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牆綠瓦銀杏黃,石橋清水垂柳綠。入冬的朱家角古鎮保留著自己獨有的韻味。九條老街,依水傍河,千棟民宅,臨河而建。很多人喜歡用「活著的古鎮」來形容朱家角,因為這裡是開放式的,沒有整齊劃一的開發規劃,放生橋上的每一塊石板仍是千年前的模樣,原住民們起居如昨,冒著濃濃的煙火氣。
圖說:入冬的朱家角古鎮保留著自己獨有的韻味。徐程 攝
背靠大上海,面向長三角,緊鄰澱山湖的朱家角是歷史上江南人文厚重的商貿重鎮,現如今,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重鎮、青浦西翼澱山湖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鎮、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先行啟動區五鎮之一,迎來發展新機遇的朱家角正蓄勢待發、乘勢而上,要成為青浦打造「上海之門」的橋頭堡和最前沿陣地。
看:「畫中畫」享譽國際,文創布局持續加碼
如果說朱家角古鎮本身就是一幅水墨江南,那麼在畫中看畫是不是更加別有一番風味?「朱家角古鎮的魅力是文化帶來的魅力」,這已經成為朱家角古鎮發展過程中共識。如何增加古鎮文化內涵,提升影響力,用文化魅力帶動旅遊業發展?不同於產業園,古鎮內資源有限,只能項目制引進相關產業來優化文化產業布局,而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就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2006年,全華水彩藝術館在古鎮落腳,由國際水彩畫屆享有盛譽的我國著名水彩畫家陳希旦擔綱主理,經過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已經成為名聞遐邇的國際水彩畫交流平臺。
圖說:在古鎮內遊客可以坐船看景。徐程 攝
這十多年發生在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的大事,副館長竺發龍如數家珍。2010年是他提起最多的年份,這一年,世界水彩畫歷史上的首次雙年展——上海朱家角國際水彩畫雙年展在這裡舉行,18個國家參展。法國《水彩藝術》作為發行量全球第一、影響力最大、最具權威的水彩專業雜誌為此特地創刊英文版,並從2010年起,不間斷地向世界介紹中國水彩畫家和他們的代表作。
「這幅畫是英國查爾斯王子得知我們要舉辦水彩畫雙年展時寄過來的作品,誰也不會想到,查爾斯王子是知名的英國皇家水彩畫學會榮譽會員,竟然是水彩畫的『大咖』。」一幅由查爾斯王子親筆籤名的限量版水彩複製品《無題》成為全華水彩藝術館意外的收穫。
雙年展打響了朱家角在世界水彩畫屆的知名度,待到2012年舉辦第二屆時,參展國家達到62個。這裡不僅吸引了國內外知名水彩畫家前來辦展,國際級的水彩創作訓練營也陸續在這裡開營,宣紙上、油畫布上、水墨韻味……許多水彩畫的創新之舉在這裡引領潮流。
2016年,澳大利亞著名水彩畫家約瑟夫在朱家角開課,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水彩畫高手報名,在他們的畫作裡,朱家角成了最具特寫的描摹對象。約瑟夫曾毫不避諱地表達了他對朱家角的喜愛,稱這裡是「世界水彩畫家的天堂」。
實際上,古鎮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未止步。一批文化演藝館、大師級文化工作室正在加緊布局。文史館、江南文化研究院都已經在規劃藍圖中成型,為古鎮的文化底蘊加碼。實踐證明,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朱家角有實力也有能力打造中國特色小鎮的文創高地,成為長三角最具活力的創新之鎮。
圖說:古鎮內有很多特色的小店。徐程 攝
品:阿婆茶裡的文化經,旅遊品質持續提升
地鐵17號線開通的那天,朱家角的「水上17號線」同時開通。出了地鐵就可以換上小船,沿水路直抵放生橋畔。離放生橋不遠的阿婆茶樓所處的位置,是古鎮最佳的觀景平臺之一,沿河的座位視野空曠,點一杯茶閒坐半日,左右美景淨收眼底。
「阿婆茶」是當地澱山湖畔的民間茶俗,之所以叫阿婆茶樓,老闆沈勇說是為了讓茶樓更接地氣,就好比到鄰家喝了杯茶。沈勇來自江蘇,廚師出身的他在朱家角打拼20多年,有了自己的事業,開茶樓不為賺錢,只是想回報成就了他的朱家角。
某種意義上說,沈勇對於茶樓有情結。他鍾愛傳統文化、江南文化,這在茶樓的布置上可見一斑。他收藏了一幅滬上知名攝影家雍和1990年拍的照片,在這幅題為《朱家角茶樓》的照片裡,90年代的茶樓人聲頂沸,人們一邊喝茶一邊欣賞著戲曲表演。「我希望可以重現當年茶樓的這種氛圍,希望阿婆茶樓可以成為朱家角品質旅遊的一張名片,成為長三角展示江南文化的一張名片。」沈勇說,以後的阿婆茶樓評彈表演、戲曲表演會常規化,還會有不同主題的文化沙龍,讓遊客感受到傳統文化、江南文化的魅力,而這一切最快在明年5月就會實現。
圖說:朱家角古鎮放生橋畔夜景婉約。徐程 攝
品質和品味的提升,是朱家角旅遊發展的發力點。隨著17號線的開通、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等利好的釋放,朱家角旅遊的人氣不斷攀升。如今古鎮每年要接待超過700萬人次的中外遊客。各具特色的文化街區、一體化智慧旅遊綜合平臺、旅遊迴路橋梁……以打造環湖古鎮群中的文旅高地為目標,已經是國家4A級景區的朱家角古鎮,正大力提升景區的旅遊品質和品味,向國家5A級旅遊景區邁進。
現如今,朱家角古鎮早晚遊客並不多,而不論是民宿布局的探索還是夜經濟發展的創新,都是為了留下更多的遊客,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古鎮的氣息。可以想見,晚上在河邊茶樓小憩,手中一杯清茗,耳邊是評彈的吟唱,眼前燈光和河裡的倒影交相輝映,疲了便枕水而居,是怎樣一種愜意。
聽:田山歌唱出歷史傳承,鄉村振興持續發力
對於75歲的張馬村村民孫耀佐來說,田山歌是他年輕時的記憶。
「山歌不唱喉嚨癢,問花名唱開場。」冬日的地頭被遍地翠綠的油菜苗裝點得生機盎然,孫耀佐和84歲的老哥哥楊光華一起唱響了舊日的時光。
「我們以前是一個生產隊的,年輕的時候一起在地裡幹活,夏天特別熱,手腳都在泥地裡,太陽曬得汗一直往下流,眼睛都睜不開,大家一起唱歌,天越熱唱得有勁,聲音越響亮,唱著歌大家都不覺得累了,很神奇。」熟悉的調調一開口,老哥倆按照之前的分工配合著、呼應著,一組套曲下來,略微有些喘的兩個老人相視而笑,陽光下空曠的地頭竟多了幾分暖意。
圖說:在地頭唱田山歌的老哥倆,75歲的孫耀佐(左)和84歲的楊光華。毛麗君 攝
唐代的泖塔,蜿蜒而過的泖河,歷經千年,成為了張馬村最燦爛的文化載體,作為泖河流域至今保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田山歌的傳承村,田山歌更是張馬村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現在我們村會唱田山歌的老人還剩8個,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74歲。」孫耀佐理解中的田山歌,是以前村裡男人們勞動時用於消除疲勞的產物,有固定的8個曲調,至於歌詞,則更隨性,「看到什麼唱什麼」。「因為是一環套一環的,一般5個人以上,大家分好工就可以唱了。」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村裡會唱的人越來越少。所幸,田山歌的保護和傳承被寫進了朱家角鎮鄉村文化建設方案裡。
朱家角不是只有古鎮,還有廣袤的鄉村,在古鎮旅遊發展的同時,鄉村振興也成為了朱家角的發展動力,充滿機遇。
圖說:張馬村航拍。徐程 攝
張馬村有泖塔,有田山歌;林家村西周至漢代時期的凌家角遺址;張巷村有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夏瑞芳故居;新勝村有建於清嘉慶元年的永安橋……三泖九峰之處,朱家角鎮沈太片區張馬、林家、張巷、建新、王金、新勝、李莊等七村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蘊藏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燦爛的古文化遺蹟,深厚的人文脈絡。針對七村的文化特性與共性進行的精心布局與打造,都是鄉村振興路上的「寶藏」。
新民晚報記者 毛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