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減貧報告2020》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的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
報告總結稱,亞洲國家主要四種模式減貧,主要為國家主導型減貧模式、全部門益貧增長減貧模式、外部投資帶動減貧模式、福利轉移型減貧模式。
報告還指出,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的地區。伴隨著巨大經濟增長,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轉型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經濟和貧困治理的格局。截至2019年,大部分亞洲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了3%以下。如果以收入性貧困指標來衡量,亞洲的極端貧困發生率僅為1.85%。
報告專家團隊牽頭人、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亞洲視角」和「新冠肺炎疫情」是本報告兩大亮點。亞洲地區為世界提供了多樣性的減貧方案。
亞洲地區為世界提供了多樣性的減貧方案
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減貧報告》已連續發布兩年。此次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在發布會上發表視頻致辭,秘書長李保東介紹了報告有關情況。
潘基文在致辭中表示,中國在減貧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中國和亞洲各國在貧困治理上的成功將堅定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的信心。要在疫情影響下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各國更應攜起手來,以具體行動直面共同挑戰。
如前所述,報導指出,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的地區。目前亞洲正進入徹底消除極端貧困的重要階段,邁向緩解相對貧困的新時代,有望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第一個目標上取得較大進展。
報告並顯示,無論採取哪種方式,發展都是解決貧困問題的第一要義。中國與亞洲國家減貧最重要的經驗在於,走符合各自國情的發展道路,通過強有力的體制機制將各方面的資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不斷在發展中緩解和消除貧困。
李小雲認為,相對於去年的報告而言,本年度發布的《亞洲減貧報告》最大的轉變是從「中國視角」拓寬至「亞洲視角」,其原創性是總結了亞洲地區多樣的減貧方案。
疫情接影響亞洲各國貧困變化
李保東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沒有拖後中國「脫貧攻堅」的總體進程,反而成為了中國扶貧實踐的「試金石」,體現了中國式扶貧中「以人為本」的初心和「久久為功」的恆心。隨著亞太區域合作進程加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深入,合作共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
李小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疫情是導致該報告編寫的最大變量,也是影響亞洲各國貧困變化的最直接因素。
報告指出,在疫情的衝擊下,收入不平等進一步加劇,全球貧困人口預計將出現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回升。由於亞洲地區經濟社會正處於快速轉型過程中,無論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還是應急管理能力都尚有進步空間,弱勢群體尤其容易受到公共安全事件的負面影響。預計全球近半數新增貧困人口將集中在南亞地區。
「不過,疫情並不會直接使民眾陷入貧困。」李小雲表示,「疫情主要影響的是居民收入,但是否會使民眾陷入貧困,還要看一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是否具有韌性,是否有兜底的社會保障系統。」
報告認為,儘管疫情大大增加了我國完成「脫貧攻堅」目標的難度,但面對挑戰,我國政府採取了果斷措施,在2020年底前將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使最後的551萬貧困人口清零,歷史性地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