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一個歷史上非常特別的人。他波瀾壯闊、功勳卓越的一生,是配得上今天這個偉大的日子。因為政商跨界,尤其是以商為主,使他名氣政界不如他的同事袁世凱、商界不如同鄉榮毅仁,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了。其實我們不該忘了他。他的商業王國湮滅在近現代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了,但是他留給世人的教育和城市建設,尤其是他的精神價值,卻永垂不朽!
1853年7月1日,中國史上唯一棄官下海的「狀元實業家」張謇出生。
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國棉紡織領域開拓者,上海海洋大學創始人。
1、早年科舉考試
耕讀傳家是中國士紳家庭的門第延續的價值核心。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科舉制度規定:「冷籍不得入試」,也就是三代以上沒有獲得功名的不得參加考試。張謇祖上三代沒有人獲得過功名,也就是所謂「冷籍」。
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他人安排,張謇冒用他人的名義報名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第二年在如皋考中秀才。從16歲中秀才到27歲之間,張謇每兩年就去江寧參加一次鄉試,先後5次都未得中。但是卻遭人要挾,連續索要錢物,最後索性將張謇告上了公堂,說:「張育才忤逆不孝」,張謇家道也因此困頓。
2、隨軍幕僚、謀劃抗日
1876年夏,張謇應邀到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因張謇的軍事才華卓越,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兩廣總督張之洞都給爭相禮聘,邀其入幕,但張謇一概婉拒,「南不拜張北不投李」 ,回到通州故裡,繼續攻讀應試。打算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順地踏入仕途。
1884年,袁世凱接統「慶字營」,留守朝鮮,縱橫捭闔,行張謇之策,遂盛名朝廷,朝野稱其曰能。殊不知,蕭規曹隨,袁世凱多行的是張謇之策論。
3、才華車載、機遇玉成
1894 年,慈禧六十壽辰,特設了恩科會試。張謇進京應試,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將他改為第十名。翁同龢對張謇比較了解,曉得他有學問,也想成全他。正好他這時又考了六十名。翁先生就向慈禧太后建議,今年這恩科要打破常規,要選一名有久遠紀念的人當狀元。
慈禧就問:怎麼為久遠呢?他說:依臣之見,往年是第一名貢士當狀元,今年就以六十名貢士為狀元,以示太后的六十壽誕之慶。後慈禧讀到張謇進獻的壽誕賀聯:
太后壽誕六十花甲輪流轉返老還童千千歲、佛祖治國二聖臨朝天地應大清江山萬萬年
不勝喜悅,想起翁同龢的勸諫,為圖江山永固的吉祥,決定將狀元郎排在六十花甲之位,藉此吉日良辰,要我恩準加封。為上應天意、下順民心,準各位所請,加封張謇為恩科狀元!
4、本不同舟、興辦實業
1898年,張謇回北京銷假,正值「百日維新」。他目睹了官場的險惡,半月之後,張謇也藉故請假南歸,繼續他的「實業救國」。
1899年,屢經波折,張謇在通州城創辦的大生紗廠建成投產。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通州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又在天生港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
張謇還與他人共同辦過大賚、大豐、通遂、中孚等5所公司。廢灶興墾,發展棉植,解決了辦紗廠所需要的原料。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中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與江蘇連雲港沈雲霈、贛榆許鼎霖並稱蘇北三大實業家。
在創業過程中,張謇深深認識到科學和技術的重要性,認識到人才是商場決勝的根本,也是國家富強的基石。於是,張謇開始把國民教育作為人生事業的奮鬥目標。
1902年7月9日月,張謇創辦的通州師範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它的建設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5、對事又對人、利民即報國
因為清廷服務多年,加之受翁同龢提攜,辛亥革命之前,張謇一直是帝黨成員,支持君主立憲。當目睹清廷腐敗潰爛,病不在「腠理,肌膚和腸胃,已入骨髓,非湯熨、針石、火齊之所及也,乃毅然決然的順應共和,剪掉辮子,日記換成陽曆,並且受邀請擔任民國實業總長、農商總長。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時(袁世凱並未完全同意「二十一條」),張謇憤然辭職,在袁世凱復闢稱帝之前徹底與袁世凱斬斷了聯繫。
此後,他把全部精力、所有人脈及可以籌集的資本用於「實業救國」、「教育救國」。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規模。在他的揮手之間,成就了一個龐大的「經濟和教育」帝國。
南通是張謇實業的基地,與民生相關的各類工廠,星羅密布,配備了碼頭、發電廠和公路,成為江蘇的一個工業區重地。 張謇邀請著名的城市規劃師對南通市政進行規劃和建設。結合中國傳統的中軸線規劃,與西方建築理念相結合,南通成了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現代的花園城市。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考察南通後,禁不止稱讚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
《南通縣圖志》記載,1920年,唐閘人口近萬戶,已接近5萬人。南通通揚運河河畔廠房鱗次櫛比,商品銷售遍及五洲。當年國外發行的世界地圖上,許多沿海大城市都沒有標出,卻赫然印著南通的「唐家閘」。張謇以「一人辦一縣、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的氣魄和胸懷,將南通帶進入了世界的領域。
6、先生之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許多學校與事業單位的興辦在當時都是全國第一。他為民族工業和教育事業的貢獻,被人們稱為「狀元實業家」。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即今南通中學)。
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還有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今上海海洋大學),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
1909年,張謇創辦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範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後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解放後52年院系調整,南京大學分出來七八個大學,都曾是「211」或者「985」大學)
張謇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南通師範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併為南通大學。 與近代南通大學有著同源血脈關係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併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等。中國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系科遷入揚州成立揚州師範學院)及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
很多人驚嘆德國在二戰之後迅速崛起,殊不知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是騰飛的光環之下的基礎性的因素。在《第四帝國的崛起》這本書裡,美國人艾德溫-哈德裡奇將戰後德國的崛起的一個方面歸功於德國的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培養了大量的高素質技工,在提高生產率和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提高商品競爭力方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貢獻。當下,我國經濟發展轉型提升,應當學習張謇先生對職業教育重視的先進理念。
7、蓋棺定論、功炳千古
1926年8月24日,張謇因病在南通逝世,出殯之日,南通萬人空巷,近乎全城民眾都趕來為送行。他的陪葬品僅僅只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一束胎髮。
當時,沒有人把張謇稱為「商人」,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無大權,也無巨富,但政治和社會聲望極高,所以被稱為「紳商」。用今天的視角來看,他是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職業經理人兼公益家。
毛澤東主席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
當代學者章開沅先生也指出:「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縣辦成這麼多事業,產生這麼深遠的影響。」
張謇墓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嗇園內。這是張謇的長眠之處。墓地是他先期選定的,當時他不僅為墓門預作過一副對聯:即此粗完一生事, 會須身伴五山靈。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8月24日,張謇墓被紅衛兵當做「四舊」砸毀。
一點感觸:人類歷史多是帝王將相史,不能否認政治領袖在歷史關鍵時期的貢獻或者反向能力,即似三國之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者,也如直率的東晉恆溫「不能千古流芳、也要遺臭萬年」的野心。史書多為文人所著,自然自家的自留地,不免多了才子佳人的典故。
其實,創造一個社會的價值,維繫一個國家的福祉,還有懷揣富國之夢,心繫天下的商人一族。他們同樣值得我們記述、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