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是詩人的生命悲歌,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集體心聲?

2020-12-13 有愛有希望

我們讀平時了那麼多詩詞,也許你也發現,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在寫詩或作詞的時候都喜歡「傷春」和「悲秋」,不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就是感嘆時勢、弔古傷懷,這仿佛成了古代文人們的一種「通病」。

是啊,人世之事,十之八九都不能如意,或者我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是,試問能真正成功的又有幾人?

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年輕時寫的一首作品,具體時間應該是公元696年,那時的皇帝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

據史料記載,陳子昂為人輕財好施,慷慨俠義,同時也是一位極具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人,他自幼聰明好學,24歲時中了進士及第。

陳子昂入朝為官後,敢於直言納諫,對朝廷存在的弊政,也常常上書提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可惜都不為朝廷採用,而且還曾一度因為「逆黨」事件的牽連而下了監獄。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人攻陷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去徵討,沉冤得雪後的陳子昂也隨武攸宜幕府擔任了參謀隨軍出徵。武攸宜為人驕傲輕率、缺少謀略,所以很快便打了敗仗。陳子昂認真分析了當前的戰爭形勢,於是建議武攸宜派遣一萬人作前鋒正面迎擊敵人,再派其他人馬迂迴包抄,必可殲敵。武攸宜覺得他只是一介書生,純屬紙上談兵,便沒有採用。

唐軍吃了幾次敗仗之後,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諫,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把陳子昂降為一位普通軍曹,把他從自己的幕府裡踢了出去。

陳子昂接連受到拒絕和排擠,眼看自己報國宏願終成泡影,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一連受到無端的打擊,他的心情非常苦悶。有一次登上薊北樓仰天長嘆,慷慨悲吟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從詩中不難看出詩人的孤獨遺世、孤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這首《登幽州臺歌》通過登樓遠望,借今弔古所引起的無盡感慨,表達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社會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無端排壓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的時候,那種孤寂、鬱悶、無助的沉痛心情。

這首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又留有充分的空想像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的廣闊;最後一句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苦悶心情,兩相映照,分外動人。

所以說,這首詩既是詩人的生命悲歌,也是古代文人的集體心聲!

相關焦點

  •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為何有那麼大魅力?引無數人共鳴
    >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恰當的表達了這種無奈和感慨,其情感飽滿,氣勢充沛,格調悲涼,又言簡義豐,具多層意蘊,引發了歷代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這首《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接連受挫,報國無門,心情鬱悶,因此登上幽州臺寫了這首詩。《登幽州臺歌》這首詩短短的二十二個字,上下千年,縱橫萬裡,緬懷往昔,古賢難追;感慨當今,才智未展這首詩是登幽州臺所作,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北方原野蒼茫的景象,在這個背景下,一位胸懷大志,富有政治才能卻包裹無門的詩人形象佇立在我們面前,他憂國憂民的哀傷與孤獨讓我們為之深受感動。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之淚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
  • 登幽州臺歌 遺世孤獨的生命悲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是一首在天地無窮中感慨人生有限的生命悲歌通過描寫登樓遠眺 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抒發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 前二句俯仰古今 寫出時間漫長 第三句登樓眺望 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 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
  • 【1196期】溫故《登幽州臺歌》
    □張 紅  唐代詩人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臺歌》。山河曠野有著永恆的生命,而人卻是有生又有死,曾經活動於此的一代代的古人,曾經以他們有限生命演出過有聲有色的政治、軍事的活劇,可是已經不見了,而此時此刻又不見有後來之人,實在令人感慨不已。「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時「古人」與「來者」的意象所指,就又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人生感懷,「古人」,特指古代的明君賢士,亦即歷史上有大作為者;「來者」,特指繼起的有為者,後世的明君賢士。
  • 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注釋】幽州臺: 又稱燕臺,即薊北樓,相傳是戰國時燕昭王為招攬天下賢士而築,故址在今北京市。【譯文】回望前朝,看不到古代賢君的蹤影;放眼後世,也見不到一個禮下賢士的明君。想到天地是如此悠遠,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暫,我獨自站在這高臺之上,不禁萬分悲痛,流下了熱淚。
  • 唐詩中唯一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北京人都該知道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命運的吶喊,時代的悲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為初唐後期才智志向過人的詩人,在詩歌的理論與創作上都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他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風雅比興,反對形式主義的齊梁詩風。他是倡導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詩發展影響很大。他的散文取法古代,摒棄浮豔之風,反對駢文,獨具清峻的風格。著有《陳伯玉集》。
  • 讀《登幽州臺歌》
    讀《登幽州臺歌》文/東方亮一個有雨的清晨我穿過悠悠天地來到幽州臺與詩人相聚詩人在樓上我在樓下詩人傲立風中如一樹蒼翠的松木黑雲滿目流動著大唐的天空我屏息仰視樓很高詩人很渺小 踩著雜亂的腳印我在泥濘汙濁的地面不停尋覓
  • 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是呀,懷才不遇,有著遠大志向的詩人,多麼失意,多麼蒼涼,又是多麼無奈!短短的四句詩,氣壯山河,今天讀來,仍然讓我們盪氣迴腸!
  • 唐代詩人陳子昂一首悲歌,詮釋了男人不是不流淚,只是未到傷心處
    唐代大詩人陳子昂含淚寫下一首悲歌,詮釋了男人不是不流淚,只是未到傷心處。《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極限傷心的悲歌,讀完本詩,感到一股深深的寂寞之感,男人對前途失去希望的憂愁與鬱悶之情。都說男人很難,但總是有太多的苦,也不會輕易落淚。而陳子昂卻說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可以看出他倍感悽涼的處境。
  • 登幽州臺歌詩詞翻譯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原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翻譯:追憶歷史,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聖君,嚮往未來不見後世求才的明君,登樓遠眺,想到宇宙邈遠,廣闊無邊,我深感人生短暫與人的渺小,獨自憑弔,我悲傷難過,潛然淚下。一、作者簡介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文學家。
  • 中國詩詞大會,念天地之悠悠,陳更讀《登幽州臺歌》詩句,展風採
    在飛花令環節,陳更從容的說出了詩句:「前不見不見古人」,引來了觀眾的一片掌聲,這句詩來自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登幽州臺歌[ 唐 ]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吟誦《歸來三峽》 劇目二:《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非常短,但是卻非常震撼,因為它所背負的情感非常沉重。《歸來三峽》劇目二:《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在現在的北京一帶,燕昭王在此修築黃金臺禮遇郭隗、樂毅等名士,成為自古聖主賢臣的遇合之地。
  • 簡單賞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傖然面涕下。【注釋】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即薊北樓。神功元年(697),陳子昂隨建安王武攸宜討契丹前鋒覆滅,舉軍震恐。子昂諫請分萬人為前驅,奮命破敵。武攸宜不納,反給以降職處分。古人:前代明君賢士。來者:後世的明君賢士。
  • 初中七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幽州臺歌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七年級語文知識點之登幽州臺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幽州臺歌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2)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登幽州臺歌》中表達了作者「生不逢時」的感慨的詩句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2020-05-19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年七年級語文古詩選擇題訓練:登幽州臺歌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七年級語文古詩選擇題訓練:登幽州臺歌,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在北京市。
  •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詩的前兩句是說:沒有見到先代的聖主,也看不到後世的明君。詩人僅用了二十二個字,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篇中前兩句用兩個"不見",置身於古今綿長的時空裡,感嘆前賢已去而後賢未及,自己卻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後二句轉入廣闊的空間,登樓眺望,天地一片蒼茫,一個"獨"字點出詩人深刻的孤獨感,故不期然地灑下英雄熱淚?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最孤獨的唐詩
    公元697年,抑鬱不已的他,登上了昔日燕昭王築黃金臺招納賢士的幽州臺,看著空蕩蕩的四周,一股自心底升起的孤獨和悲涼,提筆寫下《登幽州臺歌詩人縱觀古往今來,放眼於歷史的長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這兩句是在感慨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