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閱讀帶給我的一階段進階
之前自己的閱讀是一字一句一頁一頁讀,生怕落下哪一句重要的內容,讀完一本書需要半個月一個月,讀完之後好像感覺腦子裡空空的,什麼也沒記住,想跟別人分享的時候也就能簡單的分享2到3句,這本書是講關於學習效率的書籍,這本書特別的好,有時間你們也讀一下,想繼續往下分享,已經分享不下去了。
於是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自己的記性不好和學習方法不對。於是去尋找關於提高閱讀的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好好學習》、《如何高效學習》、《學習之道》,這些書理論性太強,自己一個人讀的時候既枯燥,很多地方讀不懂。
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金鳳老師,她在群裡組織大家一個星期共精讀一本書,看到書單裡有我想看的書籍,於是毫不猶豫報名一起參加精讀班,一群人在一起共讀一本書,大家共同分享,能從多角度的讓我理解一本書的知識,讓我快速的能學習到書中的精華。
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原來讀書分三個層次:有基礎閱讀,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原來的自己只停留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閱讀,只達到了會認字的效果,自己在閱讀層次是低級兒,有了這個認知,迫使我繼續去研究閱讀方法。
之後跟隨大家一起閱讀了《好好學習》,提升自己在學習中的思考力,原來自己的閱讀光貪圖快,什麼知識點都想抓,企圖一次讀書收穫很多知識點,結果就像狗熊掰棒子,一個也沒抓住。在該書中收穫的是要用80%的精力去思考書中20%的核心內容,要學會去抓住書中少而精的內容。
成甲老師的有一篇文章介紹了半小時高效閱讀的方法,也是強調花十分鐘的時間進行閱讀,當看到內容對自己有啟發的時候,就停止讀書,把書合上,用20分鐘的時間去思考。
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追求的是閱讀的快感,希望讀書的高潮一個接一個,可是這樣的讀書過程感覺到很爽,好像讀了很多內容,可是回頭一看什麼也沒記住。
有時候會感慨自己的腦子記性不好。
其實不是我們的腦子笨,記性不好,而是我們的讀書方法不對。
閱讀是為了改變自己,靈感不重要,關鍵有沒有把啟發運用到生活中。
剩下20分鐘進入思考提問環節,拿出筆和紙和印象筆記。(我本人比較喜歡筆和紙,落筆寫下去的時候,眼腦手一致,比較容易調動潛意識,達到專注力,思路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向自己提問:
①這個知識點啟發了我什麼?
②我以前有過相似的經歷嗎?或者是我聽過或者是我見過。
③這個啟發點能用在三個不同的事情上嗎?
這三個問題都是與自己有關聯,當跟自己有關聯的時候自己就會去關注,更深度的進行思考。
閱讀中一定要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的思考記憶會非常的深刻,就像我們中學的時候做一道比較難解的數學題,就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j絞盡腦汁去思考,經過思考的問題會被我們記住,有了記憶,才能去改變我們的行為。
通過這兩本書的閱讀,我的閱讀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再是盲目的閱讀,而是帶著問題有思考性的閱讀,閱讀完了以後大腦就會留下思考之後的記憶。
閱讀能力進入了二進階
通過三個月的閱讀積累,我的閱讀能力進入了二進階,拿過一本書10分鐘之內,我能快速的抓取一本書的精髓和自己最需要的重要內容。
就拿我最近閱讀的趙周老師的《這樣讀一本書就夠了》為例,首先我會從封面,封底,前言目錄後去去快速抓住本書核心內容,從封面我抓取到了三個信息。①這是本深度提升學習能力的工具書啊,②注重實踐學為己用,③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從封底有一些名人對本書的簡評,我提取到的信息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的一句話,「提倡讀書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高效學習」,肖知興教授「付之實踐」,從中我抓取到的信息是「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實踐能力」,封面和封底同時透露的信息就是「實踐」,已經知道,「實踐」是本書的重點,打開目錄快速瀏覽一下,主要還是抓重點,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節是本書的重點,第四第五章節主要講便籤學習法,第六第七主要講知識體系。這兩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把前面的內容可以快速的閱讀一下,把精力放在這兩個知識點上閱讀。
拆解一下《這樣讀一本書就夠了》
把我理解到的「便籤學習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便籤學習法是從拆書家現場RIA學習法衍生來的,通過拆書專家帶領大家讀一本書,能達到現場培訓的效果,如果沒有拆書專家自己也可以用「便籤學習法」達到高效學習。方法很簡單,準備三張便籤紙,
第一步閱讀的過程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內容先停下來,提出問題,這個知識點對自己重要還是對書中重要?以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這個知識點如果對書中很重要,可以跳過,不要盲目追從,對自己很重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簡練清晰表達寫到1便籤紙上。注意防止情感泛濫,一頁紙也只寫不,便籤的內容一定要是有新知識相關。
第二步,描述與自己相關的內容和反思,寫到便籤A1紙上,比如在單位中因溝通不及時和同事發生爭執,可以簡單清晰的描述一下,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反思,要如何有效溝通。內容要鮮活,有故事,有反思。
第三步制定實施計劃寫到A2便籤紙上,貼到牆上、鏡子上能讓自己看到的位置被看到,會促進我們去行動。制定目標應用SMART原則,有目標,(比如上面所說如何有效溝通就是目標)有行動,可控性。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一、重複、重複、再重複的原則
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很多人都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如何來縮小之間的鴻溝,需要用到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這種間隔重複的方法。
在《認知天性》裡有這麼一個案例,醫院裡培訓血管縫合手術,需要進行四節課的學習,把培訓的醫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在一天內上完這四節課,一組是一周上一次,一個月上完這四節課,第一組的醫生在進行小老鼠血管手術縫合的考試中,手術的失敗率高達16%,第二組的醫生在手術縫合考試中成功的概率高過第一組醫生。
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視廣告就是重複、重複、重複的原則,重複的過程中讓我們不用刻意的去記,我們就能脫口而出電視中的廣告詞。
一個星期是進入大腦需要一個時間鞏固,有和自己關聯的心流體驗的時候,精神疾病加身,這個過程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正因為如此間隔重複更有效。
二、微習慣原則
知行合一方法二微習慣,從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做起,1次做1個伏地挺身、讀兩頁書、寫30到50字的反思日記,往往是開始行動之後,身體一般會超出計劃完成,不需要用意志力去抗衡,通過微習慣培養我的新習慣。
三、大腦喜歡獎勵
當做到一次行為後,給自己一個自我認可,一周做到五次,給自己一個小獎勵,一份小禮物,兩周一個月做到獎勵自己去看部電影,買衣服化妝品等。大腦得到獎勵,潛意識會不斷促進下一次行為的發生。
書中第二重點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需要管理,否則碎片化信息堆積在大腦裡,就像雜貨鋪的商品雜亂無章,想要找到的時候一時無法找到。
我最初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將資料收集分門別類,建立主文件夾子文件夾,把資料收藏在電腦裡,可是網際網路時代百度一下什麼知識都可以找到,何況百度網盤收藏了成百上千的資料,幾乎看都不看,費時費力沒效率。
知識體系是一種更系統,更縱向把知識進行分類。
構建知識體系在搭建之前首先要明確一點,先找到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分析完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具備哪些硬本領?
然後建立多個多塔樓,每個塔樓都有不同的樓層,每個樓層都有多個房間。比如拿溝通力來說,溝通力需要具備四種能力:傾聽能力,提問能力,表達能力,說服能力。這四種能力就像四座塔,每座塔都有不同的樓層,不同的樓層裡有不同的房間,傾聽能力包含身體姿勢,心理共情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為三層樓,每層樓房裡擁有不同的房間,身體姿勢又包含眼神,肢體動作,語氣語調、與對方距離等房間。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塔樓裡的小體系,四個塔樓搭建出有效溝通大體系。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書上的體系和我們自己體系是不一回事,書上的體系是作者和書本體系,作者面對受眾人群會更寬泛,體系是屬於作者和書籍的,個人知識體系是個人的需求,通過不斷的完善個人知識體系,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完善知識體系,我們也能成為某個領域裡的專家。
知識付費的年代,網上的課程有那麼多的名家,他們通過的知識體系研發課程,促進他人成長,產生了價值,知識變現。我們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搭建自己的體系,不久的將來你也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閱讀是最好的投資,帶著問題思考學習,搭建自己知識體系,學以致用,讓平凡的你脫穎而出,成就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