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臺歌 遺世孤獨的生命悲歌

2020-12-13 詩篇一點點痴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是一首在天地無窮中感慨人生有限的生命悲歌

有種孤獨遺世 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

通過描寫登樓遠眺 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抒發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

前二句俯仰古今 寫出時間漫長

第三句登樓眺望 寫出空間遼闊

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 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 兩相映照 分外動人

全詩蒼勁奔放 富有感染力 呈現出一種質實清新之美

陳子昂字伯玉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於久視元年(700)去世 年僅四十二歲

少時輕財好施 慷慨任俠 這像是英雄豪傑少時的共同標籤 子昂也是如此 後遇挫奮進 千金碎琴 名動京城 而後進士及第 得授麟臺正字 也曾一時風光 而後竟因言獲罪 遭人陷害 冤死獄中

子昂首倡高雅衝淡之音 一掃六代之纖弱 趨於黃初建安 為世人所道 元好問的論詩三十首 有寫到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 著黃金鑄子昂

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的序文中有很好的體現摘錄如下: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漢魏風骨 晉宋莫傳 然而文獻有可徵者 僕嘗暇時觀齊 梁間詩 彩麗競繁 而興寄都絕 每以永嘆 思古人 常恐逶迤頹靡 風雅不作 以耿耿也 一昨於解三處 見明公《詠孤桐篇》 骨氣端翔 音情頓挫 光英朗練 有金石聲 遂用洗心飾視 發揮幽鬱 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 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陳子昂振起一代詩風的起點主要集中體現在他創作的三十八首《感遇》詩中

相關焦點

  • 《登幽州臺歌》是詩人的生命悲歌,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集體心聲?
    登幽州臺歌唐代·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年輕時寫的一首作品,具體時間應該是公元696年,那時的皇帝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據史料記載,陳子昂為人輕財好施,慷慨俠義,同時也是一位極具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人,他自幼聰明好學,24歲時中了進士及第。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之淚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
  • 陳子昂:曠古悲歌,百年孤獨的《登幽州臺歌》
    >這首《登幽州臺歌陳子昂接連受挫,報國無門,心情鬱悶,因此登上幽州臺寫了這首詩。《登幽州臺歌》這首詩短短的二十二個字,上下千年,縱橫萬裡,緬懷往昔,古賢難追;感慨當今,才智未展這首詩是登幽州臺所作,作者為我們展現了北方原野蒼茫的景象,在這個背景下,一位胸懷大志,富有政治才能卻包裹無門的詩人形象佇立在我們面前,他憂國憂民的哀傷與孤獨讓我們為之深受感動。
  • 唐詩中唯一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北京人都該知道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幽州臺位於現今的北京大興.,又名「薊北樓」,也稱為"燕臺"。幽州臺原本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專為招納賢才之用,因燕昭王曾將黃金置於其上而得名。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最孤獨的唐詩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可以說,沒有享受過孤獨,就沒有享受過人生。而孤獨詩人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孤身獨對浩渺天地的「孤獨」,則為人類的「孤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因為,他所表達的那種孤獨,既深刻到無解,又能夠把人從自我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 【1196期】溫故《登幽州臺歌》
    【1196期】溫故《登幽州臺歌》 來源: 南開大學報發稿時間:2013-06-04 15:35   □張 紅  唐代詩人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臺歌》。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三、登幽州臺過不了多久,陳子昂的才能,被武則天發現,並予以重用,陳子昂也滿腔熱血,當時他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篙萊」,可謂是少年得志,意氣風發。武則天派侄子武攸宜出兵北上,徵討契丹,而陳子昂,被派往隨軍當參謀。
  • 初唐最孤獨的詩人陳子昂,寫下了最孤獨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三、登幽州臺四、《登幽州臺歌》登高望遠的選擇很多,為何陳子昂熱衷於幽州臺呢?《登幽州臺歌》寫得很簡略,但是意境非同一般: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無疑,這是詩人最孤獨的狀態,所以這個曾經在宣陽城樓揮詩百篇,曾經在戈壁塞北叱吒沙場的七尺男兒,才會」愴然而淚下「有人認為」孤獨是人類的天性「,因為人類是自然界中,至少地球上最卓爾不群的物種,至今,我們都沒能在宇宙中,找到與我們類似的物種。
  • 吟誦《歸來三峽》 劇目二:《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非常短,但是卻非常震撼,因為它所背負的情感非常沉重。《歸來三峽》劇目二:《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在現在的北京一帶,燕昭王在此修築黃金臺禮遇郭隗、樂毅等名士,成為自古聖主賢臣的遇合之地。
  • 趣聽詩詞|登幽州臺歌:孤獨是會呼吸的痛
    「孤獨」,是人與生俱來的。可以說,沒有享受過孤獨,就沒有享受過人生。 而孤獨詩人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孤身獨對浩渺天地的「孤獨」,則為人類的「孤獨」樹立起了一座豐碑。 因為,他所表達的那種孤獨,既深刻到無解,又能夠把人從自我的泥潭中拯救出來。
  • 讀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感慨音情頓挫訴苦衷和不遇是偉大的孤獨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風雲際會曠古稀,天地英雄無人識。我登上幽州臺,既看不到古代的明君賢主也看不到當今賢者之君的蹤影。面對蒼茫不語的天地,滿胸抱負無法實現,叫我如何不黯然淚流。音情頓挫訴苦衷《登幽州臺歌》讀來鏗鏘有力,寥寥數語之下蘊藏著無盡的深沉凝重。這主要得益於詩中每句首字的領起之功。
  •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命運的吶喊,時代的悲歌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武則天光宅元年(684 )舉進士 ,因上《大周受命頌》受武則天賞識,拜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敢於針砭時弊 ,不避權貴。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從武攸宜徵伐契丹。後因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許多進步主張不能實現 ,便於聖歷初(698)辭官返鄉。武三思縣令段簡誣陷他,因此入獄,後憂憤而死。終年僅四十二歲。
  • 唐代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為何有那麼大魅力?引無數人共鳴
    陳子昂詩意圖(資料)唐代詩人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登幽州臺歌唐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接連受挫,眼看報國的宏願成為泡影,於是在閒暇時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等詩篇。
  • 登幽州臺歌+斷章+廣玉蘭
    每天抄首詩歌——登幽州臺歌+斷章本來是要抄寫卞之琳的《斷章》,腦子裡忽然想到了微信的啟動畫面「一個人孤獨地看地球」,後又想到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微信啟動畫面——一個人孤獨地看地球正如這幅畫面所展示的,一個人孤獨地看著地球,而我看著寂寥的他的背影,想著,我們生而為人
  • 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賞析
    賞析陳子昂的詩《登幽州臺歌》 原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人登幽州臺眺望,自傷遭遇,作此歌以寄託感慨。前面,望不見那些歷史上的奇才,後面,那些新的英雄還沒有登臺。宇宙無窮,暑往寒來,寂寞悲哀,淚流滿腮。是呀,懷才不遇,有著遠大志向的詩人,多麼失意,多麼蒼涼,又是多麼無奈!短短的四句詩,氣壯山河,今天讀來,仍然讓我們盪氣迴腸!
  • 《登幽州臺歌》與孫過庭
    「《登幽州臺歌》是寫孫過庭的」!何據?近日上網瀏覽消遣,看到一則使我十分驚奇的短文,短文說《登幽州臺歌》是陳子昂萬歲通天二年(697)三十六歲時『寫他老的老師』孫過庭」,短文沒有提供任何論據。看後,有石破天驚之感。
  • 中華經典資源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也就是說,陳子昂的這首僅二十二個字的《登幽州臺歌》,真可以算是「驚天地,泣鬼神」。 這首詩本身並不難理解,詩本身淺顯曉暢:向前看不見古之賢君啊,向後望不見當今明主。一想到天地無窮無際,倍感悽涼,獨自落淚。詩本身連典故都不用,唯一用典不過是在詩題中《登幽州臺歌》,「幽州臺」,就是黃金臺,又稱「薊北樓」,在現在北京市西南也就是大興。
  • 讀《登幽州臺歌》
    讀《登幽州臺歌》文/東方亮一個有雨的清晨我穿過悠悠天地來到幽州臺與詩人相聚詩人在樓上我在樓下詩人傲立風中如一樹蒼翠的松木黑雲滿目
  •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金臺詩鑑003】《登幽州臺歌​》 2020-05-19 0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一句流傳極廣盡人皆知的口語,源於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沉鬱悲壯、風骨矯拔的抒情名作。陳子昂(658-699),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文明元年(684)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右拾遺。為人豪俠慷慨,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反對濫刑、黷武,主張「安人」、「任賢」,言詞峻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