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高效閱讀,搭建個人知識體系,你也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2020-12-21 百家號

高效閱讀帶給我的一階段進階

之前自己的閱讀是一字一句一頁一頁讀,生怕落下哪一句重要的內容,讀完一本書需要半個月一個月,讀完之後好像感覺腦子裡空空的,什麼也沒記住,想跟別人分享的時候也就能簡單的分享2到3句,這本書是講關於學習效率的書籍,這本書特別的好,有時間你們也讀一下,想繼續往下分享,已經分享不下去了。

於是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籤,自己的記性不好和學習方法不對。於是去尋找關於提高閱讀的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好好學習》、《如何高效學習》、《學習之道》,這些書理論性太強,自己一個人讀的時候既枯燥,很多地方讀不懂。

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了金鳳老師,她在群裡組織大家一個星期共精讀一本書,看到書單裡有我想看的書籍,於是毫不猶豫報名一起參加精讀班,一群人在一起共讀一本書,大家共同分享,能從多角度的讓我理解一本書的知識,讓我快速的能學習到書中的精華。

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原來讀書分三個層次:有基礎閱讀,檢視閱讀 ,分析閱讀,原來的自己只停留在學齡前兒童的基礎閱讀,只達到了會認字的效果,自己在閱讀層次是低級兒,有了這個認知,迫使我繼續去研究閱讀方法。

之後跟隨大家一起閱讀了《好好學習》,提升自己在學習中的思考力,原來自己的閱讀光貪圖快,什麼知識點都想抓,企圖一次讀書收穫很多知識點,結果就像狗熊掰棒子,一個也沒抓住。在該書中收穫的是要用80%的精力去思考書中20%的核心內容,要學會去抓住書中少而精的內容。

成甲老師的有一篇文章介紹了半小時高效閱讀的方法,也是強調花十分鐘的時間進行閱讀,當看到內容對自己有啟發的時候,就停止讀書,把書合上,用20分鐘的時間去思考。

大多數人在讀書的時候追求的是閱讀的快感,希望讀書的高潮一個接一個,可是這樣的讀書過程感覺到很爽,好像讀了很多內容,可是回頭一看什麼也沒記住。

有時候會感慨自己的腦子記性不好。

其實不是我們的腦子笨,記性不好,而是我們的讀書方法不對。

閱讀是為了改變自己,靈感不重要,關鍵有沒有把啟發運用到生活中。

剩下20分鐘進入思考提問環節,拿出筆和紙和印象筆記。(我本人比較喜歡筆和紙,落筆寫下去的時候,眼腦手一致,比較容易調動潛意識,達到專注力,思路會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向自己提問:

①這個知識點啟發了我什麼?

②我以前有過相似的經歷嗎?或者是我聽過或者是我見過。

③這個啟發點能用在三個不同的事情上嗎?

這三個問題都是與自己有關聯,當跟自己有關聯的時候自己就會去關注,更深度的進行思考。

閱讀中一定要帶著問題閱讀,帶著問題的思考記憶會非常的深刻,就像我們中學的時候做一道比較難解的數學題,就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我們在解題的過程中,j絞盡腦汁去思考,經過思考的問題會被我們記住,有了記憶,才能去改變我們的行為。

通過這兩本書的閱讀,我的閱讀提升了一個層次,不再是盲目的閱讀,而是帶著問題有思考性的閱讀,閱讀完了以後大腦就會留下思考之後的記憶。

閱讀能力進入了二進階

通過三個月的閱讀積累,我的閱讀能力進入了二進階,拿過一本書10分鐘之內,我能快速的抓取一本書的精髓和自己最需要的重要內容。

就拿我最近閱讀的趙周老師的《這樣讀一本書就夠了》為例,首先我會從封面,封底,前言目錄後去去快速抓住本書核心內容,從封面我抓取到了三個信息。①這是本深度提升學習能力的工具書啊,②注重實踐學為己用,③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

從封底有一些名人對本書的簡評,我提取到的信息是,十點讀書創始人林少的一句話,「提倡讀書以自我需求為中心的高效學習」,肖知興教授「付之實踐」,從中我抓取到的信息是「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實踐能力」,封面和封底同時透露的信息就是「實踐」,已經知道,「實踐」是本書的重點,打開目錄快速瀏覽一下,主要還是抓重點,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節是本書的重點,第四第五章節主要講便籤學習法,第六第七主要講知識體系。這兩部分是本書的重點,把前面的內容可以快速的閱讀一下,把精力放在這兩個知識點上閱讀。

拆解一下《這樣讀一本書就夠了》

把我理解到的「便籤學習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便籤學習法是從拆書家現場RIA學習法衍生來的,通過拆書專家帶領大家讀一本書,能達到現場培訓的效果,如果沒有拆書專家自己也可以用「便籤學習法」達到高效學習。方法很簡單,準備三張便籤紙,

第一步閱讀的過程中對自己有啟發的內容先停下來,提出問題,這個知識點對自己重要還是對書中重要?以自我需求為出發點,這個知識點如果對書中很重要,可以跳過,不要盲目追從,對自己很重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簡練清晰表達寫到1便籤紙上。注意防止情感泛濫,一頁紙也只寫不,便籤的內容一定要是有新知識相關。

第二步,描述與自己相關的內容和反思,寫到便籤A1紙上,比如在單位中因溝通不及時和同事發生爭執,可以簡單清晰的描述一下,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反思,要如何有效溝通。內容要鮮活,有故事,有反思。

第三步制定實施計劃寫到A2便籤紙上,貼到牆上、鏡子上能讓自己看到的位置被看到,會促進我們去行動。制定目標應用SMART原則,有目標,(比如上面所說如何有效溝通就是目標)有行動,可控性。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一、重複、重複、再重複的原則

知道和做到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很多人都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如何來縮小之間的鴻溝,需要用到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這種間隔重複的方法。

在《認知天性》裡有這麼一個案例,醫院裡培訓血管縫合手術,需要進行四節課的學習,把培訓的醫生分成兩組,一組是在一天內上完這四節課,一組是一周上一次,一個月上完這四節課,第一組的醫生在進行小老鼠血管手術縫合的考試中,手術的失敗率高達16%,第二組的醫生在手術縫合考試中成功的概率高過第一組醫生。

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視廣告就是重複、重複、重複的原則,重複的過程中讓我們不用刻意的去記,我們就能脫口而出電視中的廣告詞。

一個星期是進入大腦需要一個時間鞏固,有和自己關聯的心流體驗的時候,精神疾病加身,這個過程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正因為如此間隔重複更有效。

二、微習慣原則

知行合一方法二微習慣,從小到不可能失敗的行為做起,1次做1個伏地挺身、讀兩頁書、寫30到50字的反思日記,往往是開始行動之後,身體一般會超出計劃完成,不需要用意志力去抗衡,通過微習慣培養我的新習慣。

三、大腦喜歡獎勵

當做到一次行為後,給自己一個自我認可,一周做到五次,給自己一個小獎勵,一份小禮物,兩周一個月做到獎勵自己去看部電影,買衣服化妝品等。大腦得到獎勵,潛意識會不斷促進下一次行為的發生。

書中第二重點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知識需要管理,否則碎片化信息堆積在大腦裡,就像雜貨鋪的商品雜亂無章,想要找到的時候一時無法找到。

我最初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將資料收集分門別類,建立主文件夾子文件夾,把資料收藏在電腦裡,可是網際網路時代百度一下什麼知識都可以找到,何況百度網盤收藏了成百上千的資料,幾乎看都不看,費時費力沒效率。

知識體系是一種更系統,更縱向把知識進行分類。

構建知識體系在搭建之前首先要明確一點,先找到目標,以目標為導向分析完成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具備哪些硬本領?

然後建立多個多塔樓,每個塔樓都有不同的樓層,每個樓層都有多個房間。比如拿溝通力來說,溝通力需要具備四種能力:傾聽能力,提問能力,表達能力,說服能力。這四種能力就像四座塔,每座塔都有不同的樓層,不同的樓層裡有不同的房間,傾聽能力包含身體姿勢,心理共情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為三層樓,每層樓房裡擁有不同的房間,身體姿勢又包含眼神,肢體動作,語氣語調、與對方距離等房間。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塔樓裡的小體系,四個塔樓搭建出有效溝通大體系。

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書上的體系和我們自己體系是不一回事,書上的體系是作者和書本體系,作者面對受眾人群會更寬泛,體系是屬於作者和書籍的,個人知識體系是個人的需求,通過不斷的完善個人知識體系,我們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完善知識體系,我們也能成為某個領域裡的專家。

知識付費的年代,網上的課程有那麼多的名家,他們通過的知識體系研發課程,促進他人成長,產生了價值,知識變現。我們在羨慕別人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搭建自己的體系,不久的將來你也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閱讀是最好的投資,帶著問題思考學習,搭建自己知識體系,學以致用,讓平凡的你脫穎而出,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4種知識分類,1個知識體系,教你學會高效學習
    「懶惰」的大腦,對於熟悉程度的判斷,依賴於「信息量」的多少,這些信息量可能來自於情景記憶(比如我在星巴克看了一本書,當時天氣很熱、空調很足)、反覆閱讀(很多人期望通過反覆閱讀記住信息),所以大腦會認為「這些知識很熟悉」,讓人產生一種「我懂了」的錯覺(畢竟產生這種錯覺比真正思考、內化知識要容易得多)。
  • 如何通過學習實現能力進階,9個高效技巧,輕鬆構建個人知識體系
    而閱讀也有「快」之說法。因為本質上學習是你看到的越多,你能獲取的知識也就越多,在這一點上是無可辯駁。經過個人的實操運用,今天在這裡我暫且列舉出2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閱讀方法:·點位跳讀法:很多人一看書就發困、沒有耐心往下看,就是因為自己的閱讀的速度太慢了,導致腦袋轉不起來,最後看書變成了催眠。
  • 個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像葡萄樹上一串串的葡萄!個人的知識體系(你的知識體系)是指你掌握了該領域或者方向上知識的內部聯繫,能夠從更高層次、用更抽象的概念、邏輯連結起這些知識來。形成自己知識體系的本質是掌握更高層次的概念,並建立不同層級概念的關聯,能夠用概念統領你掌握的這些內容。
  • 《洋蔥閱讀法》:讓你的知識成為體系化
    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墨墨,這是我的第87篇書籍介紹,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彭小六的《洋蔥閱讀法》彭小六,青年作家,出版圖書《讓未來現在就來-成為高效能行動派》。2016年,彭小六用三個月的時間成為簡書籤約作者,關注度排行第一。
  • 08262020 《高效閱讀60分鐘》【旭哥佳慶方舟閱讀】
    第一章高效閱讀的前提:明確並升級閱讀認知第一節決定閱讀能力的,是你的認知/閱讀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閱讀的三大基礎認知:目的、價值、意義。第二節閱讀的目的,從來都不是閱讀,而是為了改變。閱讀的三個層次。1:建立底層邏輯知識體系。2:建立一個人的專業程度。3:就是價值變現。
  • 《如何閱讀一本書》:學會高效閱讀的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意味著國人每年平均閱讀8本書,乍一看,似乎大家的閱讀量並不少,但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真正有效地閱讀。大多是囫圇吞棗地讀完一本書,過個幾天就忘記書中核心思想,更別提能夠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的學識。▲「我總是無法耐心看完一本書,讀著讀著就想棄坑了,這可咋整?」
  • 害怕閱讀,不敢寫作,10種高效閱讀法,助你擺脫知識焦慮
    今天就幫助大家一起來梳理,如何高效的閱讀和管理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質疑,讀書追求數量有什麼用,有能耐讀100本哲學名著試試。是的,這裡就需要用到高效的閱讀方法,針對不同種類的書籍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對知識進行拆解。
  • 3500字5步實操分析,手把手搭建個人知識體系,讓你混得如魚得水
    而有些人看起來似乎很少閱讀,很少學習課程,會的東西卻遠凌躍於你之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秘密武器就是:系統思維!他人善於把知識系統化,流程化,知識與知識的聯繫,規律明了於心,更能看穿和把握事情的本質。學得更少,會得更多,其實就是系統性成長。
  • 如何使用「個人知識指南」打造自己的知識體系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惑,那麼不妨通過「個人知識指南」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識體系,巡視一下自己的知識領地。一、了解「個人知識指南」「個人知識指南」的概念來自於一本叫做《穿透式學習》的書,作者方軍。讓閱讀者可以按照作者的邏輯去理解書中的內容,並可以根據作者列出來的詳細清單,去嘗試實際操作一番。這種,其實就是「知識指南」類型的書籍。書中總結和梳理了作者在某個細分領域裡的學習心得和思考,是作者知識體系精華所在。
  • 如何構建思維領域的知識體系呢,談一談個人的構建之法!
    突然有一天,想去構建一個知識體系。緊接而來的就是一個問題?要在哪方面建立知識體系呢?個人選擇了「思維領域」,緊接而來的就是另一個問題?為啥要在思維領域建立知識體系呢,人總會有一個意圖藏在心中。因此逼著自己去想清楚為啥要去建立「思維領域的知識體系」,為啥呢,當時個人的這個為啥起實很簡單,為了做事能有方法,說白了就是為了會思考!這大概是6年前的事情了,當時,想在思維領域建立起一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當時的情況,自己對思維領域其實是一竅不通。
  • 如何閱讀才是最有用最高效的?這本書為你揭秘答案
    這本書從構建閱讀知識體系明確升級閱讀知識、尋找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向、尋找適合的閱讀方法、設計閱讀輸出方式和提升寫作能力到如何通過高效閱讀實現通往財務自由之路等角度,告訴我們如何才是最高效最有用的閱讀。今日,我就結合此書,和大家談一談什麼是高效閱讀,怎樣才是最高效最有用的閱讀。
  • 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快速高效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但在知識大爆炸的年代,可用知識每4年增加一倍,每天都有新知識、新概念、新領域出現。顯然,傳統以記住知識為核心的學習方法已徹底過時,因為你根本就記不過來。 你必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應對今天層出不窮的新知識,避免在知識大爆炸年代手足無措。那麼,如何建立知識體系?
  • 李尚龍·通過高效閱讀改變人生
    他們總是很熱情大方,請客吃飯和優秀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他們總是很勤奮好學,向書本貪婪的索取知識。這樣的高效閱讀有什麼好處呢?一些人讀書匆匆翻閱,或者逐字逐句的看,看完後馬上就忘,最後什麼也沒有收穫。我們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難道就沒有更好的閱讀方法了嗎?有。
  • 改變閱讀思維,也許你也能10天讀完30本書,麥肯錫高效閱讀法
    在你還在思考如何記住書中的知識的時候,精英們已經在用書中的知識,創造出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的亮點第一個特點是實用性強。作者本人就是一個愛書的人。自從他學習以來,他已經讀了1800多本書(想來大多數人經其一生可能讀不到作者的十分之一)。寫這本書時,他向讀者介紹了他的思想和技巧。
  • 網際網路應屆新人自救指南:搭建個人知識體系
    對於每個網際網路人來說,搭建個人知識體系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並有助於專業能力提升與職場進階。做運營或者產品兩三年之後,會有一種感覺,感覺自己這幾年好像做了很多事情,每天都忙得挺充實的。微信收藏,知乎收藏夾也存了滿滿當當的資料文檔。
  • 《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這樣讀書高效又有收穫!
    在這個信息爆炸、人們生活節奏普遍偏快的時代,想要通過讀書提升自我,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讀書的效率問題,二是如何真正讀懂一本書。秋葉老師的《如何高效讀懂一本書》恰好完美解答了這兩大難題。秋葉老師是機械工程碩士,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副教授、PPT專家、實戰網絡營銷專家。他的自媒體矩陣粉絲超過2600萬,創辦了訂閱超60萬的微信公眾號,在職場領域擁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
  • 道法術金三角理論:8種方法,助你成為領域高手,解決知識焦慮
    在職場中,涉及的領域很多,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也需要長期積累與突破。總結了8種方法如何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1、觀念建設以前我們常常能聽到「態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4、不斷輸出、輸入通過學習與實踐,腦海裡有好的想法點子等,就分享出來,讓自己處於饑渴狀態,學習欲望就會很強烈,效果也會很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你能走的更遠。很多時候,自己摸索要花很長時間。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明確自己職業規劃我們需要在搭建知識體系之前明確自己職業規劃,才能夠去建立知識體系的框架,還記得剛進入產品經理這個行業時,看到的一張產品經理成長方向的圖,他分為了4條線:產品經理到產品專家(技術線),在這條線上,產品經理需要側重產品側知識體系,包括用戶本質訴求的洞察能力、人性的認知 、創新型能力以及對行業趨勢的洞見;產品經理到產品管理
  • 建立個人知識體系難在哪裡?
    如果你是個學文科的學生,大致你只知道這幾個定律的名字罷了。通常我們指的知識體系是指第二層,外界已經有的知識經過個人的學習、做練習題或者實踐(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思考轉化成自己的(真正理解、能夠使用、能夠講清楚、能夠用來指導實踐等),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對於成熟的領域,外界的知識體系已經很明了、系統,那這個時候就是學習轉化的問題。
  • 普通人如何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
    個人想要做好知識管理,就必須遵循知識從數據獲取、信息整理、內化吸收、轉化應用、到最終形成個人智慧體系的這一規律。個人知識管理(PKM)裡包含著5個重要的核心環節,就是學習、保存、共享、使用、創新。那麼我們如何通過以上這5個關鍵詞,在自己的領域實現個人知識的有效管理呢?