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贛榆的宗教文化興盛,青口一帶相繼建立了10多座佛教寺院,贛榆是南北文化的匯合交融地帶,既有北方文化豪放沉雄的特點,又有南方文化的纖弱柔美的特點,這在古建築方面和民俗方面都有所體現,青口鎮的廟宇建築規模宏壯、藝術精湛,眾多的寺廟連綴在九曲溝(露天排水溝,主要用於排洩青口河的生活用水和雨水)周圍,民間更是有俗語到「九渠溝裡九道灣,彎彎有廟觀」九曲溝發源於和安圩西北的三裡廟,三裡廟又名「永濟寺」。1943年11 月,濱海軍區司令員陳土榘、符竹庭政委組織贛榆戰役,曾將第二十三團第三營部署在青口與贛榆城之間的三裡廟一帶負責打援,阻擊可能由青口進援之敵。青口鎮內有東、中、西三處土祠。九曲溝向南經西土祠北,又東經和安圩北圩根,再折向南穿過圩牆(圩牆底有暗排水溝)南流。九曲溝從西關帝廟(今贛榆國際大酒店-帶)與天后宮之間穿過。九曲溝西是西關帝廟,此廟是當地富商於清乾隆年間集資興建的。九曲溝東是天后宮,當地人稱作「後宮」,亦名娘娘廟,系安徽商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興建。後宮東側是東關帝廟,清乾隆三十八年由山西客商李棠珂等籌建。九曲溝又向南而折向東經後宮、東關帝廟南。東關帝廟又稱晉宮會館,是山西商人聚會及議事之所。20世紀50年代,關帝廟與天后宮被闢為贛榆縣公安局辦公場所,20世紀70年代拆除,現已為民居或商場。
九曲溝又向東流經太平橋,再折向南流經奶奶廟(亦名古觀音堂,位於贛榆印刷廠一帶。據傳,奶奶廟與贛榆舊城(今贛馬鎮城裡村)的重光寺同時建成。重光寺建於北宋元祐五年(1090)。奶奶廟坐東向西,廟門西有古輪橋,廟內有東、西、北三個大殿,大殿內供有很多神像,並有道士看院,平時香火極盛。九曲溝又向南至磨盤街(今前宮路)折向東依次流經宋、蔣兩家祠堂南。宋、蔣兩家祠堂均為二進院落,前方皆有門廳,後有大殿,中有兩廂,其建築高大宏偉,古色古香。九曲溝又向東流經東門裡,折向南流再轉向東穿過東圩根。九曲溝又向東流經岱王廟(亦名大王廟)北。九曲溝又
九曲溝再向東至南北大街。南北大街今名為華中路。九曲溝又向南至橋口(今時代路與華中路交會處)。九曲溝又向東經觀衣堂(今區總工會辦公大樓處)北。觀音堂南是中土祠。九曲溝又向東經竹籬笆西,再折向南流經速報司(今房管所辦公樓以北)東。諫報司是一座廟宇,清末時,有信徒從外地請來一尊U名日「速報司」的神像,據傳能快速懲治壞人,很靈驗,招來很多信徒至此頂禮膜拜,九曲溝繼續向南經正覺庵(房管所辦公院區)東,再向南經武營溝西。武營溝是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兵營駐地。因此地有馬廄,當地農民種田常來此拾馬糞作肥料,用鐵鍁取糞時帶走一些泥土,久而久之,越挖越深,逐漸形成- 個大水溝。因此溝位處兵營,故名武營溝。九曲溝又向南流至謝家巷後折向東流經武營溝與玉皇閣之間穿過。九曲溝北是武營溝,其南有玉皇閣。玉皇閣是民國時期以前青口城內的最高建築,登閣能觀滄海,南眺雲臺,鳥瞰全城。其閣殿建築講究,翅角飛簷,古樸典雅。玉皇閣內供奉著玉皇大帝神像,故又名玉皇宮。玉皇閣的南邊是三官殿,三官殿南是天后宮大殿,當地人稱其為「前宮」。前宮建於明萬曆年間,由當地船戶集資興建,是一組頗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群。前宮山門朝南,門裡有一坐南向北的戲臺,門外一對石獅分列兩旁,門南有過街照壁。玉皇閣及天后宮舊址現為青口鎮中心小學校舍。
向東折向南經岱王廟東岱王廟建於明天啟年間,清光緒(贛榆縣誌)載.「青口大王廟,明&34;間,裡人王成業招修。」岱王廟坐北面南遠遠望去,其建築十分精巧醒目,當稱其為大王廟或大廟。1960 年,青口建築工人拆岱王廟北牆時,在牆體中拆下一塊長80釐米、寬60釐米的磚碑,其上刻有「秦山下院」四個字,並有小字落款。由此可見,岱王廟又名秦山下院。和安圩內東土祠旁已有一座秦山下院,此乃圩外另一座秦山下院也。九曲溝又向南注入青口河。青口河南有鎮海寺,該寺位於鎮海中路一帶,鎮海寺有寺僧、主持,建於何年、記於何時已不可考。城中牌坊街隆嘉巷內有錫麟院。
青口鎮內的寺廟大部分毀於抗日戰爭期間,前宮在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 西關帝廟、東關帝廟、 文昌閣、魁星樓在1972年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