陳子昂並沒有臣服於宿命的安排,仍在抗爭。697年,陳子昂在建安王武攸宜軍中擔任參謀,前軍大敗,陳子昂進諫,言辭懇切,甚至急吼吼地提出:

 大王誠能聽愚計,乞分麾下萬人以為前驅,則王之功可立也。

 陳子昂具有遠見卓識,也願意衝鋒陷陣,但是武攸宜卻因為陳子昂是書生文士,並不採納他的建議,更別提讓他親自帶兵打仗了。過了幾天,陳子昂繼續進諫,武攸宜依然拒絕,還將陳子昂降級為軍曹。陳子昂知道武攸宜不是他的伯樂,也知道幽州不是他的用武之地,便不再進言。鬱悶至極,他登上幽州臺,吟出了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尋常人寫懷才不遇的處境,容易寫得悲悲戚戚。可是,陳子昂卻寫得慷慨激昂。能夠把人生最痛苦的感受,寫得如此壯闊宏遠,陳子昂無愧於「海內文宗」的稱號。

 陳子昂性格急躁,一生都害怕來不及,所以一直都是急吼吼地想證明什麼。42歲那年,在家為父守孝的陳子昂被縣令段簡誣陷入獄。段簡是武則天時代有名的酷吏,誣陷陳子昂的原因,一是貪戀他家的財富,一是在同朝為官的時候,曾有過過節,於是附會文法,羅織罪名,將陳子昂關入大牢。陳子昂本來瘦弱,又因為父親去世而形銷骨立,擔心逃不過此劫,在牢中為自己算了一命——

 卦成,仰而號曰:「天命不佑,吾其死矣!」於是遂絕。

                                                                ——盧藏用《陳氏別傳》

 一代才子,海內文宗,律詩鼻祖,就這樣冤死獄中,遺憾落幕。他擁有了別人夢寐以求的財富和才華,也有最高統治者的知遇天恩,卻仍然無法完成自己最執著的理想——建功立業,贏得生前身後名。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這是孔子的遺憾;「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這是屈原的擔憂。不知道篤信天命的陳子昂,是否預知自己的短命,但他急於功成名就,應該根源於時間流逝、年華虛度的巨大恐慌。

 是的,存在的孤獨,一定伴宿著時間流逝的焦慮。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人的一生,真如白駒之過隙,轉瞬即逝。對時間流逝的焦慮,在一般人那裡,會引出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古詩十九首·十五》所言「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便是典型代表。

 但是,在勇士那裡,時間的焦慮,卻轉化為加倍努力的志氣和不白活一回的決心。陳子昂就是這樣一個與命運抗爭的勇士。他的《登幽州臺歌》之所以冠絕古今,除了以文字取勝,更以氣格取勝。如果沒有陳子昂短暫但是執著追尋的一生做註解,《登幽州臺歌》便只是萬千嘆息中的一聲而已;有了陳子昂愈挫愈勇的一生,《登幽州臺歌》便不僅僅是失意士子的孱弱嘆息,而是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 陳子昂一生,兩次從軍,兩次被貶,兩次下獄,年僅四十即歸隱,旋即憂憤而卒。讀《登幽州臺歌》,想陳子昂的一生,我不禁想到中國神話裡的刑天,揮舞幹戚,與不知來自何方的命運之神抗爭;我也想起希臘神話裡的西西弗斯,推著石頭,一次又一次地向山頂不停攀登。也許存在的孤獨,本身,就是存在的方式之一;也許,時間的焦慮,本身就是佔有時間的明證,所以,陳子昂的曠世孤獨,才從苦走向了痛,從痛走向了美——走向了人類共通的經驗,打動了無數人,也包括今天的你我。因為存在的孤獨,我們和陳子昂站在同一條時間的河裡,共沉浮,同悲喜。

至此,我們不妨再回憶一下孤獨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無人陪伴,生活清冷。

第二重:懷才不遇,生命落空。

 今天,《登幽州臺歌》對於個體生命的現實意義何在?我想,不僅在於為我們生命的某個時刻提供幾聲嘆息,更在於提醒我們,如何面對並破解人生的第二重孤獨,欣欣然過好每一天。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懷才不遇、生命落空,對於很多人來說,是宿命一樣的存在,不過,很多人,仍然有自己的救贖之道——而陳子昂的一腔悲愴、兩行熱淚,顯然不是今天的我們,所需要的解藥。王維是孤獨的,他的救贖之道,是讓生命著落在山水田園之間。在安史之亂中被迫出任偽職而終於全身而退的王維,洞穿了人生的真相,不再執著追尋,而是讓生命順其自然地行進,「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寄情山水田園,最終成就了「詩佛」的清新淡遠,自然脫俗。張九齡是孤獨的,他的救贖之道,是讓生命著落在精神自足上。張九齡的《感遇》有言:「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大概因為有「何求美人折」的本心和定力,一代名相張九齡雖也剛直不阿、也命途多舛,但是依然風度翩翩、氣定神閒,不如陳子昂總是一副著急焦慮的姿態。同樣以蘭草入詩,陳子昂在《感遇·其二》是這樣寫的:「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文字之間,充滿了時光流逝、生命落空的焦灼。晚年的杜甫,是孤獨的。他的救贖之道,是讓生命著落在家國情懷上。「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可是,即便這樣,杜甫沒有絲毫放棄憂國憂民的立場,沒有專注個體的悲喜,仍然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而蘇軾,其實是被我們誤解了的最孤獨的一個人。李澤厚《美的歷程·蘇軾的意義》中如是寫:

 蘇軾一生並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是對整個人生、世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捨棄。

 讀「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讀「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難道不會猝然之間,就被其中的孤獨和蒼茫擊中麼?然而,蘇軾畢竟是蘇軾,他用一生給自己了開了一副破解孤獨的靈丹妙藥——那就是回到熱熱鬧鬧的人世間。蘇軾一生,文學、書法、繪畫都精通,釀酒、制墨、種田都嘗試,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以前,我覺得蘇軾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但是,現在看來,蘇軾是想以熱鬧歡騰的人世間,抵禦人生的空漠和孤獨啊。「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乘風歸去和活在人間兩者,蘇軾最終選擇了留在人間。 這其實也是蘇軾,開給人間萬千孤獨者的解藥。如果我們不能夠做到像陶淵明一樣,完全放棄外界,回到內心,自娛自樂,那麼,我們就要學著和這不完美的人生妥協,在熱熱鬧鬧的人世間,盡力而為。 蘇軾寫下這首《水調歌頭》的時候,是39歲,正與陳子昂寫下《登幽州臺歌》的時候同年同歲。歷史驚人地安排這兩個曠世孤獨的男人,在四十不惑的門檻前停留,思考:

一個寄情於千裡之外,一個正念於天地之間,境界都是開闊而雄渾的,但是,一個欣然,一個愴然。這是兩個人性格的迥異,也預示了兩個人結局的大不同。

六十歲的蘇軾從海南歸來,仍然能夠豪氣幹雲地說「九死南荒吾不悔,茲遊奇絕冠平生」,面對死亡,非常平靜地相信自己平生未作惡,不會下地獄。42歲的陳子昂,在獄中蒙冤,帶著對宿命不可抗拒的相信,憂懼而絕。

 陳子昂死後歸葬家鄉梓州獨坐山。這個身前孤獨的曠世奇才,死後依然孤獨。他孤獨的身影,像一把銳利的楔子,嵌入中國文化的深處,讓後來者感時傷世,黯然神傷。

 但蘇軾和陶淵明告訴我們,陳子昂的曠世孤獨,其實是可解的。 要麼,無限熱愛自己高潔的靈魂;要麼,無限熱愛這凡俗的人世間。孤獨如陶淵明,此身已近桃花源,怡然自樂,孤獨無須解;孤獨如蘇東坡,此心安處是吾鄉,執著人間,孤獨已然解。 朋友們,2020年,註定不平凡,註定不安定,註定有很多事情,讓你觸摸人生的荒涼和孤獨,但是,讓我們怡然自樂或者熱愛人間,在這不完美的時代,創造自認為完美的生活!

相關焦點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徵討,陳子昂作為武攸宜的參謀,隨同出徵。武攸宜為人輕率,缺少謀略,兵敗。陳子昂請求派遣萬人作前去擊敵,武攸宜不允。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言,武攸宜不但不聽還把他降為軍曹。陳子昂接連受挫,報國無門,心情鬱悶,因此登上幽州臺寫了這首詩。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之淚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661—702)文明元年(684)在洛陽舉進士參加對策考試,名列前茅。萬歲通天元年(696)陳子昂跟從武攸宜北徵契丹,他要求分兵萬人為前驅,不聽,又一再獻計,為攸宜所憎惡,被降職。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這場戰敗,對陳子昂的打擊極大,懷才不遇,又招貶罰,心中自然滿腔孤憤。於是陳子昂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四、《登幽州臺歌》登高望遠的選擇很多,為何陳子昂熱衷於幽州臺呢?幽州臺,其實就是黃金臺,陳子昂早就仰慕幽州臺,他寫那首《燕昭王》時,道:「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關於幽州臺,有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攬天下英才,便在幽州臺上,宴請天下奇士,最後果真等來了樂毅這樣的千古將才。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三、登幽州臺過不了多久,陳子昂的才能,被武則天發現,並予以重用,陳子昂也滿腔熱血,當時他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篙萊」,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武則天派侄子武攸宜出兵北上,徵討契丹,而陳子昂,被派往隨軍當參謀。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最孤獨的唐詩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可以說,沒有享受過孤獨,就沒有享受過人生。而孤獨詩人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孤身獨對浩渺天地的「孤獨」,則為人類的「孤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因為,他所表達的那種孤獨,既深刻到無解,又能夠把人從自我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為何有那麼大魅力?引無數人共鳴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恰當的表達了這種無奈和感慨,其情感飽滿,氣勢充沛,格調悲涼,又言簡義豐,具多層意蘊,引發了歷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也就是說,陳子昂的這首僅二十二個字的《登幽州臺歌》,真可以算是「驚天地,泣鬼神」。 這首詩本身並不難理解,詩本身淺顯曉暢: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啊,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際,倍感悽涼,獨自落淚。詩本身連典故都不用,唯一用典不過是在詩題中《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就是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在現在北京市西南也就是大興。
  • 探詩中山河: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登幽州臺歌》——(一首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磅礴之作)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初唐詩人陳子昂的作品,相比於「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句大氣磅礴的千古名句而言。陳子昂的名聲顯得並沒有這句經典名句來得聲勢浩大。陳子昂也算得上是一位天才式的人物,雖然從小不識文墨,舞刀弄槍,不過在十七八歲之時,因為誤傷他人,從此棄武從文,踏足文壇。
  • 那一聲懷才不遇的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詩中,詩人將懷才不遇化為一聲哀嘆穿越千年而不絕。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 簡單賞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傖然面涕下。【注釋】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即薊北樓。神功元年(697),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契丹前鋒覆滅,舉軍震恐。子昂諫請分萬人為前驅,奮命破敵。武攸宜不納,反給以降職處分。古人:前代明君賢士。來者:後世的明君賢士。
  • |錢鍾書|屈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何開四...
    而點燃著萬丈光焰的,正是引領剛健詩風的「唐詩之祖」陳子昂。一首《登幽州臺歌》,短短22個字,氣象萬千:容納進奔騰無涯的時間長河,囊括了悠悠無垠的空間,還順帶託住一個獨立無援的詩人。千年以來,這首詩引發歷數世代讀者的共鳴,感慨,從中獲得精神慰藉的力量。有人評價這首詩堪稱「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辭賦家、文學評論家何開四對此深表認同,並提到它「還是最有力量的一首詩。最有氣場的一首詩。」
  • 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幽州臺: 又稱燕臺,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士而築,故址在今北京市。【譯文】回望前朝,看不到古代賢君的蹤影;放眼後世,也見不到一個禮下賢士的明君。想到天地是如此悠遠,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我獨自站在這高臺之上,不禁萬分悲痛,流下了熱淚。
  •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句流傳極廣盡人皆知的口語,源於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沉鬱悲壯、風骨矯拔的抒情名作。陳子昂(658-699),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文明元年(684)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右拾遺。為人豪俠慷慨,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反對濫刑、黷武,主張「安人」、「任賢」,言詞峻切。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陳子昂這首感傷之作是由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觸發的,但是其客觀意義卻遠遠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處的時代的範圍,帶有一定的廣泛性。表現在這首詩裡的感傷情緒,和世俗的憂生嘆逝有明顯的不同。《唐詩三百首》沒有選入陳子昂的《感遇》詩,但選了這首千古名篇《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賞析 千古第一悲愴
    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賞析這首詩寫於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 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感慨音情頓挫訴苦衷和不遇是偉大的孤獨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風雲際會曠古稀,天地英雄無人識。我登上幽州臺,既看不到古代的明君賢主也看不到當今賢者之君的蹤影。面對蒼茫不語的天地,滿胸抱負無法實現,叫我如何不黯然淚流。音情頓挫訴苦衷《登幽州臺歌》讀來鏗鏘有力,寥寥數語之下蘊藏著無盡的深沉凝重。這主要得益於詩中每句首字的領起之功。
  • 【1196期】溫故《登幽州臺歌》
    □張 紅  唐代詩人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臺歌》。再結合到《登幽州臺歌》的創作背景,陳子昂所謂「古人」,似乎又特指曾經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和感激知遇、乘時立功的樂毅、郭隗等歷史人物。陳子昂所謂「來者」,特指那些繼起的如燕昭王、郭隗等君臣合力、爭霸圖雄的大有為者。因據歷史記載:「幽州臺」,古又稱燕臺,它是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才所築的黃金臺……幽州臺是有歷史內涵的,唯其如此,才能觸發詩人的感慨。
  •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沒有見到先代的聖主,也看不到後世的明君。
  • 《登幽州臺歌》獻疑|來者|陳子昂|不見_網易財經
    凡中國人皆知此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但在明弘治四年(1491)楊澄刻本《陳伯玉文集》十卷中,並沒有這首詩。陳集是其友人盧藏用所編,時間在陳子昂身後不久。1960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徐鵬校點本《陳子昂集》,認為楊澄刻本沒有保存原書面貌,因此於原書次第有所改動。敦煌遺書S9432、5971、P3590存《故陳子昂遺集》殘卷,與楊本次第相同,證明徐鵬判斷未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