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年譜有詳細記載:
4月17日, 張謇啟程到贛榆。
5月2日, 張謇到青口選青書院,青口選青書院董事徐燦英、許恩普等人前去迎接。
5月3日,縣令陳廷璐到青口天后宮上香,許鼎霖陪同並看望張謇。
5月4日 ,許鼎霖陪同選青書院的學董徐燦英、汪元愷、許恩普,縣懷仁書院的院長鄭炳垣(字麗堂),前來看望張謇。
張謇到贛榆是得到禮遇的,不僅政府官員還是贛榆的社會賢達都來看望他。
張謇來到贛榆擔任贛榆選青書院山長(院長)之職,為當地的士子課題講學的同時應聘纂修《光緒贛榆縣誌》,研究走訪,了解當時分的贛榆風俗人情。
《光緒贛榆縣誌》始由光緒十二年贛榆知縣、進士特秀主修,後有贛榆知縣王豫熙、再有陳廷璐續修。張謇來贛榆,接任志事,一邊課徒,一邊「索宋、明、清名志讀之,殆十之六七,乃從事修志」。其間閱訂體例,勘察輿地,研析沿革,在他的日記和自訂年譜中多處記述,足可見他是做了大量工作。隨後訂正舊志訛誤,編寫「疆域篇」「建置篇」「山川篇」「民賦篇」等,完成縣誌的部分初稿。並撰寫《贛榆釋》,考證其縣名的由來及含義。至志稿審定,已是翌年8月間事,12月志稿由再任知縣王豫熙斥資刊印,前後閱時近兩年。以區區一縣之志書,由這樣一位名滿晚清的大名士精心修訂統纂,清末狀元張謇題籤,這不能不引為贛榆的一大幸事。
6月6日 , 許鼎霖陪同張謇看望贛榆縣青口鎮著名布衣畫家宋治幹。
宋貞甫原名宋毓幹,宋治幹,字,貞甫,別號拾子山人,贛榆縣青口鎮人,布衣畫家。作畫時,有時只題名,宋幹,畫工花鳥,亦擅書法,名噪膠東。《光緒贛榆縣誌》圖譜部分為宋貞甫作畫。贛榆青口天后宮顯聖圖也出自其手。家住青口隆嘉巷,巷南略向東是許鼎霖家住所。
6月9日 ,許鼎霖陪同張謇等人登贛榆縣青口和安圩,查看和安圩布局。
6月12日,許鼎霖陪同張謇到許家後花園——潛園遊玩。
6月13日, 青口佘旭初邀請張謇、許鼎霖等到他家喝酒。
6月14日,張謇因有事準備回通州,許恩普邀請張謇到許家莊園,許家盛宴招待張謇,為他餞行。
6月19日,張謇辭行,許鼎霖給張謇送行。
張謇住在贛榆青口天后宮的西偏房裡,除了給學子閱卷以外,拜訪地方名人故舊,與徐燦英、汪元愷、許恩普等諸位院董議論教學事宜,併到縣城(贛馬鎮住地)會晤懷仁書院山長鄭麗堂,訪布衣畫家宋貞甫等。張謇與許鼎霖的交往特別密切,友情篤厚。可能是學養接近、見解相諧緣故吧。
△許鼎霖
張謇在贛榆與許鼎霖在許家後花園交流治學、修志問題並唱和作詩時還有件趣事。
有一天,潛園主人許鼎霖邀請晚清狀元張謇遊園和詩,席間,從亭梁上飄下一張桃紅詩箋,竟然是女狐唱和張謇西湖詩一首。詩文是:
綠樹紅樓又一春,鄰家姐妹共論文。
新愁萬種隨流水,舊恨無端怨浮雲。
千樹梅開蘇小墓,一庭草長嶽王墳。
可憐半夜浙東雨,溼透吳綾百褶裙。
念罷,許鼎霖笑著說:「我家白狐仙人,歡迎遠方客人到來,特獻詩一首,」說得眾人哈哈大笑,這就是盛傳為一時的「女狐詩」,當然「女狐詩」其實就是風雅之作,是許鼎霖故意安排,逢場作戲,博客人一笑而已。
△現在的贛榆潛園
張謇與許鼎霖在贛榆從相識到相知的友誼持續了近三十年,他們共同致力於開發蘇北共同探索興業救國之路。兩人對晚清社會的政治、經濟、社會事業等方面的見解、舉動,都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張謇與贛榆人許鼎霖等人一起,聯絡蘇、浙、閩諸省立憲派,在上海組織預各立憲公會;宣統元年(1909年),又共同籌辦江蘇省諮議局,張謇任議長,許鼎霖任學部特審員和審議會議長。
同年,兩人又以預各立憲公會名義,聯絡湘、鄂、豫、直、魯等16省立憲派在滬開會,共推直省代表赴京請願,呈請速開國會,設立責任內閣。
宣統二年(1910年),君主立憲中央機構資政院成立,許鼎霖被欽選為議員,旋擢升為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