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平時了那麼多詩詞,也許你也發現,很多古代的文人墨客,他們在寫詩或作詞的時候都喜歡「傷春」和「悲秋」,不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就是感嘆時勢、弔古傷懷,這仿佛成了古代文人們的一種「通病」。
是啊,人世之事,十之八九都不能如意,或者我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但是,試問能真正成功的又有幾人?
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年輕時寫的一首作品,具體時間應該是公元696年,那時的皇帝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
據史料記載,陳子昂為人輕財好施,慷慨俠義,同時也是一位極具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人,他自幼聰明好學,24歲時中了進士及第。
陳子昂入朝為官後,敢於直言納諫,對朝廷存在的弊政,也常常上書提出自己的獨特意見,可惜都不為朝廷採用,而且還曾一度因為「逆黨」事件的牽連而下了監獄。
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人攻陷營州,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去徵討,沉冤得雪後的陳子昂也隨武攸宜幕府擔任了參謀隨軍出徵。武攸宜為人驕傲輕率、缺少謀略,所以很快便打了敗仗。陳子昂認真分析了當前的戰爭形勢,於是建議武攸宜派遣一萬人作前鋒正面迎擊敵人,再派其他人馬迂迴包抄,必可殲敵。武攸宜覺得他只是一介書生,純屬紙上談兵,便沒有採用。
唐軍吃了幾次敗仗之後,陳子昂又向武攸宜進諫,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把陳子昂降為一位普通軍曹,把他從自己的幕府裡踢了出去。
陳子昂接連受到拒絕和排擠,眼看自己報國宏願終成泡影,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一連受到無端的打擊,他的心情非常苦悶。有一次登上薊北樓仰天長嘆,慷慨悲吟有感而發,便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從詩中不難看出詩人的孤獨遺世、孤立蒼茫的落寞情懷,這首《登幽州臺歌》通過登樓遠望,借今弔古所引起的無盡感慨,表達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社會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無端排壓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的時候,那種孤寂、鬱悶、無助的沉痛心情。
這首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又留有充分的空想像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的廣闊;最後一句寫出了詩人孤獨、寂寞的苦悶心情,兩相映照,分外動人。
所以說,這首詩既是詩人的生命悲歌,也是古代文人的集體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