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這幾篇問孝都挺有意思的。皆是出在為政篇。
皆是春秋筆法也。以齊家之道言治國之道也。
此是其邏輯所在。概國治必先齊家也。
這章的微言大義在哪裡呢?
一言以蔽之,名實相符也。
孝者,名也,養只是孝之一也,亦是名也。而實則在仁也。
這就和學而篇的孝悌其為仁之本與對應上了。
所以,不能把孝悌翻譯成孝悌難道不是仁的本嗎。這是大錯特錯了。在於不知本末終始。
這句話中的為仁乃是行仁之義。孝悌是行仁的本就對了。
換言之,行仁,必須從孝悌開始。
反觀本章,就是特地說這個問題的。養老也是孝之行為之一。但這個養若是失去了敬的涵義,就不是真孝了。
看起來是名實之辯,實質是說的用不能離本。
其中名是用,本是實。名副其實,就是本用一直。
再稍微延伸一點,就是一以貫之之道也。
一以貫之就是名實相符。
實際上,孔子在很多章節都曾談到過這個問題的。
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
名實相符的問題和文質的關係是一致的。
本質都是本用的關係。
文質彬彬就是言內外如一本用一致名實相符也。
可惜的是自從儒學被尊位官家之學,漸漸的就被統治者借用儒家之名而忽視其實。名實已經嚴重不相符契也。
比如禮就是如此。比如三綱五常之道。後世皆是從其名入手而忽視其實。
不光古人如此,今人也多犯此錯誤。所謂望文生義也。
這一章節還有一點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無論孟懿子問孝還是孟武伯問孝,孔子都簡單應對。而自己的學生問孝,孔子都是長篇大論。下一章也是。
這,其實也說明了孔子很重視名實相符這個大問題。
因為孟懿子也罷,孟武伯也罷,在孔子看來都是打著問孝的名這個名而來的。因為他們連魯國的國君都敢欺負,問孝又有何意義呢?
因此,即使為政,更需要名實相符。就像當時的春秋戰國,雖然名義上尊周天子,實際上各有算盤。
這種名實嚴重不符更可怕,牽涉的不僅是一家了,而是一國了。這也是本章的微言大義。
所以子遊問孝。孔子不但說養老是孝的應有之義,而且還特別指出,光養不敬,實際上只有孝之名,而無孝之實。
敬是出自內心的,誠乎中,才能發於外。若不注重誠於中,則發於外者,與巧言令色之輩有何異呢!
故敬出自仁,是仁的內涵。而仁屬於本,是內修之功。孝則是外在的行為表現。表裡如一才是孔子提倡的。
這其中也有禮的內涵。比如養老,保證老人有吃有喝,晚年無憂,在外人看起來很孝順了。實際上呢,去給父母長輩送東西的時候,甩臉子,給臉色,啪的一聲把東西往那裡一扔,砰的一聲關上門就走了。這就是不敬。不敬就是失禮。
所以,光養不敬,不是真的孝。這一點,就牽涉到下一章了。
我們現在得人稱養老院,實際上也是社會重物質利益這樣一個風氣的折射。還是應該叫敬老院才對。
敬老院才能體現出社會尊老的風氣。而養老院就明顯的失去了敬老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